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

2007-12-29施少游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8期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心理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见,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只有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渗透、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发挥教师自身的魅力
  
  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杰贝尔也说:“孩子需要榜样甚于批评。”可见,教师榜样的魅力是强大的。只有一个充满自信、充满活力、心智健康、意志坚强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迸发出无限的活力。因为,他能给学生以无限希望;他浑身散发出来的魅力能深深吸引学生;他自信的形象能不断激励学生前进;他会成为学生的偶像,能不断感染学生,使
  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评价与鼓励
  
  荀子说:“以善先人之者,谓之教。”中小学生阅历浅,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不强,加之社会上的一些低级、庸俗和有害的东西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就从客观上给教育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关注每个孩子的生命,即关注每个孩子的每一种行为,先力‘行’,而后求‘知’,做真正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真正的人,就要做到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不能因为怕伤了学生的尊严而不敢有半点的批评,而一味采取违心的赏识、赞扬。当然,学生有进步、优点,应该给予肯定、鼓励,但不能过分张扬、放大,因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是经不起风雨的挑战的。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三、激励而温馨的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平时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感染,要经常以赞赏的语言激起学生学习与工作的热情,唤起学生无限的活力,让学生感到人生充满希望,从此不再自卑;以充满温馨、人性化的语言熏陶、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到心情无比舒畅,从而信心百倍。这样,师生间的隔阂消除了,距离进一步缩短,师生的交流更具有了“生命的色彩”,学生的心理也会因此更加健康。
  
  四、教师对学生真诚关爱
  
  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是学生终生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一个健全人格的塑造,更有赖于教师对学生出自内心的真诚关爱。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往往待生如子,处处从学生利益出发,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完成人格与心理的自我塑造,并能在工作和学习上不断地为学生创造快乐成长的平台。具体体现在:
  首先,开展各项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培养自身外向而自信的个性;
  其次,加强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优化校园和班级育人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行心理矫正和人格塑造;
  其三,为师生的和谐交流搭建平台,缩短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如设置心理健康宣传驿站、悄悄话信箱、心理咨询室等;
  其四,将心理健康教育向家庭延伸,努力引导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使家庭教育更贴近学生心灵,贴近学生实际;
  其五,教师在完成自身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龙湖阳溪中心小学。此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