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市引发办公室“熊市”

2007-06-04王立伟

商界评论 2007年5期
关键词:熊市办公室管理

在股民大军中,有为数不少的上班一族,在办公室里心思随着大盘起落而魂不守舍,如何管理好这类员工?这让管理者们头痛不已。

作者简介:王立伟,财经记者

中国股市气势如虹,迅疾狂奔,巨大的财富效应带动了股民人数的猛增。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截至2007年3月30日,内地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A、B股及基金开户总数已超过1亿户,一举超过美国7600万户的股民数量,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天10万户以上的速度增长。

在数量急剧上升的股民大军中,有为数不少的上班一族。随着大盘的起起落落,股民的心也随之起起落落。

股市冲击办公室。股市拉出几根长长的阳线,员工的生产力却拉出几根长长的阴线。是非谁之过,员工怎么管?

办公室总动员

Jack是深圳一家IT公司的采购部门经理。在这个不到20人的团队里,人人皆股民。

作为部门经理,Jack一开始并没有加入到股民的大军中去,但每天中午的午餐时间,部门里充斥的都是关于股市的议论,没过多久,他忍不住去开了户。

Michael是这个部门有名的“股神”,他常常给大家一些“提醒”,这些无从考证的“内部消息”居然次次都很准确,几个月下来,Jack投资的20多万元变成了30多万元。而他本人炒股后,员工们再不用在看股票的时候提防着老板的出现,办公室的气氛变得越来越和谐。

相比之下,在同城的另一家公司的Coco就没那么幸运了。公司的IT系统严密,原则上不允许个人下载相关软件,一旦被发现私自下载,就会受到批评,甚至罚款。

Coco只能偷偷用短信的方式接收信息,一旦出现风吹草动,立刻用电话进行交易。无奈办公室里股民太多,洗手间、楼梯上常会碰到同道中人,同事之间彼此心照不宣,还会私下里交流经验,倒也相安无事。可没过多久,Coco就在楼梯的转角处遇到了同样惊惶失措在电话交易的顶头上司,四目相对尴尬不已。

一面是获利的诱惑,一面是尴尬的“地下工作”。在屡次受到老板旁敲侧击的警告之后,公司职员李勇开始认真思考工作和炒股之间的关系了。权衡之下,他决定辞职,专心炒股。“好时光总是来得短暂,抓住机会,全力以赴。”

一段时间下来,他每天的收入都超过了过去每个月的收入。李勇说这个选择在短时期来看的确值得。

像李勇这么坚定炒股放弃工作的毕竟是少数,找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成了不少办公室一族的梦想。要么升职,有自己的办公室,要么跳槽,找个老板不会整天盯人的公司。自由度高的工作颇受欢迎。

“但还是害怕错过开盘时间。”做市场工作的小白很少在办公室里工作,约见客户一般都是在开盘时间里,股市里的18万元人民币让他牵挂不已,无奈他只好尽量劝说客户在中午见面,或者在下午3点时见面。

但一遇到出差,尤其是出国的事情,就常给他带来不小的麻烦。几次出差,几万到几千元不等的损失让小白郁闷至极。

“涨跌由天。”张华在一家知名的欧洲公司工作,这家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拓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每天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加班更是常事,也不能用办公电脑下载软件。

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他还是和周围的几个同事一起买了股票。但他们大多选择的是那些行业龙头股票,且投资金额不高。

张华本人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我更关心公司本身的业绩。”

张华的前同事Sandy仍在一家内资企业工作,Sandy也进入了股市,但她更期待公司会在不久的将来上市,一旦上市,她的身价将会倍增。

风气大变化

业务好不一定是明星,股票分析到位一定受欢迎。前述的Michael在办公室里就是一颗耀眼的新星,凭借多个“内部消息”,业绩一般的他巩固了自己在办公室里的地位。

虽然年终考核Michael没有达到C,面临走还是留的问题,Jack还是为他争取到了一个留下来的机会。

而那些在繁忙工作过程中不时收到神秘短信或者电话的员工的情绪变化也很快,主管经理不知所措。

年后的“黑色星期二”让不少办公室炒股一族记忆犹新,而他们的老板更是印象深刻。当员工突然之间无心工作时,Jack说自己很想帮助员工渡过难关,但却没办法消解大家的低落情绪。

