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单兵反坦克武器拾遗

2007-08-13朱怿昀

现代兵器 2007年8期
关键词:单兵反坦克手榴弹

朱怿昀

说到我国的单兵反坦克武器,相当多的军事爱好者都能说出一大堆名字来,比如56式、69式火箭筒、PF89一次性反坦克火箭筒……这些著名武器大规模装备部队,有的还参加过历次局部战争,为祖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是,除了这些“明星”外,在我国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发展史上还出现过这样一些型号:它们在研制成功后或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装备部队,或在少量装备后又无声无息地退出现役,成为了技术储备。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来看看这些几乎被遗忘的“反装甲尖兵”。

背 景

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各国坦克装甲车辆飞速发展,装甲目标的防护能力日益加强。而且,随着各国装甲部队力量建设加快,战场上装甲目标的密度大大增加。对于步兵来说,传统反坦克武器例如大型反坦克炮、无后坐力炮等由于数量太少,已经不能满足大规模战争中反装甲作战的需求。因此,研制单兵操作的反坦克武器、增加战场上反装甲火力的密度成为各国的共识。当时,大量单兵反坦克武器出现并装备各国军队,典型的有美国M72反坦克火箭、比利时60毫米反坦克枪榴弹等。这些武器共同的特点是单兵使用、不占编制,使每一个士兵都有和坦克装甲车辆交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战场上的反坦克火力密度。而我国在枪榴弹和单兵火箭领域的研究也非常活跃,特别是60年代后期,与苏联的关系空前紧张。为了防止苏联对我国发动大规模入侵,反坦克作战被放在了史无前例的高度,甚至一度成为陆军步兵的首要作战任务。科研部门拿出了大量新产品,其中有些投入了大规模生产和装备,但也有一些因为技术原因未能大规模装备,成为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67式枪榴弹

60年代初期,枪榴弹因为成本低廉、不占编制、威力又比较大,一度成为非常流行的反坦克武器。在这股潮流影响下,1963年我国也开始着手研制反坦克枪榴弹,1964年完成了作战使用性能和战术技术指标论证,1965年初正式进入工程研制,到1967年,正式的成品拿出来了,型号定为“1967年式反坦克枪榴弹”,简称“67式枪榴弹”。

该弹是我国建国后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反坦克枪榴弹,基本战术目标是摧毁各种装甲战车、装甲运兵车和轻型、中型坦克,也能打击各种火力点和工事。基本诸元为:最大弹径70毫米,全长412毫米,全重800克,初速42米/秒,直射距离50米,破甲威力170毫米/30°,发射方式使用空包弹发射。除了枪榴弹本身,随弹配用的附件有专用枪口发射具和装在枪托上的缓冲橡胶垫。

该弹主要由战斗部、引信和尾管三大部分组成,结构比较简单、布局合理、精度和威力都比较理想。从设计细节上来看,该弹弹头采用防滑帽设计,能防止跳弹故障,提高了着靶和发火稳定性;药型罩采用变壁厚设计,加上弧型弹体设计和装药,提高了炸药爆炸能量的利用率;尾管内径为21.5毫米,发射时需要在步枪或者冲锋枪枪口加上外径为21.5毫米的专用发射具用空包弹发射。

正式定型后,该弹下放部分部队试用。在试用过程中,部队主要提出4点不满的地方:一是后坐能量过大,经测量后坐能量高达135焦耳~190焦耳,大大超过了普通人能承受的极限。绝大多数士兵表示无法忍受发射时的巨大后坐力。其实,这是当时大威力枪榴弹的通病。二是射程太小,直射距离只有50米,射手必须冒着巨大的危险接近到离目标50米以内才能射击,这在战场上无异于自杀。而且由于射手离目标太近,发射后有被爆炸产生的碎片和气浪杀伤的危险。三是附件太多,射手除了自己本来携带的武器和装具外,还要额外携带专用发射具、空包弹、瞄准具和橡胶肩托,非常不方便。四是引信为枪-1式触发引信,没有保险、安全性较差。由于当时的条件下无法解决这些问题,67式枪榴弹在短暂试验装备后就匆匆撤装,转入技术储备。

虽然如此,67式枪榴弹在许多细节上还是成功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变厚药型罩结构、防滑帽设计等,都为以后的枪榴弹研制提供了经验。

