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在跨时空的对话中涌动
2007-12-29苏守珏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7年5期
[背景]
第二天就要对全市开课了,我满怀激情地进班上第一课时。笔者自诩是善于朗读的,真庆幸有《母亲的恩情》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让我可以露一小手了。《游子吟》是学生早巳会背的,一读起来似唱儿歌,于是,我决定来个声情并茂的范读,当我声泪俱下时,教室中一片哄堂大笑,好多孩子都笑到了桌底下,只有个别学生很茫然地看着我。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万丈深渊。让一群七岁的孩子理解50岁的孟郊写的《游子吟》所蕴含的情感谈何容易?孩子能否真正地与文本对话?能否在对话中激发情感?经过一夜未眠的思索后,我决定在引领孩子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兼用超越时空的对话激发学生的情感。
[片断一]
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师饱含深情地范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1:我觉得母亲缝了很长时间。
师:你能通过朗读也让我们感到吗?
生2:我从“一针针一线线”看出母亲缝衣服很认真、很辛苦。
师:试着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2.映示“灯下缝衣”图。师充满深情地叙述:夜色已经很深了,在昏黄的油灯下,白发苍苍的母亲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为儿子缝补着衣裳,或许她已经劳累了一整天,或许她已经几夜没合过眼了,她似乎从未考虑过自己,只希望将针脚缝得再细些,再密些……
3.生再练读这句话,进一步谈感受。 生l:我感到了母亲很爱他的儿子。 生2:我知道当时有一种说法,要是针脚不密,外出的人就不能按时回家。母亲连夜缝衣服,缝得那么仔细,不就怕儿子迟归吗? 生3:这真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啊! 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点评:教师通过动情的语言,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将文中蕴含的情感挖掘出来,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味,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使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加深了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在抓住重点语句品读中,做到了在读中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达到了有感情地朗读,进而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古诗的有关句子]
[片断二]
1.课件展示“村外送别”图,师充满伤感地叙述:天不知不觉地亮了,儿子终归还是要走了,母亲依依不舍地将儿子送到村外,她有太多太多的不舍,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儿子说,她会说些什么呢?
生1:天要是凉了,别忘了多穿点衣服!
生2:晚上睡觉一定要盖好被子呀!
生3:出门在外,别舍不得花钱,钱要是不够,就早点回来!
生3:娘不在你身边,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
[点评:想象力是智慧的翅膀,让学生通过移情。在想象的一句句叮咛中,更好地体会、领悟母亲对儿子关怀、爱护之心]
2.师:还是让我们读读文中是怎样写的吧!生读第二自然段。
3.喜欢本段的学生起来读读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重点抓住母亲的话,品读悟情。
(1)师充满激情、充满感动地总结学生的交流:千言万语只化为一句话,那就是一“早点回来!”
(2)生反复诵读母亲的话。
[点评:诵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途径,“我们不要叫文字老是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
(3)交流自己的感受,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生1:我感受到母亲看到儿子要走了,心里很难过。 师:你能把母亲的难过读出来吗? 生2:我体会到母亲很希望自己的儿子早点回来。 师:你能把母亲的期盼读出来吗? 生3:我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你能把母亲那深深的爱读出来吗? 生4:我感受到母亲很担心自己的儿子会迟归。 师:你能把母亲的担心读出来吗? 生5:我读懂了“意恐迟迟归”的意思,就是母亲担心自己的儿子不能早回家。
……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母亲的话。
[点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本环节中充分地得到体现。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重点句的自我感悟,借助诵读激起情感的共鸣,达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学生感受到了母爱的至深至纯。古诗相关句子的理解也在学生的感受交流中迎刃而解]
在学生理解了古诗后,一个“设身处地”——“如果孟郊就在这儿。他会怎样读这首《游子吟》?”让学生“移情”于文,创设语言情景让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进行跨时空的心灵对话。在学生的吟诵中我分明看到泪光在教室的各个角落闪动着,听课的老师流泪了,孩子们哭了,整个课堂沉浸在情感的至纯至深之中。
[反思]
“没有情感的课堂是没有生命与活力的!”课前,孩子是“笑”的,因为他们没有理解、体会诗的意境,不能感受文中母子之间那份浓浓的深情。通过引领孩子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后,让孩子入境动情。在情感的溪流中解文、悟道、怡情。
有的听课老师问我:“我们成人的经验是丰富的、感情是细腻的,是极易流泪的,你怎样让二年级的孩子也流泪呢?”笔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挖掘情感因素。让学生移情于文本中
在设计中。一方面紧紧抓住教材的情感因素,多处创设情境,或看图联想,或示范朗读,或描述讲解,或朗读赏析……引领学生移情入境,一次次地感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情感品质;另一方面,充分调动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用饱含激情的语言,“以情激情”,无论是对课文情境的描述,还是对文本情感的评说。无论是引导学生渲泄情感,还是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教师的语言始终充满激情,这种激情是源于内心的感动。在这个浓烈的情感氛围中,学生势必也会被深深地感染,从而达到作者、教师、学生三颗心一起跳动。
二、让学生直面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整个教案设计中,没有繁琐的提问,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通过对重点句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个性化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激起情感共鸣,深深地体会到了母子之间的融融之情,进而感受到古诗的意境及情感内涵。
(责任编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