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绵绵:张瑞敏背后的女人

2007-07-05

37°女人 2007年11期
关键词:张瑞敏海尔冰箱

佚 名

如果是在机关单位,一位66岁的老太太,应该早已享受了11年安逸的退休生活;如果当年没有答应张瑞敏的邀请,1941年出生的杨绵绵也许和无数退休老人一样,这个秋天正和老伴一起在外旅游踏青。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海尔背后站着张瑞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张瑞敏背后站着杨绵绵。但就是这个当年从机关单位跳槽出来的杨绵绵,23年来一直站在海尔团队中,两次入选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位商界女强人”,并于近日与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一起登上了福布斯全球最具影响力女性百强名单。

在和杨绵绵的交谈中,她用略带上海味的普通话说着海尔,说到兴奋处,本来就快的语速会再提两档。对于在海尔倾注了23年心血的杨绵绵来说,海尔就像是她的第三个“女儿”。

给张瑞敏作助手是我的机遇

1963年,杨绵绵从山东工业大学内燃机专业毕业,这位出生于上海的22岁女大学生并没有回到上海,而是在青岛做了一名教师,后来又进过工厂。去海尔前,她在一家机关单位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

而碰到张瑞敏,她的人生轨迹改变了。

1984年,张瑞敏力邀杨绵绵到青岛电冰箱厂工作。许多年后,张瑞敏说:“当年力邀杨总裁一同创业,就是觉得她和别人不一样。在她的同龄人利用上班时间买菜、织毛衣、洗衣服时,她在认真读书学习。”今天看来,当年的这种印象也许是朴素和直观的,却由此奠定了一位杰出商界女性的创业史。

而杨绵绵在许多年后则说:“给张瑞敏做助手是我的机遇,跟他干,敢想事、能干事、能成事。”

也许是张瑞敏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杨绵绵,让她能够下定决心走进当年的青岛电冰箱厂。而杨绵绵的参与,绝对是以艰难困苦为开端的。

对于那次影响一生的跳槽,后来杨绵绵自己形容说,当时完全是从天堂来到了地狱。当时她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那时候,我真的是没有想过,这个冰箱厂能走到今天,海尔会走到今天。当时我想,张首席也就最多干两年吧,他回去了,我也就回去了。结果,一做就做了这么多年。”

1984年,中国经济初破冰河,在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氛围的大背景下,张瑞敏率先把质量大旗举起来,鲜明地提出实施名牌战略,并将其作为海尔创业时期的最大目标和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前提。杨绵绵成为这一战略的积极推动者和领导者。

如果说在海尔的创业史上,张瑞敏是一个管理理念的创造者、创新者,那么杨绵绵则更像是一个“布道者”,她将张瑞敏的思想水银泄地一般迅速传播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张瑞敏曾经这样评价过杨绵绵:“她最大的特長在于,你本来期望的是二,她却可以发挥到十。”海尔独立董事、管理专家潘承烈说:“没有杨绵绵的工作,张瑞敏的管理思想不可能如此顺利地执行,她擅长将首席执行官制定的政策落实下去。”

而杨绵绵自己说:“我比较善于到终端去,只有到终端我才有灵性,才能碰出火花来。”

勤奋是因为享受工作

杨绵绵不仅善于执行,她还是个善于动脑子的人。

当初,由于不懂冰箱怎么造,她就去图书馆找做冰箱的书,居然真找到一本,书名叫《电冰箱》,作者单大可。她打听到这个人在上海,就真的赶到上海去,请他做顾问,让他从头给自己讲了一遍冰箱制造的基本原理。后来,他们就自己画出图纸,然后用单大可教的“土办法”来造冰箱。

这种对创新的执着追求,现在已被海尔视为取胜的法宝。杨绵绵认为,这些年,海尔之所以领先中国企业的经营潮流,就是沾了创新的光。20世纪80年代,市场物资供不应求,真正是“机器一响,黄金万两”,海尔率先实施了质量工程,到1988年就拿到了中国冰箱史上第一块金牌。到1989年,供求已达到平衡,产品质量成了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开始抓产品质量了,而海尔又提前一步——从抓产品质量延伸到服务。当大家重视服务时,海尔又提出“为用户创造需求”,出了洗衣机可以洗地瓜的著名案例。

1999年,58岁的杨绵绵学会了开车。像学习开车一样,她对一些新事物、新知识也都充满好奇,总是有学习的冲动。她每周要工作七十多个小时,但从没放弃过学习,虽然现已年过花甲,还在学习电脑、了解网络、如饥似渴地读书。

