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约标兵”黄克诚

2007-11-22曹晋杰

文史春秋 2007年11期
关键词:黄克诚师长军装

曹晋杰

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被任命为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坚守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活动在盐阜区,直到1945年10月奉命进军东北。

黄克诚在盐阜区的5年时间内,由于日伪军的重兵封锁和频繁的“扫荡”、“清乡”,三师指战员的吃、穿和生活日用品供给十分困难,黄克诚带领大家节衣缩食,渡过难关。由于黄克诚在增产节约方面处处以身作则,1942年被评为全军的“节约标兵”。刘少奇在军部召开的各师供给部长会议上,曾多次讲过:“全军7个师,三师人最多,花钱却最少,应当学习他们的经验。”

开荒种蔬菜

1941年至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日伪军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残酷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在经济上严密封锁,不准任何物资运进解放区。国民党反动派也在全国掀起反共高潮。形势非常严峻,敌人妄图把我军困死和消灭。苏北正好又是荒年,粮食欠收,加上敌人下乡抢粮,老百姓的生活也很困难。三师指战员经常吃埋在地下的霉玉米、霉黄豆糊糊和霉山芋干,缺少营养,影响体质。要改善伙食,难啊!一是没钱,二是没处买。黄克诚不由得动起了脑筋,他想:自己开点荒,种些蔬菜,不就可以改善改善生活了?他把想法提出后,得到了全师干部战士的一致赞同。于是,在黄克诚的动员下,全师上下很快掀起了“自己动手,开荒种地”的热潮。黄克诚自己带头,和师参谋长洪学智一起开垦了一块地,种上了蕃茄、青菜等。

当时,师部设在阜宁县罗桥村,黄克诚就住在贫农张学成家里。一天,天刚蒙蒙亮,黄克诚起来上厕所,见到一旁摆着个粪兜子,马上想到垦荒种菜没肥料不行,于是他背起粪兜,不声不响地外出拾粪去了。张学成起来后,找来找去找不到粪兜子,问他老婆,他老婆回答说:“昨天我看到还在厕所边上的。”直到黄克诚背着一筐粪回来倒进厕所,才被张学成发现,他激动地说:“黄师长,这应是我们干的,不是您干的事。”

“这是谁规定的?”黄克诚反问了一句:“粪是农家宝,庄稼少不了,多拾粪多打粮。再说,我起早到田间跑跑,呼吸新鲜空气,舒舒筋骨,顺便拾点粪,既锻炼了身体,又积了肥,不是一举两得吗?”

“不管一举两得,还是一举三得,反正不能让您拾粪!”张学成说道。黄克诚笑一笑,没有回答。张学成心里打着主意:明天早上,我在你前头起来,叫你拿不到粪兜子,你不是就不能去拾粪了吗。

第二天早上,张学成真的有意起早一点,可是到厕所一看,粪兜子又不见了,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原来,黄克诚比头一天起得还早,已背着粪兜子下田了。黄克诚拾粪的事像长了翅膀似的飞快地传开了,成了无声的命令,干部战士个个都准备了粪兜、粪勺,全师上下出现了拾粪的热潮。这样一来,垦荒种的菜有了肥料,长得可旺了。

在师首长的带动下,干部、战士一齐动手,开荒种菜,省下的菜钱可以买点荤食品,几个月下来,连队伙食就得到了改善。黄克诚和洪学智在菜地里种的蕃茄,还送了不少给村里的群众。群众吃了,都高兴地说:“吃了蕃茄甜在心,黄师长和我们是一条心。”

土军装神气

历史上盐阜区是种棉花,却没有纺织厂。老百姓穿衣,全靠自己手工纺织,一年织的土布还不够自己穿衣用,干部战士军装用布就更困难了。

一天深夜,人们大都进入了梦乡,可师部黄克诚住的地方还亮着灯光。灯光下,黄克诚手里拿着顶军帽,正在同妻子唐棣华商议改帽箍的事。

新四军战士的单军帽,过去是沿用国民党军队陆军军帽的式样。这种军帽,在后脑处多一道双层布箍,放下来,前面部分可以拉到下巴。实际上,这种帽箍平时起不了多大作用,只不过作为装饰性的线条罢了。黄克诚早就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要把这道帽箍由双层改为单层,可一开始,唐棣华还没有介意,说:“这个小布条能有多大油水啊!”

黄克诚一听,认真了起来,说:“一个帽子一个小布条,100个帽子就能用尺量了,我们全师1万5千多人,算起来就能节省三四千尺布,要是全军算起来,那就更多了。”

“这一算,倒要重视重视呢!”唐棣华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黄克诚手里的军帽。

“来,你试试看。先把这顶帽子改成单层箍,让我先戴。”黄克诚说。

唐棣华掏出针线包,把黄克诚的帽子拆下来,改成单层箍,又缝起来。黄克诚接过帽子,往头上一戴,高兴地说:“跟双层箍的帽子不是一个样嘛!”

