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课优化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行动策略

2007-12-29蒋志芬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7年5期

  一、价值和意思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意义。人们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目标的活动,也只有指向具体、合理的目标,才能是有意义的、有作为的活动。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中必须落实的具体任务。又是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其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作业,无论实施哪一门课程,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目标不明的活动,目标不当的活动,必然是盲目的、低效率的活动。
  教学目标设计下的—个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不是经典,只是教与学的蓝本。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基于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
  目标合理、明确,内容恰当科学,这是开展有意义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有效教学的第—要义,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首要环节。教师备课首先要正确把握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教师反思教学过程首先要反思教学目标明不明,教学内容当不当,目标达成情况好不好。
  长期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研究目标不够,教学内容把握不准,是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教师目标意识淡漠,教学过程中目标缺失。课堂教学、课外作业等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教学活动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有些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缺乏校本化的研究,以本为本,照本宣科,教材写什么就教什么,怎么写就怎么教。教学目标的要求脱离学生实际,或者过高,或者过低。有些教师教学中目标单一,往往只注重认知目标的设计和达成,缺乏对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关注。
  在实施新课程、采用新教材后,教师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然存在很大困难。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过于笼统和简单。而教材内容又过于繁杂和宽泛,因此,有必要在理论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理清思路,研究策略,并在教学工作中积极践行。
  
  二、基本原则
  
  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必须坚持如下若干原则。
  (一)全面关注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全面关注,一是要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知识、情感、能力等三方面的目标。要以知识学习为载体,重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重视社会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更是思想政治课的—个重要特点。二是要兼顾各个目标和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打好认识社会、把握人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在全面关注的同时,又要突出重点目标、重点内容。知识、情感、能力三方面目标,在不同的板块中有不同的重点,如在《经济生活》这一模块,重点应该是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党和国家经济政策,指导观察分析经济生活的能力。而在《哲学与生活》关于人生价值的内容,则重点应该是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在这里,知识学习本身就是道德认知的一部分。
  而在每一板块、每一堂课的学习内容中,也有轻重、主次之分。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根据社会现实生活,根据学生认知基础,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在重点目标、重点内容上下功夫。
  (二)基础性与拓展性相结合。新课程强调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也就是着眼于为学生全面发展、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也意味着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是高中学生必须达到的学习目标,规定的内容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立足于这一基础性要求。
  同时,又要联系社会现实生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要,在教学内容上适当拓展延伸,以引领学生拓宽学习领域,开阔知识视野。当然。拓展性学习不是片面增加内容,而必须基于基础性学习,服务基础性学习。
  (三)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能只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应该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应该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课前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计划设计。但是,不能把预设的目标、内容及教学程序变成教条。在课堂操作过程中学情复杂,变数很多,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预设要留有“生成”的余地、调整的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内容及活动进行及时、准确、合理的调整。这里的“生成”主要是指“调整”,不只是增加新的目标,扩展学习内容,也包括对预设的目标、内容、活动进行删减。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又要适时调整、灵活应对。
  
2jiFdjTlydBUpwtuu/bMEw==  三、实施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首先,任何教学目标必须体现课程三方面的功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其次,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比较笼统,省教育厅组织人员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市使用的新教材。研究编写了<江苏省实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将课标的“内容目标”细化和分解为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教学中可以依据省定的目标要求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第三,制定教学目标必须充分考虑本校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既不能不到位,又不能要求过高。省定目标要求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各地各校的学生在认知基础、学习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还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目标要求上有所差异,学生整体学业素质较高的学校或班级,可以在省定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特别是基于基础性学习的拓展性学习,必须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能够为学生所接受。
  
  (二)教学目标的描述
  教学目标不同于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是教什么、达到什么水平,是教学活动必须落实的任务和期望达到的结果。而教学目的是为什么要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因和意义。教学目标的描述必须明确、具体,清晰地表达教学活动的任务与预期结果,既要体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又要反映各个目标的能级要求。能级要求大致分三层:了解、理解和运用,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行为动词来表达。
  了解——再认或再现所学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用了解、再认、再现、说出、辨认、识别、列举、描绘、引述、复述行为动词来表达。
  理解——懂得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常识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用解释、阐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赏析、感悟、体察等行为动词来描述。
  运用——应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等,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可以用运用、应用、分析、解析、剖析、评析、评议、评述、评价、比较、综合、探寻、设计、实践等行为动词来描述。
  
  教学目标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认知要求)、过程与方法(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要求)三个方面来设计和描述,如:
  《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
  3.理解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重要意义。
  4.了解市场规则,理解健全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的要求和意义。
  5.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1.引领学生联系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深入理解价值规律、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违背市场规则、破坏市场秩序的一些经济行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培养学生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
  2.结合市场秩序、市场规则等知识,引领学生自觉培养诚信品质。
  
  教学目标也可以以知识点为线索,把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要求结合在一起进行描述。如:
  
  市场配置资源
  
  1.了解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
  2.理解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重要意义,并引领学生联系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来理解。引领学生结合这一知识的学习,了解我们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培养市场意识、竞争意识。
  3.了解市场规则,理解健全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的要求和意义。并应用这一知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引领学生认识培养诚实守信品质的重要意义。
  4.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并结合这一知识观察分析相关经济现象。
  
  在制定教学目标后,还必须以学习任务、预期学习结果的形式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描述要明确、具体、简洁,可操作、可检测。呈现给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必分列认知、能力、情感三个领域,主要呈现知识与技能学习目标,能力、情感目标主要是教师掌握,也可以用恰当的语言在认知目标中体现。学习目标不一定以文字形式出示,但必须使学生明确。
  
  例:市场配置资源
  
  ①了解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②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
  ③联系价值规律知识理解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重要意义。
  ④了解市场规则,理解健全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的要求和意义。并能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经济现象来说明。
  ⑤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并能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市场行为进行观察分析。
  
  (三)教学目标的应用
  
  强调目标意识,不只是心中有目标,更重要的是各项教学活动中有目标。不仅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用好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导向功能,就是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都要依据设定的教学目标,使各项教学活动都为达成目标而展开,使各个环节围绕目标形成一个活动系列。教学过程中固然要重视“生成”,但“生成”必须在既定的目标上展开。
  激励功能,就是要发挥目标、任务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驱动作用。人们从事任何活动和工作,只有方向明确、任务明确,才能为之而努力,才能产生效率。教学中要把教学目标转换成具体的学习目标,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学生明确,使学生心中有数。
  评价功能,就是要依据目标来引领学生总结反思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依据目标对学生进行检测评价。课堂教学结束时.可以再次呈现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简短的反思总结。平时的检验测试,必须严格依据教学目标,应该是目标达成性检测,能级要求为识记的、了解的,检测的题目就不能到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
  
  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正确把握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展开教学过程。知识尤如一张网,要着重抓网上的纲、网上的结。知识体系中的主干知识是重点,与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的知识是重点,要解放思想,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突出这些重点做文章。以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上设计的—些探究活动、辅助资料,同样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有所筛选。
  其次,要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教学重点适当引进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知识、新材料,特别是国家提出的一些新政策、新举措,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迁移、知识应用的能力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情感。
  第三,要加强本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注意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链接和综合,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
  
  通过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研究和设计,真正做到理清线索、把握结构、研究细节、认准要求(知识点、知识要素、能级要求)、抓住主干、突出重点、联系生活、恰当拓展,这是提高教学效益,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首要环节。
  
  (责任编辑: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