极端的例子还出现在某公司,在发年终奖之前,一名员工为了炒股,挪用公司的一笔现金,但投资失败。一些员工私下认为,短期现金比长期奖励更重要,每个月的薪水多发点可以投入到股市中去,等到年底一起发时投资的时机可能已经过去。

Coco赚了10万元后选择了“收山”,她购置了一辆新车。“前面压力太大,钱花出去,心里也平静下来了。”

靠购物消费消解压力的不是Coco一人,高收益促进了很多员工的高消费,一些公司里,午餐埋单的往往是那些“办公室股神”,购买大宗物品或者奢侈品的人也变得多起来。

尽管专家学者警告股市存在巨大风险,但奋勇投身股市的办公室一族数量仍在增加。

Jack自嘲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自己炒股让他没办法堂而皇之地阻止员工炒股。但作为部门经理,他还是担心员工将大部分的心思放在炒股上影响工作。

又如上文指出的,Jack同样也担心员工的情绪起伏会对工作造成影响。

如何能够管理员工的情绪,让生产力流失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让Jack们头痛不已。

点评

再先进的管理控制技术和严密的制度永远都跟不上人脑的灵活,面对挡不住牛市诱惑的智能型员工,企业只有采取合理的、适度的“疏通”策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疏通、组织与文化引导

■文/肖明超

作者简介:肖明超,北京盛世指标数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营销与管理咨询专家

员工炒股行为属于利用工作时间“谋个人私利”,因此从管理层面,是个“违规”行为,但是比起员工出售商业秘密、利用公司资源帮竞争对手做事等行为,炒点股票还不是什么足以构成对企业颠覆性影响的大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也不能忽视,因为员工痴迷炒股,势必改变整个企业的生态系统,该干的工作没干好,注意力成天都在股票上,每天利用公司的办公设备满足自己的私利,还浪费了办公成本。在日常的企业管理中,类似的问题总是在不断挑战管理者的情商和智商,常常让管理者骑虎难下。

面对这类问题,管理者究竟应该怎么做?是鼓励、不予理睬还是坚决制止?

如果鼓励这种现象的存在,就是在纵容员工,会助长各种与工作不相干的事情出现在办公室;如果不予理睬,企业的生产力就会下降,让你哭笑不得;如果严厉禁止,逆反心理会让员工的行为更加隐秘,消极怠工,要不干脆离职或者专心投身股市,让你损失人才。无论哪一种途径,对于企业总体都是不利的。因此,寻觅一种巧妙的边缘化的“解法”或许才是出路之所在。

解决问题需要从源头开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表面上是员工不守规矩,实际上是由于人性的脆弱。面对当前中国股票的“牛市”,多数炒股的人神经都会变得脆弱。

在炒股的员工中间,因为性格和水平的不同,分为三类:

第一类,冲动型员工,这类员工更多是经不住诱惑,一时冲动进入股市,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基本不会顾忌到违反了公司的管理;

第二类,精明型员工,这类员工总是在计算炒股票的收益和违反公司规定的损失之间的差额,面对牛市的诱惑,他们或许认为这个风险还是值得冒的,或者说股市收益只要大于公司收益,这个行为就可以继续;

第三类,领袖型员工,这类员工利用自己在股票市场摸爬滚打的经验,常常能够带动其他员工的参与,而将炒股行为组织化、团体化,当他们把行为变成一种文化的时候,就成功的颠覆了公司的管理,堂而皇之、肆无忌惮就是他们期望的了。

不同员工的交织成为了企业员工炒股行为的人群和生态。而从源头和各种行为表现的员工类型来看,制止是不可能的了,而且也注定不会有任何效果。

传统的管理者常常会从“堵”出发,采用各种先进的手段来制止员工的行为,就比如Coco所在的公司。但是技术的先进和制度的严密永远都跟不上人脑的灵活,因此,IT系统严密还是阻挡不住牛市的诱惑。面对智能型员工,企业只有采取合理的、适度的“疏通”策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让炒股行为搬上桌面。

如果一家公司除掉工作之外,什么事情都是被禁止的,那么这家公司最好是雇佣机器人来工作。因为对于如今的很多人来说,公司是家之外的第二个主要空间,这个空间应该是一个具有人性化的空间。今天的员工都有自己的思想和需求,并渴求一定程度的自由。如果某些自由的权利被掠夺,员工就会消极工作,甚至反叛。

