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特别的家给特别的你

2007-09-26贺莉丹

新民周刊 2007年36期
关键词:陈刚福利院武汉市

贺莉丹

“小组家庭寄养”项目是一个“长期的战役”,“现在是一步步在探索。我们会尽最大努力,让这些孩子至少在成人之前,不与寄养家庭剥离”。

2007年8月30日上午10点,湖北省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幼儿班,空调间隔离了室外酷热的暑气,17个孩子正在手忙脚乱地玩积木。6岁的武发发是当中最活泼的一个,大头,圆眼睛,却跟通常的3岁孩子一般高。他患有先天性侏儒症。

武发发自小就在福利院长大,他每天的活动跟一般幼儿园的小朋友看来相似:玩玩具,唱歌,讲故事……不同的是,发发每天都由老师带着跟小朋友们一起洗澡、吃饭、睡觉,他缺少一个正常的家庭。

但是从今年9月25日开始,参加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小组家庭寄养”项目的武发发即将拥有一个特别的“家”,他将与“爸爸”、“妈妈”及3位兄弟姐妹一起开始新生活。

民政部社会工作与社会事务司与美国半边天基金会合作项目的第一个试点设在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日前紧锣密鼓推行“小组家庭寄养”孤残儿童抚养模式,面向全省为40名孤残儿童招募10户寄养家庭,并免费为寄养家庭提供三室一厅住房,引起多方关注。

“小组家庭寄养”单元

“我要找妈妈了,我下个礼拜就走了。”武发发跟老师梁凤英嘟囔。

“那你还来不来看我们呢?”梁老师逗他。

“来看!”发发应得很干脆,一脸无邪。

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正在租用10套三室一厅住房,招募10户寄养家庭以推行“小组家庭寄养”模式,每户家庭负责照料4名2岁至7岁有轻度残疾的孤儿,每套住房均配齐家电及必需生活用品,均分布在福利院附近社区内;福利院将每月支付给每户寄养父母3000元,其中支付寄养父母的护理津贴1600元,此外还有每个孩子的生活费与零用金350元。

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陈刚告诉本刊记者,福利院方面每月给每个孩子300元作为生活费,半边天基金会方面每月给每个孩子50元作为零用金,此外,寄养用房房租、装修与设备添置、寄养父母的护理津贴均由美国半边天基金会方面提供,医疗、教育、康复费用则由福利院方面提供。

美国半边天基金会由5位领养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于1998年创建,该基金会的支持和赞助者全部为领养中国孤残儿童的家庭。半边天基金会相关负责人称,作为一家专门为中国孤残儿童提供教育的慈善机构,至今年8月,半边天已服务中国内地36所福利院。

陈刚强调,“小组家庭寄养”的主要宗旨是为了让孤残儿童有完整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尽可能使他们在一个接近正常家庭的环境中成长。

“小组家庭寄养”模式实行后,武发发的生活将发生变化:早晨起床,吃完早餐后,“妈妈”送他到福利院,他会参加“小姐妹学前项目”;11:30下课后,“妈妈”接他回家吃午餐,午休后再送他到福利院上课或做活动;下午4:30,“妈妈”接发发回家,吃晚餐,看电视,“爸爸”、“妈妈”还要检查他当天的作业……周六、周日则在“家”里度过。

陈刚介绍,武汉市福利院现有的83名有残疾而未被领养的孩子即将从半边天基金会的教育项目中获益。据了解,半边天基金会今年将投入约100万元,以后每年投入约70万元。

武汉市儿童福利院保卫科科长吴鹏村带领记者到福利院对面的郎家巷小区参观了院方租用的两处三室一厅住房,他表示,目前院方已在距福利院5分钟路程的范围内租好9套三室一厅住房作为寄养用房,签订了2年合约,价格分别在800元至1200元之间,这些寄养用房还需装修,并按半边天基金会的要求添加统一的家具、家电等生活设施。对吴鹏村而言,“小组家庭寄养”项目是个新生事物,也是他在福利院工作30年来首次代表福利院租用住房作为寄养用房。

武汉市儿童福利院院长李剑华表示,“小组家庭寄养”是一种国际先进的孤残儿童抚养模式,此次,由民政部、美国半边天基金会指定在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开展,计划将其打造成样板工程,并将向全国推广。

