北京市“开发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研讨会在昌平隆重召开
2007-12-29吴为李益倩王策周靓靓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8期
2007年4月27日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德育中心主办、昌平区马池口中心小学承办的北京市“开发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研讨会隆重召开。会议由北京市昌平区教委义务教育科科长兰永平主持,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中心陶礼光、德育中心孟佳、杨忠健、郭喜青、白玉萍,昌平区教委李成旺、邢淑贤、王春秀及北京市部分区县相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研讨会以十节精彩的现场课拉开序幕,然后与会者来到多功能厅,先后聆听了马池口中心小学李淑新、王红丽、冯金华介绍开发校本课程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体会;昌平区德育教研室主任邢淑贤关于“加强领导,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的工作总结;昌平区教委副主任李成旺介绍昌平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整体概况。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中心杨忠健和基础教研中心陶礼光对十节课进行了点评。这次研讨会向与会人员展示了北京市昌平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风采。
昌平区教委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成立了教委、教研室、基层学校参加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以中心组成员为主的校本课程指导小组。在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的带动下,以科研为先导,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系统的教师培训工程,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推动了校本课程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效果已成为昌平区的特色。几年来,昌平区已探索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技能”、“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关注个性,抓住关键,开展针对性辅导”三部曲的工作规律。
昌平区多所学校都在结合自己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活动。他们在突出教材的层次性、连续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段特征和认知能力、特点,规划设计出了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使各校、各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既突出本校特点,又能做到教育目标明确、层次清楚,同时具有连续性,有效地解决了教育断档问题。
昌平区马池口中心小学研发出版校本课程教材《快乐成长》,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校报、广播、宣传栏、知心信箱、心理咨询室、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在全区起到示范作用。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次在市区进行展示,得到有关专家和师生的好评。
昌平区第一中学研发的校本教材《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手册》, 适应高中生心理特点,用简单易懂的心理学知识、有趣的心理现象、实用的心理学方法等吸引学生,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
此外,还有昌平区南口学校的出版书籍《成长悄悄话》和心理课堂;昌平区第五中学的《心育报》和心理校本课程;小汤山中学“一个中心、二个结合、三条途径、四个角度、五个到位、六项配合” 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前锋学校的团体辅导;百善中心小学的心理专项辅导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大型现场咨询活动;实验中学的预防性与发展性专题讲座和心理校本课程;城北中心小学的心理班会;城南中心小学的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南口中心小学的“悄悄话小信箱”等。
北京市昌平区以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为龙头,除了心理健康活动课,还进行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家校合作、家长干预等多途径、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给了学校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给了教师一个新的发展空间,给了学生一个新的自由健康成长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