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员工的行为不是对企业构成破坏性的行为,企业都不应该明令禁止或者处罚,反而越禁止,问题越是多,就好像一个互联网的论坛版主所言,一个人在BBS上发表了某种偏激的言论遭到版主删除之后,这个人会变本加厉的发更加偏激的言论。如果版主还不允许他的帖子存在,这个人就会跑到别的BBS上去骂这个网站、版主甚至发表越加偏激的言论,而且你还很难发现他。因此,管理BBS也是有一套章法的,那就是允许他们存在,让他们暴露出来,这样就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说明人性的很多东西是很难依靠遏制能够遏制住的,就好像这些员工都认为股票能够帮助自己实现财富梦想,你凭什么就不让他们去追求呢。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基本原则,要允许并正面承认炒股行为的存在,这样这个问题才可以放到桌面上来进行解决。放到桌面上,等于将员工的问题放大了,这样管理者才能够实现有效的掌控。

第二,让炒股行为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公开化。

当员工的炒股行为被严厉禁止的时候,员工的情绪交织了各种因素,既有害怕被发现的恐惧情绪,还有担心炒股失败的焦虑情绪,甚至还有不知道如何处理好工作的矛盾情绪。这些情绪在一定程度上给员工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一定会对员工的工作效率造成影响,甚至造成员工心理的扭曲。员工并不具备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因此,企业需要向员工表示,企业已经知道大家炒股的现象,同时也很理解大家的心理,但是希望员工能够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去炒股,而不是将炒股当成主业。

同时,企业需要对炒股行为制定出好的管理规则,这个规则需要基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一方面可以指定特定的电脑来让员工查看股票行情,划出特定的区域让员工进行股票的讨论;另外一方面可以安排在中午休息的半个小时或者1个小时的时间让员工在特定的场所进行股票的讨论。而在这个之外的行为都有相应的处罚手段,这样提倡员工高效率的炒股,同时也让员工的行为完全公开化,这个时候,对于员工在这些有限时间空间里面的行为和表现就一览无遗,从而能够有效的评估炒股给他们带来的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

第三,让炒股行为组织化沙龙化。

在管理出现的很多问题中,组织化是解决分散的各种个体矛盾的最佳途径。

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成功策略已经证明,规模化的集团军是最容易被消灭的,而游击战常常要打很长的时间还不见得你能对付。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将这些炒股人士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员工炒股兴趣小组,融入到公司统一的机制和文化下进行管理,将是有机管理的最佳策略。比如这个兴趣小组可以制定出活动的形式、规则,采取定期活动,讨论,甚至聘请外部专家来进行讲座等方式,一方面提升他们的股票知识,另外一方面也让他们的一些心理和情绪得到释放,从而让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到工作上。

同时,对于那些在企业员工中散步股票信息的员工,比如案例中类似“股神”Michael这样的人,企业应该把他们指定为兴趣小组的负责人,让他们站在公司管理和文化融合的角度,来管理这些炒股票的员工,这样就可以把公司的规定和价值取向跟炒股行为进行整合,形成公司的一种亚文化,既让管理有序了,也让员工放松了。

第四,培训教育潜移化。

企业不仅要懂得制定好的规则,同时也要懂得提升组织的智商,如果每个员工都是一个炒股的散户,整体智商是低的。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隔山不隔理”,如果企业还能够将这些员工炒股的思考和方法应用到工作中,那么组织智商还会得到提高,反而将一件头疼的事情变得有意义起来。

员工对于股票市场的热情与相互探讨代表了员工有某种学习的欲望,因此,企业可以将股票市场的理论和公司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要求这些炒股票的员工总结股票市场规律与自己的工作方法的对接,这样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依然是第一位的,不能因为炒股票而忘记工作;其次,企业还可以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通过开设相关的讲座,给员工一些专业指导,让他们学会如何分清楚自己的工作和业余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控制情绪等命题,逐步引导员工的行为。

总的来说,在企业管理中,当一件管理者看来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管理者一定要看它的另外一面,合理的疏通、有限的自由、巧妙的规章、暴露的组织等改变员工个体行为的方法,都能实现管理控制的目的,而且,这也是顺应人性的管理方法。

[编辑 陈 力]

E-mail:chinacbr@vip.163.com

猜你喜欢

熊市办公室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秋季化肥需求不足 未来或仍持续“熊市”
封面文章 熊市加减法
熊市未到买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