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

2007-12-29周春燕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7年5期

  新课改理念的诞生如同一季春风打开了熟睡已久的传统教育的窗口,把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展露在你的面前,让你在吐故纳新的同时,感受到肩头的沉重。当回眸我们倾心创设的每一个“情境”,我们别具匠心打造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超越自我真情随口抛出的每一句“赞誉”……于是,有些自鸣得意,似觉风光无限。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磕碰、实践,蓦然发现我们的课堂忽视语言的感受和理解,忽略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缺失了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启迪……那么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语文课堂?在历经“千百次的拷问”后,原本朦朦胧胧的答案已经越来越清晰。也许,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才是真。
  
  一、目标设定:简明扼要。提纲挈领
  
  《语文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规定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看似简单容易,可是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老师盲目地追求“流行”,要么将教学目标视为可有可无,放在教案前装点门面;要么目标不明,特别是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不明,以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么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要么容量少,效率低。总之,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到底要学习什么、做什么,缺乏明确的设计。我们应当提纲挈领制定教学目标,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根据三维目标融通整合的要求,对准确地解读文本,潜心研读,对教学进行整体立意;探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及独有的表达方式,抓准教材的精髓,摸准学生学习该课文的真实需要,掌握明确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设想,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由的选择余地。目标简明、清晰、扼要,才能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又利于教后的检测和反馈。
  
  二、流程设计:简洁优化.行云流水
  
  综观一些教学流程,环节繁琐,教师滴水不漏地展示自己编写缜密的教案,设置一些奇思妙想的思维障碍物,最后,课堂成了一幕幕猜谜闹剧。实际上,教学流程应当删繁就简,以语言文字学习为核心,整合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整体优化学生语文素养,在研读中寻找可为之处,舍弃不为之处,扎扎实实地聚集、放大、凸显所“为”的地方,以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情节发展、人物行为、文章结构为主线,整合问题与思路,设计成板块,选好切人点,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
  或聚“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展开教学,其余内容一带而过。孙双金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时,设置这是“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这一主线,使学生通过研读,一步步归结出了林冲的品质(谦虚、艺高、机智等)和洪教头的特点(骄横、自负等)。在引导学生认识洪教头时,由于有先前研究林冲的过程作“范式”,故而用时更精短。或拎“线”——纵向横向深层次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如学习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在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事件的发展过程,把握“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引发思考:“‘我’为什么能够取得珍珠鸟的信赖?”旨在探究文本的内涵,感悟“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使学生由事明理,体悟到“信赖”的价值和力量。再读时,体验“他们创造出怎样的美好境界”。在感悟、体验、欣赏、评价中,人人有充分的自学体验的时间。三个问题,揭示了读书感受的三个层次步步升华。
  真正的好课都是简洁的,主要教学流程往往也就只有几步,而最为执教者所看重的,则是预设的每一步能否真正有效地加以落实。
  
  三、言语生发:简练适度,引发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中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语言的简洁、精练、准确,有条理性、启发性、艺术性,能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聆听蒋校长的《“生命桥”》一课,教师语言一唱三叹,余音绕梁,“让我们用心来朗读感人的文字,用心来欣赏震撼人心的画面,用心来感受老羚羊的献身精神……”“他们作出了一次成功的尝试,为后面的羚羊作出了成功的示范,那么第二对羚羊,第三对呢,第四、第五对呢……”在重点的突破上,随着情感的激发,教师简短而又深情地:“读!”“再读!”“一起动情地读!,'学生全身心投入了,感动了,震撼了。教师的语言能用一句话说的,就不用两句话去说,当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和发言欲望时,甚至可以不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多留给学生一些宁静与沉思的时间,适当地“藏巧”,做激发学生潜能的智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涵泳的时间。
  
  
  四、方法选择:简单实用。画龙点睛
  
  
  现在不少教师上课不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花在了“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他们热衷于选用最“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希望教学能够出彩,于是课堂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热闹非凡。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在某一种具体情境下是最优的方法,在另一情境下未必也最优;反之,在一种情况下是低效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很有成效。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在适合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效果和威力。所以不管什么内容,不论教学是否需要,一味使用时髦的“最好”方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这一方面,一些名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薛法根老师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一块黑板一只粉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他在品读文字时,洋洋洒洒几笔,扎实落实双基;在体悟文章语言时,有声有色的引导,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组织学生参与语文活动时,点亮学生渴望文学的心灯。可见好课堂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塑造出来的,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更不是千方百计按部就班的“请君入瓮”,而是在读、说、写、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选择简洁的教学方法,成就了课堂“收成”的丰富,让课堂呈现精彩。
  让我们共同守望这片需要多彩、排斥纷繁的天地。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流程,简便的教学方法,简洁的教学语言,追求有效的语文教学,引领学生在母语环境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和奥秘。
  
  (责任编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