对于这种不同寻常的勤奋,杨绵绵认为是来自对工作的享受心态。“前些年,我去德国考察的时候,看到过一个做果菜盒的普通操作工人,他每注塑出一个果菜盒,就拿起来欣赏一下。其实他这个动作应该称为检查,但我从他的目光里看到的是一种欣赏,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欣赏。欣赏完毕,他就在这个机器周围一通忙活,让下一个盒子做得更好。他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一下子看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认真负责的人。我想,我们也应该这么做,要想改善自己,先从享受工作开始。”

事实也是如此,海尔日新月异,杨绵绵不仅没有成为一个落伍者,而且一直都是企业创新的引路人。在今天海尔的创新辞典中,到处都有杨绵绵不懈追求的影子。

管事先管人

张瑞敏提出了“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理念,杨绵绵则是海尔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平台的搭建者。

看看海尔这支队伍的年龄构成,便可以看出其中的活力——管理人员平均年龄27岁;看看那些不拘一格选拔上来的人才,便可以看出这一竞争平台的威力——通过“赛马”机制升迁到集团副总裁岗位上的有3人。

“你有多大才干,就为你搭多大舞台”,“上岗靠竞争,在位要受控,届满要轮岗,末位要淘汰”——海尔这些人才理念、用人理念,已为许多人所熟识。

2000年2月的一天,有三名事业部的部长竞争制冷产品部负责人。三人对本职工作都可谓行家里手,但对全局的发展却缺乏清晰的思路。当有些评委认为可以按评议得分情况从三人中选出一个时,杨绵绵冷静地说:“我认为三个人都不符合要求。”她指出,“胸怀全局者,才能担当重任,当海尔的干部必须要有全局意识,有把握全局的能力,这是海尔向国际化迈进的重中之重和必然要求。”面对杨绵绵的严肃指正,三位事业部部长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表示要努力改进。

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海尔集团常务副总裁兼海外推进部部长柴永森,原是一位普通的中层干部,杨绵绵经常同他一起研究目标的可行性、途径的可操作性、问题的纠偏等等,在各种研究和交流中,发现他有卓越的管理潜质,便提议由他担任刚兼并过来的红星电器厂总经理。杨绵绵一方面放手让他提思路,另一方面又手把手和他一起制定了“不投入一分钱,靠海尔文化扭亏为盈”的改组方案,并在实践中推进。在杨绵绵的支持下,柴永森不负众望,带领员工艰苦创业,短短三个月即实现了扭亏为盈,并用两年时间走过了同行业二十年的发展路程,让海尔成为同行业的领头雁。这就是著名的《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让海尔成为被哈佛大学纳入MBA案例库的首家中国企业。

杨绵绵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豁达胸怀影响和带领着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已经成长为海尔的中坚力量。她有一个信条:管事先管人,管人带作风。即使是现在,身为海尔总裁的杨绵绵还每天都往基层跑,掌握终端执行集团思路的具体情况。她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企业的创新元素,为此,她把自己的经验、学识都毫无保留传授给部下。

杨绵绵这种实干作风感染着海尔的干部职工,正如海尔员工所说:“和杨总裁一起工作,你会感到充实愉快,会不由自主产生一种不断上进的冲动。”

发展是一种瘾

杨绵绵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上有年近九旬的婆婆,下有两个已婚的女儿,她自己还在1997年成了外祖母。杨绵绵和爱人是大学同学,几年前,爱人从总工程师的位置上退下来,从此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好家庭,给妻子营造稳固的大后方。

有人说,事业和家庭是对立的。杨绵绵却说:“家庭服从事业,事业上的成就可以使家庭生活更幸福。”但不管怎么说,在杨绵绵的人生中,毕竟还是海尔这个大家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这也是外界常常感到疑惑的地方:你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和你差不多大的人早就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你还这么拼命是为了什么?

对此,杨绵绵回答:“发展是一种瘾,我欲罢不能。”

(摘自《上海证券报》)

猜你喜欢

张瑞敏海尔冰箱
冰箱里的那些“食”
冰箱里的夺命派对
冰箱是谁发明的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海尔卡奥斯:时代面前,当仁不让
海尔引领直驱洗衣机新趋势:直驱产能迈入千万级
张瑞敏:2017,“人单合一”进入全球化应用元年,要遍地开花
肩上冰箱
海尔变革
张瑞敏:《致创客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