陈刚解释,包括“小组家庭寄养”项目,半边天基金会共有5个教育项目都将在武汉市福利院启动:一是“祖母计划”,选聘14位育婴祖母,每人专职定向为3名2岁以下的婴幼儿提供抚摸、言语沟通、亲情关怀、康复等;二是“小姐妹学前项目”,选聘13位老师,每人为4名学龄前儿童实施“瑞吉欧”教学法,进行精心教育;三是“大姐妹项目”,针对福利院中没能进入学校读书的12岁以上的大龄儿童(大部分为残疾儿童)设计的,内容包括音乐、艺术、计算机、补习辅导、语言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等;还有培训专业项目工作人员的计划。

不正常的安全感

陈刚一走进幼儿班,4岁的武辉辉就亲热地抱着他的腿,连声叫“院长爸爸”……

“一般的孩子会认生,但这些孩子一看见来访的人就抱住,这其实是一种不正常的安全感。”陈刚解释,在福利院长大的孩子因为缺乏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难以对固定的人产生依恋情绪,这会影响其安全感的形成;孩子若错失了这个“时间窗”,便不易与人建立亲情。

“孩子不仅仅需要康复与医疗保障,他们最容易跟接触最多的人建立情感依恋,这对他们安全感的形成及性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帮助。而我们的工作人员是‘三班倒,孩子没有很好的机会跟固定人员建立情感依恋。”在陈刚看来,如果孩子在早期能形成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对他一生都将有重大影响,而家庭正是培育孩子这种依恋感的最自然环境。

陈刚分析,国内现有的孤残儿童养育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福利院集中供养,一是家庭分散寄养,但这两种模式各有弊病,集中供养的最大问题是孩子在福利院长大,亲情得不到满足、依恋感与安全感不易建立;实行十多年的家庭寄养也存在一些问题,福利院的600多名孩子中残疾儿童占90%,一般社区和家庭缺乏针对孤残孩子的特殊医疗、康复、教育条件。而“小组家庭寄养”可以将以上两种养育模式很好地结合:孤残儿童们在一个接近正常家庭的环境中成长,有了“父母”与“兄弟姐妹”,可以享受到家庭亲情;他们白天被寄养父母送到福利院接受“小姐妹学前项目”或“祖母计划”等教育及康复训练,满足了他们的特殊需要。

据了解,此次应聘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小组家庭寄养”项目的寄养父母必须为年龄在35岁至55岁间的夫妻;具有中学以上学历,有书写能力,愿意参加相关培训;养父母已养育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孩子,孩子现在大学就读或已工作;身体健康,没有传染性疾病,没有不良嗜好摱牟、酗酒、吸毒;养母在家照顾孩子,养父可在外工作,只需业余时间协助母亲管理;家庭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具有医疗、护理、教育经历或职称者优先。

据悉,目前已有783个家庭报名参加“小组家庭寄养”,首轮筛选后,基本符合条件的有295个家庭。

记者也了解到,住房与报酬对一些报名者不乏吸引力。

院长李剑华承认的确存在一定经济诱惑,“我们免费提供三室一厅住房,报名者如果被聘用,可以将他自己的住房出租,又将获得一份收入。但是这份工作不是任何人都干得来的,报名者要有爱心准备,因为她面对的是4个残障的孩子,单纯抱着经济目的来的人会给吓跑了。”

李剑华介绍,“小组家庭寄养”针对报名者有面试与笔试,会审核其提供的相关材料;其中一次面试由半边天基金会工作人员进行,“半边天基金会有最后的选择权,我们从日常管理等方面对他们予以配合”。

46岁的武昌居民刘宝玉专门跑到福利院去报名,刘宝玉的丈夫有工作,女儿在外地上班,她有20多年的幼教经验,并具备高中以上学历。“我不缺钱花,家里的房子也有100多平方米,只是我现在没事可做,蛮空虚的。我家里有电子琴,可以教伢子唱歌;搬家也愿意,我喜欢小伢子,照顾他们是种乐趣。”刘宝玉说。

