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教育投资者,也要规范信息披露
2007-06-01《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一家上市公司的人事变动,却在几天之内演变出了吊诡的剧情:5月9日起,市场风传贵州茅台总经理乔洪被“双规”,公司遭遇停牌两天;5月14日,贵州茅台公告称,乔洪因工作原因调任贵州省国资委副主任;5月15日,多家媒体报道说,贵州省国资委相关部门对调任一事毫不知情,“乔洪仍然在‘里面”。
乔洪到底怎么了?且不论公众是否享有对一位“副厅级干部”腐败与否的知情权,单以乔洪的上市公司总经理身份,他的经营是否合规,他的“调离”是否正常,这些问题的答案必定关涉众多股东切身利益,贵州茅台以及相关部门有义务帮助驱散市场疑云,而非支支吾吾任由传闻越传越“神”、任由股价上下异动。
证监会今年2月所发《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披露,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前款所称重大事件包括,“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嫌违法违纪被有权机关调查或者采取强制措施”。由此可见,倘若信息披露义务人果真懂得尊重此法规所要求,“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信息,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则围绕乔洪所发生的一切,何至于弄成今日这般扑朔迷离欲说还羞。
所“幸”这一事件发生在高度亢奋之今日股市,争先恐后般蜂拥入市的资金很容易熨平几乎所有利空消息。极有可能,几个涨停板过后,市场真如某些部门某些人士所希望,轻易钩销了乔洪离职所带出的纠葛,百元大蓝筹茅台依然引领大盘节节攀高。
这样的结果真是股民之福、股市之福吗?答案当然是“不”。这几天里贵州茅台及相关部门讳莫如深的表现,其实正是一系列矛盾合乎逻辑的结果,故而也当引出对这一系列矛盾不留情面的拷问。
中国的上市公司大多脱胎于国有企业,很大部分至今依然为国资所掌控。经历代价不菲的试错,上市之于这些企业,其目的已经由最初的“脱贫解困”,进化为借助信息披露、股东施压等方式,构建起过硬的内外部监督,最终迫使那些半官半商的企业真正转为合乎规范的现代公司。
“可以”并非“一定可以”,尤其是在并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下,许多原本应当配套的硬约束往往是以变通的方式一笔带过的。譬如说,股权分置改革所着力破除的,本是同股不同权的反市场化机制,前述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也要求,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同时向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信息,但在实践中,一旦事涉并无明确定义的“敏感问题”,作为大股东的政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何持平,似乎并无定规可循。
进而言之,股票买卖,其实就是产权的交易,而对产权一视同仁的尊重和保护,乃是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基本所在,容不得半点游移和松动。具体到中国股市每每出现投机狂潮,并非只是“散户主导”那么简单,毕竟,无论对于谁,审慎的投资行为均需以明朗公正的规则为前提,反之,如果缺乏明朗公正的游戏规则,游戏者对于利益的诉求难免只能靠赌博去实现。
中国股市要发展,必要的投资者教育很重要。入市有风险——怎样识别风险?怎样规避风险?基本前提是,请先告诉投资者,乔洪到底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