第二天一早,黄克诚又把这顶改过的帽子,交给师部其他几个干部戴戴,大家都一致喊好:“这样改得好!帽子同样戴,又节省了用布。”

黄克诚从帽箍得到启发,仔细地审看自己穿的军装,一边审看一边自言自语:上装的翻领可以去掉,衣兜盖也可以取掉,宽大的串式肥裤腰改成西式裤腰,这样不是可以省不少的布吗?黄克诚把这个想法提出来,同几位师领导商量,有人不赞成,说:“去掉帽折圈还好说,衣兜盖、翻领都去掉,就不像军服了,再说,这也省不了多少布呀。”黄克诚说:“我也考虑过,一套军装省不了多少布,可全师官兵的服装加起来,节省的数目就可观了,能减轻群众的多少负担啊!”经过讨论,最后一致决定采用黄克诚的办法。

不久,新四军三师和苏北军区的全体指战员都领到了新军装,一看新发的军装,不少战士愣住了:怎么变样了?有人就发起了牢骚:“这还像军装吗?能省几寸布啊?”老百姓看了,也都觉得奇怪,军装本来就是土布做的,改装后就觉得更土了。为此,黄克诚专门召开了一次大会,他穿着和大家同样的特殊土军装走上讲台,对指战员们说:“就说说我们的军装吧,改一下并不影响我们的穿着,我们现在土,是为了将来的洋。现在不习惯,以为不美观,但我们今天的节省,是为了明天的丰富多彩。敌人在军事上消灭不了我们,就想在经济上把我们饿死、冻死、困死,我们能坐以待毙吗?决不能,我们也有两只手,我们不仅要粉碎敌伪的经济封锁,还要发展生产,这就是毛主席说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还要厉行节约,开源节流。全师近两万人,一人一天省1两粮,省下的就是上千斤粮;一人一套军装节省一二尺布,全师省下来的布料就有1万多米,积少成多,就能派大用场。我们再替老百姓想想,你们的父兄姐妹都在乡村积极支前,我们这里节省一点,他们的担子就能轻一点啊!如果全军都这样做,这个数字就更可观了,能解决多大的问题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渡过难关,打败敌人的封锁,争取最后的胜利。”黄克诚的一席话,语重心长,赢得了阵阵掌声。

节俭带头人

西北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吹来,一群群大雁由北向南飞去,又是一个冬天来到了,战士们都纷纷穿上新发的棉衣。师部管理员张兴旗拿出黄克诚的补丁摞补丁的棉袄,左看看,右看看,心里想:这件棉袄已穿了四五个冬天,早该换一件了,可黄师长硬是不肯换,怎么办呢?正在这时,黄克诚走了进来,张兴旗便把黄克诚的那件棉袄抓在手里抖抖,说:“黄师长,这棉袄早该进博物馆了,领子、袖口都破了,还有好几处已打了补丁,给你重换一件吧!”

黄克诚接过棉袄,仔细地看了一看,笑嘻嘻地回答说:“破了,再补一补,还能穿嘛!”停了一下,他又语重心长地说:“兴旗啊!目前我们的财政经济还很紧张,能节约的要尽量节约,好积蓄力量来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啊!”

说完,黄克诚把这件旧棉袄接过来,拿出针线包,缝补了起来。

抗战时期,部队实行供给制,官兵一致,每人每月发3两油、4两黄烟和2盒火柴。可黄克诚吸烟,每天晚上还要点灯熬夜,发的两盒火柴,一个多星期就用光了。没火柴吸烟,他就到群众家的锅塘里点火。一天,张兴旗看到黄克诚躬着腰到锅塘里点火,既不方便,又影响工作,就悄悄替他多领了两盒火柴。黄克诚发现后,立即又退给张兴旗。

“兴旗,官兵一样,不到发火柴的时候,不能发给我。”

“黄师长,你成天成夜为全师官兵操劳,为夺取抗战胜利操心,多用两盒火柴算得了什么?”

黄克诚耐心地对张兴旗说:“成天成夜操劳,这是我应尽的义务,但决不能有丝毫的特殊,不然以后这个部队怎样带啊?!”

于是,张兴旗又把两盒火柴退回去了。后来,黄克诚干脆买来火刀、火石,打火抽烟。有一次,来了一个客人,黄克诚递给他一支烟,警卫员用火柴替他点了火。客人走后,黄克诚对警卫员说:“今后来人抽烟,一律用火刀、火石,不要用火柴,各方面都要节约。”

黄克诚对自己要求甚严,生活上处处节俭。发给黄克诚的洗脸毛巾,他总是把毛巾剪开,一半自己用,一半给别人用。他说洗脸时,只用毛巾当中揩脸,两边揩不到,结果当中破了,四边还完好,剪开来用就可以节省一半。5000条毛巾剪断,够1万人用。

为了节省烧洗澡水的柴草,黄克诚一年四季坚持洗冷水浴。黄克诚带领的第三师部队驻到阜宁县孙西庄后,师部住在孙福宣家里。头一天五更天,孙福宣睡在床上就听到倒水声;第二天公鸡叫,又听到倒水声;第三天,第四天,还是如此。后来,日日如此,不觉引起孙福宣夫妇的好奇,他们决心揭开每天清晨的这个“秘密”。一天,公鸡头遍叫过后,院子里又传来了倒水声。于是,孙福宣悄悄爬起来看个究竟,开门一看,眼前的情景把他吓住了:只见黄克诚身上穿着一条短裤,立在寒风中,刚用冷水洗过身子,正在用干毛巾擦着,好像他天生的一副钢筋铁骨不怕冷似的。

当下,孙福宣没有惊动黄克诚。第二天一早,他就问警卫员:“天这么冷,黄师长用冷水擦身子,不怕把身体冻坏吗?”

警卫员带着十分敬佩的口气回答说:“洗冷水澡,这是黄师长多年养成的习惯,不论春夏秋冬,每天都是四点钟起床,用冷水从头洗到脚,再用干毛巾擦身子,然后再出去跑步。所以一年到头,从来没有得过伤风感冒。”

“怪道!”孙福宣激动地说:“黄师长看起来瘦条条的,斯斯文文的,做起事来却精神抖擞,连续三五夜不睡觉也不困!”

猜你喜欢

黄克诚师长军装
从师长赠言看数学
师长卖马
黄克诚:忠诚无私、善谋敢谏的开国大将
那枚红军军装上的衣扣
黄克诚是个“抠门佬”
假如明天脱下军装
迷彩服,绿军装
绿军装
师长卖马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