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白两则:《尼泊尔与中国》出版 阿马蒂亚·森与《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2007-07-04本记
本 记
《尼泊尔与中国》出版
由尼泊尔驻华使馆前公使尼兰詹·巴塔拉伊(Niranjan Bhattarai)先生撰写的《尼泊尔与中国》一书的中文本(刘建、王宏纬、陈明、马维光译)于2007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刊行。
该书系尼泊尔友人全面论述从古迄今中尼友好关系的第一部专著,共分为十四章。前四章讲述了作为中尼友好关系纽带的佛教如何传入中国,特别是中国西藏地区,及随后的发展。再后四章介绍了文殊菩萨从“大中国”来到加德满都谷地,劈山泄去湖水,使其成为可居之地这一流传于尼泊尔人民中间的神话;列举了尼泊尔迦毗罗卫的驮跋陀罗、中国的法显、玄奘等高僧和学者在两国文化交流中的杰出贡献;出嫁松赞干布的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共同努力,在西藏播下佛教的种子;以及尼泊尔使节出使唐王朝,两国正式建立官方关系的佳话。九、十两章讲述尼泊尔天才的建筑师阿尼哥元代来华修建大佛塔和佛像的事迹,及元、明两朝时期中尼友好关系的持续发展。随后两章简述了清朝和民国时期的两国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尼关系进入全面友好合作的历史新时期,最后两章重点阐述这一发展,胪陈两国领导人之间的重要互访活动,两国达成的重要条约、协定及经济贸易关系。该书文字简约而自成体系,具有丰富的资料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不失为一部了解和研究中尼关系的珍贵文献。
(本记)
阿马蒂亚·森与《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阿马蒂亚·森的论文集《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印度人的历史、文化与身份》于2005年由企鹅书局出版。该书共收入作者近十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撰写的16篇论文。全书分为四辑,标题分别为“直言与异议”、“文化与交流”、“政治与抗争”和“理性与身份”。阿马蒂亚·森以“穷人的经济学家”而著称,并因其在经济学领域的非凡研究成果而荣膺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在研究经济学理论之余,他十分关注印度的政治与文化。他在这一方面的论著也已引起广泛关注。从《犁俱吠陀》至当代印度教民族主义,从泰戈尔与圣雄甘地的微妙差异到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从世俗主义到男女平等,该书涵盖内容相当丰富,作者见地相当深刻,研究方法也颇有创新之处。
然而,该书却以论述印度的争鸣传统作为自己的重点。森在序中写道:“印度是一个极端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径庭的信仰,判然有异的风俗和异彩纷呈的观点。只要试图谈论这个国家的文化,或其过去的历史,或当代政治,就势必需要做出相当选择。因此,以争鸣传统做为这部著作的重点也是选择的结果”。该书封底刊登了两则相关评论。一是乔纳森·斯蒂尔在《卫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森是一个对政治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罕见的榜样……在学术界,森的声誉几乎无与伦比。”二是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说:“世界上的穷人和被剥夺者,在经济学家中不可能找到比阿马蒂亚·森更有力也更有见地的斗士。通过表明我们的生活质量不应当以我们的财富来衡量,而应当以我们的自由来衡量,他的著述使发展理论及实践发生了革命性巨变。”据悉,该书的中文版将由上海三联书店于年内推出。
(本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