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苍茫
2007-07-18张安东
张安东
当苍老的烟柳冷冷地散落在漾漾的寒波里;当隐隐的残霞渐渐淹没在淡淡的远山;当粼粼的河水默默滋润着凄凄芳草的时候,我又想起了你,想起了史书上那个太过落寞的名字,想起了你那太过悲苍的生命。
是你,王昭君。是你用纤弱的身子扛起汉朝的大旗。坚韧而又悲苍的离开灯火辉煌的未央宫,走出凤舞鸾歌的长安城,经过苍凉的萧索的玉门关,步入浩瀚广褒的戈壁幻海。史书上如是说:是你带来了汉匈两家的世代友好,避免了刀光剑影的铁血战争,促进了异族文化的和谐交融。
路,太艰辛,也太漫长。
就像生命一样狭长,遗忘了起点,也遗忘了终点。天涯和咫尺的距离都无法超越。
记忆的长度
那天晚上寂静的台阶上,夜雨沥沥激荡,声声入耳也有力地敲击你并不坚强的心里:一声,两声,三声……翻转。愈转愈深,愈深愈痛。而长乐宫里,一片歌舞哗然,臣子们庆祝着即将由你带来的福音和安宁。
长安古道上,马行缓缓,你心迟迟。城里的百姓虔诚地仰望着华丽的轩宇说:你能带来万世太平,因为他们亲眼看到过匈奴大军惨绝人寰地杀戮和呻吟的,于是他们就以一个朝圣者的姿态庄严地仰望,送你离开,目断湘皋。
只有你自己知道,很久以后拥有的残破记忆与思念维系着的不只是一个汉元帝和他的宫殿,而是整个汉王朝。那些如秋云般忽然消散无处寻觅的过往将久久拉长你和故乡的距离,再也见不到汉宫后院那些雅致的古迹和古迹旁边斜倚的宫娥了,再也见不到南方那些湛蓝湛蓝的天底下的落花遗踪和西风征雁了。
就是楼头凄厉的画角和清冷的晚风将你的记忆吹散,苍白。然后你静静地走过汉元帝脚下殷实的土地,静静地离开汉朝的疆域,没有太多的无端感慨。你知道那些所有的细节和那些曾经艳若桃花的笑靥将长存于你的记忆,不知疲倦的丈量着你生命的长度。
回首,西天的落日映照着凄艳的晚霞洒向茫茫的大地。
生命的长度
生命是一条狭窄和悠长的路。也许,一生只会被踩在脚下。
西行的路上,没有太多悦耳的歌声,也没有太多深色的记忆。呼韩邪单于已经准备好丰盛的宫宴,在你一定会到达的路口翘首等待着。藏兰的天底下,瘦弱的马以顽强的毅力朝向西方不知疲倦而又毫不留念地奔驰,浩浩荡荡的马队踏起尘埃弥漫着道路,看不见过去和未来,就像看不到生死的距离一样。
护行的将士们朝着落日的方向向前。无可奈何地看着瘦长的影子跌落在马队踩过的沙漠上。透过珠帘你看到了那深深的车辙里残留的锈迹斑斑的箭头。在那儿,一个古老又貌似强大的王朝用忧郁的眼神注视着、凝望着。这就注定了你的生命会被思乡的心魂暗淡许多。
琵琶难耐凄凉,经霜的树叶就那么落了,打在琴弦上。你听到了寂寞的歌吟,玉指一翻,哀筝一弄,千古绝唱。
很久以后的文学家们并没有听懂你心中沉而幽咽的琵琶声,里面总会含着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和对生命无比的眷恋。他们只是像模像样地搬出古书来描绘你手中的琵琶声是怎样的婉转悠扬又是怎样的凄恻隐忍。
你并不在乎史学家们怎样勾勒你的人生:瞬间抑或是永恒。只是你走上了那条路和承载那条路的生命荒原。
思想的长度
离笳总会淡淡地吹出历史的风起云涌和那些烟云过眼的往事。多年以后的一位诗人这样写到:
一曲离笳,百二山河。
马车驶入大漠深处的时候,就像一片落叶散入辽阔的秋天里,失望而又迷茫。
只是孤独,只是想念,只有记忆,只有期盼。面朝着汉朝的方向,面朝着你的故乡。
你的故乡,你的信仰。
看着眼前热情而奔放的单于和那些充满生存渴望的牧民,在燃起的篝火旁尽兴地以歌舞庆贺丰收时,你又想起了那天晚上汉宫里灯火通明。然后你笑了。你想起了一些人,想起了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想起了历史,想起了那些女人背负过沉沦的王朝。
在苍茫的原野上迎着朝阳自由地驰骋的时候,你突然明白了:那些曾留念的宫阙,那些曾依恋的人群,那些支离破碎的记忆,那些岁月唱过的葬歌,他们在历史洪流的席卷中显得那么凄弱可笑,那么不堪一击。
距离么?
距离,就是记忆的长度,就是挽留你却又无可奈何地让你踏过的未央宫坚实的门槛。
距离,就是你生命的长度,就是悲凉的琵琶声里深藏的纤细而哀弱的如同生命的哀怨。
距离,就是思想的长度,就是看着历史把那些奉献的灵魂一点一点的咀嚼和吞噬时的悠长和叹息。
只是,你并不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汉朝有一个使臣叫做苏武。他和你一样在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上苦苦守护着汉节,守护着生命。很久以后还有一个叫班固的汉朝使臣在玉门关雄伟的城门下独行的时候,想念的会是你,会是一个从大汉故乡走出去的女子支撑他,苦苦等候。
苍凉的落日重复着古老而单调的故事,岁月传唱着残忍如同哀伤的丽歌。
每当想到你,想到你王昭君,心里的红日总是高悬在西天角上,摇摇欲坠。
我想,距离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其实,天涯和咫尺都在心里,而却只在心里。
就像路,只在脚下一样。
点评:苍茫的落日下,作者思接千载,想到了王昭君出塞给人留下的无限遐想。文章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与伤感,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没有王昭君出使边疆,历史是否会因她而改变呢?
指导老师:朱士泉 王 萍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竹山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