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范蠡
2007-08-20刘丰
刘 丰
中国历史上这位曾辅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既是治国有道的政治家,又是奇计百出的军事家,修文能治国,经武能安邦,从商能巨富的神灵人物是谁呢?
政商全才的辉煌人生
文能兴越,武能灭吴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年轻时他与宛令文种一同赴越国为官,任大夫之职。当时越国与吴国经常打仗,宿有仇怨。公元前494年,吴国出兵攻越。作战时越王勾践不听范蠡劝告,结果越军惨败。越王被掳做人质送到吴国,范蠡也随越王入吴,为勾践当三年奴仆,备尝屈辱。三年后,吴王放勾践、范蠡回国。范蠡与文种等便为勾践制定了结好齐、晋、楚,表面卑事吴国,暗中积蓄力量的兴越方略;同时实行“美人计”,将自己的爱姬西施送与吴王。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迅速强盛,吴国则实力削弱。
公元前482年春,吴王夫差率全国精锐部队北上黄池会盟,越国趁吴国中空虚,乘虚而入。范蠡率师一部,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吴军自黄池的归路,配合勾践所率主力,歼吴都姑苏(今江苏苏州)守军,俘虏吴太子,迫吴王求和。公元前478年,范蠡又趁吴国多年灾荒,再次与勾践乘隙攻吴,并大败吴军于笠泽(今苏州南部)。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自杀而死。
助越灭吴后,范蠡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遂激流勇退,一声不响地携美女西施归隐江湖。
弃政从商,三致千金
范蠡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身份以携西施入五湖而结束,但是他在商业领域的辉煌却由此开始。他极具智慧和远见的经商之道,对后世中国的商业经济发展,历代的商人贾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离开越国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滨,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这使他在齐国很快成了名,齐国便要聘他为相国。而他只拿了些贵重珠宝,再次偷偷地离开了。
离开齐地后,范蠡来到了宋国的“陶”(今山东定陶,因为纪念范蠡终老于此,后来才将名字改为“定陶”,并沿用至今),他认为这里是“天下之中”,交通方便,是经商的好地方。在这里他又更名为“朱公”,
后来世人称其为“陶朱公”。范蠡在“陶”进行了很多行业和领域的商业活动,又只有几年的功夫,他再次积累了巨万家财,史载他在这里“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虽富甲一方,但他却淡泊名利,三次分散家财“与贫交疏昆弟”,是“富而好德”的商人典型。后世人爱其德行和才能,学习其经商之法,画像以纪念,尊其为“财神”。
影响深远的经商思想
“何术累千金”
在山东定陶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红兰寺,朱漆门,堂上坐着大财神。大财神,出凡尘,三聚三散越王臣。越王臣,富贵身,手里捧着聚宝盆。聚宝盆,天下闻,财源滚滚满乾坤。”民谣中的“红兰寺”曾是供奉“陶朱公”范蠡的一座庙宇,在定陶县城南古柳河畔,今已废。宋朝诗人吕本中有一日路过定陶范蠡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悠悠千载五湖心,古庙无人锁绿荫。为问功成身遁后,不知何术累千金?”