据介绍,寄养父母一旦通过招聘“上岗”,将有3至6个月的考察期。

陈刚强调,福利院家庭寄养办公室主任、护理科科长、院长及半边天基金会工作人员会对寄养父母实行多级监督;将招募项目顾问,每天对这10户寄养家庭进行监督与抽查,按要求,孩子们的早餐要有牛奶和鸡蛋,正餐要有三菜一汤、荤素搭配,以保证营养全面;孩子的每笔用钱,寄养父母都需登记;此外,需要考评孩子与寄养父母是否建立亲情依恋关系;按半边天基金会的要求,寄养父母还需每周给孩子写周记,每3个月写一份成长报告书。

“养父可在外工作,但我们更希望养父可以全力协助养母。24小时照顾4个孩子,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陈刚说。

13年家庭寄养探索

4岁半的武逸逸在屋里弹电子琴,叫51岁的寄养妈妈杨玉枝伴唱,这个好动的小女孩甚至模仿幼儿园老师的腔调说,“大声点!”在杨玉枝眼中,逸逸很调皮。这个先天性无虹膜的孩子眼睛怕光,她在杨家已寄养4年,“刚抱过来时,她才8个多月大。孤儿很造孽(可怜),我对她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杨玉枝说。

40岁的寄养妈妈任冬总是抱着3岁半的脑瘫孤儿武运运,运运认生、不会说话,但现在可以走路了,“我们家里人都喜欢他。”任冬说。

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办公室主任周菊平介绍,目前有40个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寄养在杨玉枝与任冬所住的涂家沟社区。天气晴好时,寄养妈妈们纷纷带着这些孩子出门玩耍。

李剑华介绍,整个武汉市共有4个这样相对集中的社区寄养点,早在1994年,武汉市儿童福利院与当地媒体联合主办了“寻找爱心家庭”公益活动,50个孤儿被武汉一批爱心家庭无偿接回家度周末、节假日;从2000年开始,福利院开始与一些寄养家庭正式签订孤儿的寄养协议,之后,轻度残疾的孩子渐渐被纳入寄养范围。

“从这时开始,我们在法律上明确在约定的时间内由家庭取代福利院承担照料孩子的服务。从2002年我们开始了大规模家庭寄养。我们送去的都是生命体征较正常的孩子,至今未发生过一例因家庭寄养而让孩子死亡的情况。早期我们给每个孩子补贴100元至200元,现在是500多元,但比起家庭的付出,这个标准偏低了。爱心是无价的。”李剑华感叹。

陈刚介绍,现在武汉市福利院的600多名孩子,有320多名1岁至15岁的孩子寄养在武汉170多户家庭中。

按照民政部2004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需要长期依靠技术性照料的重度残疾儿童,不宜安排家庭寄养。

“轻度、中度智残及中度肢残的孩子都不太可能被领养,但他们可以适应‘小组家庭寄养模式。孩子最大的权利是生命权,重度残疾的孩子就不能实行家庭寄养;而此前已实行家庭寄养的孩子与寄养母亲产生了感情,如果把他们收回也会造成情感的剥夺。”陈刚表示。

部分继续留守在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成为亟待帮助的特殊群体。

半边天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强调,半边天基金会的工作对象是不够条件被国外、国内家庭领养的残疾儿童,他们要建立的是持久的、长期的、稳定的寄养家庭,直至这些孩子长大成人。“我们理想的是这个家庭就在福利院的大院子里,实在不够条件,就在院的周围租房,使他们可以参加半边天在这个福利院建立的小姐妹、婴幼儿教育项目,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目前我们租房只是过渡形式。”陈刚乐观地表示,按照民政部即将实施的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的“蓝天计划”,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将建设一个新的分院,并将在院内建设一批住宅楼,招募一批寄养家庭到福利院内来寄养孤残儿童。

陈刚形容,“小组家庭寄养”项目是一个“长期的战役”,“现在是一步步在探索。我们会尽最大努力,让这些孩子至少在成人之前,不与寄养家庭剥离”。

(文中涉及的所有孩子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陈刚福利院武汉市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Theoretical design of thermal spin molecular logic gates by using a combinational molecular junction
SU(3)spin–orbit coupled fermions in an optical lattice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BABY,COME BACK
“三数”求解大揭秘
感谢信——致南充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孩子将亲手种植的蔬菜送至福利院
“爱心彩笔”进入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