70式62毫米单兵火箭筒

上世纪60~70年代,美军在越南战场大量使用了M72反坦克火箭筒。我国科研人员在研究了从越南战场上缴获的这种武器后,为其轻便巧妙的设计所折服。这种火箭筒采用内外筒设计,抽拉式结构。外筒用玻璃纤维浸环氧树脂绕制而成,内筒为高强度铝合金制造。在携行状态时,内筒套在外筒里面,总长度较短,便于携带;发射时只要拉出内筒,竖起瞄准具即可发射。发射完后火箭筒即丢弃,为轻便的一次性武器。我国科研人员在赞叹之余,也研制了类似的武器,于1970年定型,命名为“1970年式62毫米单兵火箭”。该武器发射筒全长842毫米,对接包装筒后全长1200毫米,火箭弹初速126米/秒,质量1.18公斤,加上火箭筒(包括发射筒和包装筒)的总质量为3.2公斤,直射距离150米,破甲威力为100毫米/65°。

70式62毫米单兵火箭虽然借鉴了一些M72火箭筒的设计理念,即不占编制的火箭式一次性反坦克武器,但是具体设计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当时,国内铝合金材料比较紧缺,主要用于制造飞机。为了不跟飞机抢材料,70式单兵火箭的发射筒和火箭包装筒全部采用玻璃纤维材料制造,既减轻重量又节约铝材。而且由于当时的国情,我们希望更多有用的部件能够重复使用,所以70式单兵火箭没有采用内外筒抽拉式设计,而是采用了前后筒对接的结构。前筒是发射筒,上面有手枪式小握把、发射机和简易瞄准具,后筒是火箭的包装筒。使用时将后筒对接在前筒尾部,竖起瞄准具即可发射。发射方式采用电点火,发射后后筒既可丢弃,重新拧上新的后筒又能再次射击。

该武器火箭弹的设计也比较有特色。由于当时我国没有理想的高燃速火药(美国M72反坦克火箭采用的M1火药燃速达到40米/秒,而我国最好的火药燃速也只有25米/秒),火箭弹出筒后有部分火药未燃烧完,后喷的火焰会烧伤射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采用了毛刷式固体火箭发动机,增加了火药颗粒的表面积,提高了燃速又适当延长发射筒,成功解决了后喷火焰伤人的问题。该弹尾翼采用折叠式刀型设计,飞行时受风的影响很小,在3~4级风直射距离内射手不作任何修正也可命中目标。

70式单兵火箭定型后即投入部分部队试用,部队普遍反应较好。但是由于该火箭的发动机采用超硬铝合金,当时国家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无法提供足够的材料,因此没有能够大量装备部队。到了1974年,科研人员将火箭发动机的材料由铝合金改成了合金钢,并修改了发射机的设计,解决了原来存在的发射机不可靠问题。改进后的武器被命名为“70-1式62毫米单兵火箭”,终于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使用。

79式70毫米手持反坦克火箭

与前面介绍的几种武器不同,79式70毫米手持反坦克火箭有过实战经历,曾作为援外武器出口用于柬埔寨战场。该武器全重1.66公斤。发射筒内径70毫米,全长426毫米,全重0.516公斤。火箭弹最大直径70毫米,全长420毫米,全重1.144公斤,初速52米/秒,直射距离100米,最大射程250米,垂直破甲威力100毫米。

该反坦克火箭是一种一次性使用不占编制的武器,主要用于摧毁轻型装甲目标和250米以内的火力点和野战工事,也可以杀伤敌有生力量。它由整体式发射筒、简易折射瞄准具和杀伤/破甲两用火箭弹组成。发射筒前大后小,外型犹如一只大号手电筒。前半部分上装有准星、瞄准具座和折射式光学瞄准具。光学瞄准具插入瞄准具座,平时折放在发射筒上,使用时扶起逆时针转动45°,便在立柱簧的作用下自动卡入定位槽。后筒比前筒细,上面有击发机座,可以安装发射机构。为了防止雨水、灰尘等进入发射筒,平时击发机用一个橡胶罩覆盖,筒的前后两端有防潮盖。

火箭弹由战斗部、稳定装置和发动机组成。稳定装置是装在火箭发动机尾部的六片薄金属片尾翼,平时卷放在发射筒内,飞离发射筒后靠自身弹力张开。火箭发动机用连接螺栓与战斗部相连。该连接螺栓既是火箭发动机与战斗部的连接件,又是发动机的点火机构,上面还装有底火、点火药盒、防回火板和定位销。