那么,范蠡是以“何术累千金”的呢?总结来看,范蠡的经商之道在于遵循经济规律,做好商情预测,掌握好市场的供求关系,贱买贵卖,薄利多销,把握货物质量和加快资金周转等几个方面。
范蠡认为,经商者首先要做好商情预测,这是商人的一项重要素质。他对粮食谷物价格的超前性把握,就体现了他高超的商情预测能力。范蠡认为,天时决定了农业丰收的情况,而天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谷物收成的好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农业的丰收与歉收则自然直接影响到谷物价格的涨落,而商家便可据此制定贸易计划。
在以农业为主的商品经济时代,谷物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其它各类商品的一系列波动,因此,掌握了谷物价格的规律,也等于掌握天下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顺应这种变化规律来进行贸易,赚钱自然就比较容易了。在春秋时代,范蠡便把天时变化、农业生产、商业经济三者作为一个系统来总结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观念上无疑是十分先进的。尤其是商情预测不是直接以价格动态的统计为依据,而是以支配价格动态的客观物质资料的生产为依据,这无论是商业领域还是在哲学上,都是颇有创见的。
其次,掌握好市场的供求关系。要了解人们何时会使用什么商品,就要掌握“时”与“用”的变化规律。比如,何时会有丰收的年景,何时会有歉收的年景,何时会有饥馑的年景,经商者对此应当有所预见。因为丰年时粮食落价,荒年时粮食价格上涨,经商者完全可以据此制定贸易计划,做到应“时”拿出人们需“用”之物。例如,在干旱之时可准备舟船,以备出现洪涝的时候出售;在洪涝之时则可准备车舆,以备出现干旱的时候出售。这乍看似是违背常理,其实不然,因为当水灾时,大家都在做船的生意,利润必定不高。而水灾一旦结束,车将成为市场上特别需求的商品,价格必然上涨。而事物通常是“物极必反”的,雨水过多的时期一过必然是雨水减少,相对而言干旱出现的几率就会更大,商家便可据此相时而动。这就是他首创的“水则资车,旱则资舟”的“待乏法则”,在我国历代商人中影响极大。
第三,掌握好物价贵与贱的辩证关系。商家要注意研究商品过剩或不足的情况,做好贱买贵卖。通常情况下,商品价格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而价格低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贵。即“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因此,当货物价格昂贵之时,商家应当乘机抛出,视若粪土而不怜惜;而当货物价格低贱之时,应当乘机买入,视同珠宝金玉而加以珍惜。此即范蠡所提倡的“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珍珠”的贸易原则。如果你回顾一下社会上紧俏商品价格的涨落,便可悟出这一原则的科学和实用价值。
第四,“薄利多销”胜于“厚利少销”,范蠡出售货物时多采用“薄利多销”的原则,其利润一般不超过十分之一,即“什一之利”。他认为这样不但有益于市场,易于经营,并且实际赚取的利润会更多。这与现代的商品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的经营原则是一样的,这一原则只用四十年时间便让沃尔玛成为了世界零售巨头。
第五,把握好资金流通及商品质量。范蠡说:“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财币欲其行如流水。”意思是说:货物贸易的道理,正于所经营的物品要保证质量,手里不要有太多的闲置资金。在买卖货物时,对于容易腐败变质的食品不要长期储存,更不要一味地贪图高价,而是要让资金流水一样周转不息。这些道理在今天仍不失其实际指导意义。
经商中的治国之道
另外,范蠡对以市场经济的国家宏观调控上也有超前性的见解。仍以谷价为例,他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指商人)。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意思是说,在谷物买卖上,谷价太贱了,要损害农民的利益,谷价太贵了,要损害商人的利益,进而导致无人种田或无人经商的结局,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只有使谷价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才能使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有利可图,都有积极性。
那么,一旦物价超过了这个范围,出现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又该如何调节使之趋于正常呢?范蠡认为,“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就是说,政府应参与到经营活动中来,当物价过高时,投入商品使其利润下降来平抑物价,价格过低时,用政府收购的措施来使之回升,所谓“平粜齐物”,就是把政府的价格政策定位于利用市场价格的杠杆作用上。范蠡主张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市场价格,已很接近于现代经济学上的国家对市场经济在宏观上的有效干预,而范蠡的这一思想是在2400多年前提出,不能不说是个了不起的创见。
范蠡在他的时代提出的这些商业经济思想理论是十分先进、系统和精辟的。传说他还是秤的发明人,他在经济理论上的建树,以及在经商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很好地指导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农业商品经济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商品经济中,范蠡的商业思想理论的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完全可以称其为中国的“商圣”,并且在市场经济已十分发达的今天,他的经商理念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