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加深数学知识性体验三种方法

2007-12-29王龙江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7年5期

  《数学课程标准》在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中指出了体验的目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在数学教学中,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它起着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衔接、贯通,并帮助学生完成认识升华的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加深学生的知识性体验呢?
  
  一、在模仿中感知
   所谓模仿,是指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心理学理论认为,模仿是动物界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有时候,模仿就是一种创新,是相对于学生个体的创新。模仿也是一种再创造。它是当学生遇到个体进行独立学习有困难时而采取的一种必要的、有效的手段。经过我多次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在遇到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一些几何知识的时候,你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去讨论、去探索画法,那只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往往浪费了时间,又探索不到正确的知识,反而让错误的方法在头脑中留下了定势。相反,如果教师在讲授画法并进行示范时,让学生试着跟老师一步一步地画,从跟老师的模仿中初步去感知画法,便能让学生留下正确的体验。然后再让学生去体会,去试画,去研究,就会使学生心中有一盏灯,能够在黑暗中摸索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二、在比较中促进
  
  比较是把各种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彼此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如果我们面前出现某种新的东西,我们既不能拿它去同什么东西比较,又不能把它同什么东西区别开来……那么,我们就不能对它形成一种思想,也不能对它说出一句话来。”因而,只有在比较中,才能促进知识在学生中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曾碰到过这样两个图形:
  
   它们阴影部分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图1是求梯形的面积,图2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先出示图1让学生练习,很快,许多同学通过口算就得出来了:10×6+12=72(平方厘米)。于是,我赶紧出示图2,没等我开口说做,一位性急的同学就嚷道:“老师,还不是和图1一样,10×6+12不就算出来了吗?”这时,马上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反驳:“右边空白部分是梯形,不是长方形,10×6是错的。”于是,我趁机引导学生进行了两个图形在解法上的比较,发现:图1能求出梯形的面积是因为空白部分长方形的面积能直接算出来,图2不能是因为在计算空白部分梯形面积时少了一个条件:上底不知道。这时,我又稍做引导:上底有没有办法求出来?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了可以先求出三角形的底。计算过程中,学生在第一种思路“三角形的底→梯形上底→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第二种思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面积。通过比较,第二种思路比较简便。之后,我又回顾图1,让学生思考有没有第二种方法?学生根据图2的解题经验,马上明白了第二种解法:三角形的底→梯形的下底→梯形的面积,通过图1两种方法的比较,却发现第一种简便。
  由于这两个图形相似,条件相同,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由于感官的定势作用,把图1的解法运用到图2时,却产生了解法上的冲突。通过比较,又寻找到了图2的解法,在解题过程中又产生了第二种更简便的方法。接着又通过比较,把图2的简便方法运用到图1上时又变成了不简便的方法。通过这样多次在图形、解法上的比较,既发散了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思路,又使知识在学生的体验中进一步加深、巩固。
  
  三、在矛盾中激化
  
  数学生活与现实生活中,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这样的“矛盾”往往激化学生产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我在一次活动课当中,出示了一道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产生矛盾冲突的题目:新华书店有以下一批儿童读物打折出售,你会怎么买?并说出你的理由。
  
  ①《西游记连环画》(原价8.50元,现价4.50元)
  ②《作文选》(原价12.00元,现价9.00元)
  ③《儿童漫画》(原价10.80元,现价7.80元)
  ④《童话选集》(原价18.80元,现价13.80元)
  
  在讨论当中,许多同学都据理力争,毫不相让。有的选择了《童话选集》,因为价格下调了5.00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有的认为买《西游记连环画》合算,因为它下降的幅度最大,价格几乎是原来的一半,而《童话选集》下降幅度还不到三分之一。还有一些更新颖的观点:我要买作文选,因为它对我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我要买《西游记连环画》,其他的我不喜欢;我要买《童话选集》,其他的我都有了,买来没用……由于每个同学认识角度不同,出发点也不同,因而造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局面,这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众多的矛盾冲突中激化。
  从以上中我们可以看出,“体验犹如催化剂,能将知识经验酿制成醇香的美酒。”学生正是在体验的过程中,使感知从深刻到内化,然后获得感悟;学生也正是在体验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去建构知识、理解人生、感悟人生,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责任编辑:张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