79式手持反坦克火箭的发射方式比较独特,它既不是肩扛发射,又不是夹在腋下发射,而是用手握持后向侧面平伸,筒口向前发射。发射前射手扶起瞄准具,打开击发机,用筒上的折射瞄准具瞄准目标后按压击发机,火箭弹即射出。79式手持反坦克火箭具有体积小巧、重量轻、携行方便的优点,但是由于威力太小,所以部队没有装备。

80式反坦克手榴弹

上世纪70年代,为了防备苏联装甲部队大规模入侵,军队提出需要设计一种威力较大的新型反坦克手榴弹,能大量装备部队,作为一种群众性反坦克武器。1974年,某国营兵工厂接受了“新型反坦克手榴弹”的研制任务,同年年底样机研制成功。由于“文革”的影响,此后的研制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在样机研制中出现的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完全解决,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始终没有最后确定。直到1977年5月,新型反坦克手榴弹的主要战术、技术要求才正式确定,主要指标如下:全弹质量 ≤1公斤,全弹长 ≤320毫米,弹径 ≤57毫米,破甲威力200毫米/30°,采用万向碰炸引信,全弹密封防潮,勤务处理安全可靠,宜长期储存;结构紧凑,便于战斗使用;外形美观、工艺性好,适合动员生产。

工厂根据确定的战术、技术指标全面展开研制与试验工作,经多次试验对设计方案几经修改和完善,同年11月正式完成工厂鉴定试验。1979年6月,通过了国家靶场严格的试验考核,1980年3月通过部队使用试验,最终命名为“1980年式反坦克手榴弹”,简称“80式反坦克手榴弹”。该弹主要战术用途是在防御、袭击、伏击战斗中,用于毁伤敌人的坦克、装甲车辆、野战工事等目标;可破坏仓库、无装甲防护的军用车辆、输油管道及杀伤敌坦克后面的有生目标等。该手榴弹最大直径75毫米,全弹质量1公斤,全弹长330毫米,弹体形状为圆柱形,壳体材料为薄金属皮,弹体质量678克,投掷距离17~35米,配机械触发引信,引信的出手保险距离4米,解脱保险距离10米,装梯恩梯/ 黑索金混合炸药,主药柱质量390克,副药柱质量52克,穿透普通轧制装甲钢板厚度为200毫米/30°。

全弹由弹体、手柄和引信三部分组成,弹体由壳体、主药柱、副药柱、药型罩、风帽、连接体等组成。该手榴弹引信比较复杂,由着发机构、保险机构、定向装置、勤务保险装置和重复装定机构组成,均装在手柄内,手柄和连接座间加装密封垫和防粘垫,并用保险箍来固定,既起到了密封防潮的作用,又构成勤务保险,保证了手榴弹勤务处理中的安全性。重复装定机构由手柄凸起、握片支耳及保险销组成,作用是让拉脱保险销但又失去投掷机会的手榴弹能重新恢复保险状态。

使用时,右手握住手柄和保险握片,左手拉掉保险箍和保险插销后对准目标用力投出。在出手后,手柄和保险握片在解脱簧和伸展簧的作用下脱落,稳定尾翼自动打开,保险机构解脱,全弹呈待发状态,在撞击目标后,弹内钢珠滚落,解脱击针,击针撞击雷管,引爆手榴弹,手榴弹弹体内的锥型装药爆炸产生金属射流击穿目标装甲。

该弹曾经在部队试用过,但其评价并不高。首先是太沉,1公斤重量就是身体强壮的战士也只能投掷35米左右,一般战士更近,这么近的投掷距离很难满足战斗需要;还有的问题是威力小,虽然该弹理论破甲厚度是200毫米/30°,但实际使用中往往达不到这一点,对付新型主战坦克力不从心。而这两点不足又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增大威力,必然要增加弹重,那就更加恶化了投掷距离不足的毛病。其实,由于反坦克手榴弹靠人力投掷,威力的限制是不可避免的,提高空间非常有限,这也就是为什么各国不再发展反坦克手榴弹的原因。因此,80式反坦克手榴弹在短暂试装后很快退役,现在部队已经不再使用。

(编辑/弓鸣)

猜你喜欢

单兵反坦克手榴弹
真实版“土豆雷”
浅析单兵战术动作在军事教学中的应用
单兵全自动野战光缆收放车优化设计
单兵全自动野战光缆收放车关键技术应用与测试分析
卫国战争苏联反坦克步枪史料(一)
单兵扛导弹
重保龄球
“红箭9”自行反坦克车方队
手榴弹高龄不下岗
单兵反坦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