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施“以生为本”的和谐教育

2007-12-29王远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8期

  振兴民族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教育抓起,中小学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方法理念铸就自身的品质和特色,致力于构建和谐学校、和谐班级,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坚持教育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着力提升中小学校自身的和谐发展能力。为此,我们在构建和谐教育中侧重解决如下问题:
  
  一、解决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问题
  
  在思想观念上,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的理念武装头脑,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和改善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各种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方法和途径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新课程改革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的学习和培训,进一步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帮助教师勇敢地否定自己过去工作中过于偏向“重批评惩罚、轻科学引导”、“重个人经验、轻科学含量”的习惯做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化水平。吸收和借鉴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学生管理和课堂教学方面敢于大胆尝试,探索适合现代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方法途径。
  
  二、解决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问题——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开始向学生提出教育教学要求
  
  学校教育到底是从教育者的计划和教材出发,并以掌握教材的程度如何(考试分数多寡)为归宿,还是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发展需要出发,以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为归宿?这个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历来是衡量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基本问题,也是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和生命力的根本问题。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为此,在实施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承认学生的需要,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出发建构和谐教育的框架。
  第一,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满足学生被尊重、被接纳和被关注的需要。
  所有教师都要自觉关注那些有自卑感和有交往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发现、自我接纳并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减少并最终消除学校里的心理虐待和“欺负”现象。
  第二,利用班集体的教育力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系列对话沟通活动,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和沟通,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
  如:我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一个好汉三个帮”、“体验沟通的魅力”、“男生、女生谁更聪明”、“爸爸妈妈:听我说一句……”等系列主题活动,使学生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学会了用对话沟通的方式处理各种成长中的问题,实现智商与情商的协调发展。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对话交流活动。
  为了满足所有各类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应像新课程倡导的那样,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交往互动的条件,采用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励所有学生参与课堂的对话交流活动,尽最大努力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第四,采用赏识表扬的教育策略,满足每一个学生被承认、被肯定、被欣赏的渴望。
  赏识始于了解和发现。教师要转变“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只顾从学生身上找缺点、批评指责学生”的习惯做法,从“警察似的监控者”转变为“伯乐似的发现者”,并及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学生,赏识和表扬学生。教师要赏识和表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表扬和赏识学生的微小的进步,表扬和赏识学生的上进心,赏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大胆的想像力,表扬学生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师一定要在众人面前表扬和赏识学生,坚持做到“把表扬和赏识放到桌面上,把批评和惩罚拿到幕后去”。
  
  三、解决学生的情感支持系统问题——致力于构建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系学生团体凝聚力的核心,也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根本保障。学校里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学校与家长的关系等,其中以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最为重要。在教育实践中,一些优秀教师提出“好的师生关系胜过许多说教”,这正是“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规律在今天的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必须以建立健全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核心,使一切教育工作都做到从“心” 开始,用“心”对待。
  第一,改善师生关系从“我是伯乐”开始。
  引导教师跳出潜意识中那种“师道尊严”的观念,站在“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成材 ,每个学生都有待于我们培养成功成材”的现代教育理念,用“教育艺术家”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全面了解学生”。“重在发现学生身上那些学习成绩之外的发展潜能和发展优势,设想学生这些潜能和优势在未来社会中可能创造的价值”,并结合本班、本校实际思考和设计最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管理方式,引导学生制定“面向未来的生涯发展规划”,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将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作为学生成长档案中看得见、抓得实的核心教育目标。
  第二,改善师生关系从改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开始。
  针对教师中存在的问题,我校教导处和团委、学生会、少先队联合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开展“五多五少温暖学生心”评比活动,旨在推动教师改善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这“五多五少”的具体内容是:对学生“多一点沟通了解,少一点架子和挑剔;多一点鼓励肯定,少一点批评否定;多一点宽容疏导,少一点禁止惩罚;多一点理解关爱,少一点抱怨指责;多一点发现点拨,少一点武断打击”。
  第三,改善师生关系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始,重视学生的情绪管理。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开始,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开始,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开始,从“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开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合作交往的快乐,体验到被教师期待和信任的快乐,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能找到“别人行,我也行”的良好感觉。
  
  四、强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常见问题
  
  具体做法是:
  首先,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坚持通过教研活动时间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观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学习优秀班主任的育人经验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其次,训练比说教更有效。
  一吨的训练胜过十吨的说教。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结合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实践中常用的心理训练的方法。如:培养记忆力的方法、良好注意力的训练方法、良好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习惯的训练方法等,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前期调查测验,分析总结各年龄段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方法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已有水平,尝试建立并逐步完善本班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训练体系,将训练纳入到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中坚持“常规抓、抓常规”,并建立健全学生学习、行为监控检查与自我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训练机制,用训练替代空洞的说教和零敲碎打的批评。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四家子蒙古族学校、辽宁省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
  编辑/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