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空军坟
2007-05-30田磊
田 磊
1949年以后。这片掩埋着240多名民族英雄的墓地,失去了正式的名称和应有的名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在风侵雨蚀、天灾人祸中,渐渐消亡,那些为国捐躯的中国军人的亡灵落得无处安顿的下场。
1944年12月9日,湖北麻城上空硝烟弥漫,李景熙一个人架着美式战机与日本机群搏杀。孤军奋战的空军上尉没能躲过日机的围击,P-40战机被击中,炸成碎片,战友们在麻城南50公里外的树枝上找到了李景熙的尸体。
8个多月之后,日本人投降了。24岁的中国空军上尉没能看到胜利的曙光。在成都双流机场,他年轻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顽强地活了下来,看着日本投降、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但是,李景熙没有想到,为国捐躯的他却成了妻儿一生的包袱。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妻子和儿子都不敢去为他上坟。
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李镇宇终于鼓着勇气去为父亲上坟时,已经找不到坟墓在哪了,坍塌的墓园片瓦无存。村民们说,早在1970年代,就被人挖光了,砖瓦大都砌成了猪圈。尸骨被扔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
在重庆南山荒芜的灌木丛里,和李景熙一起下葬的,有240多人,他们都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空军将士。如今,都一样尸骨无存。
“我的父亲是打日本人死的,他是民族英雄!”2007年7月,又是一个抗日战争纪念日,在已经被高楼大厦淹没的重庆城里,记者见到李镇宇时,65岁的老人孩子般放声大哭。
上尉和他的妻儿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母亲刘仙姿原本可以带着年幼的李镇宇(那年,哥哥已经害天花死了)一同前往。可是,对军人丈夫的眷恋,压倒了一切生存的考虑。“就是死也要死在重庆,守着你爸爸。”刘仙姿对儿子说。
就这样,背着国民党军官太太的名分,刘仙姿在重庆郊区住了下来,帮别人纳鞋底、做衣服,小心翼翼地供养儿子读书。她把一切有关丈夫的记忆都锁在床头的抽屉里,连儿子也不准看,她知道丈夫就在20多里外的南山上埋着,可每年12月9日,都只在家里烧香。“那10多年,母亲好像也去过几次南山,但都是半夜,偷偷摸摸去的,连我也不让知道。”李镇宇说,关于父亲的一切,母亲都瞒得死死的,生怕连累儿子。
1949年之后,只要提起丈夫,刘仙姿说得最多的只有一件事:1944年,李景熙阵亡前几个月曾经回过一次家,他说:战友们有人起义去了延安。那时候,延安最需要运输机,所以,起义去的都是运输大队的,我也打算调到运输大队,这样全家人就都可以到延安了。
这件事,刘仙姿不断地跟儿子说,跟街坊说。是真是假,没有人能去核实。但李镇宇理解母亲的苦心。“她不怕自己被别人打骂,可就怕我被人骂做狗崽子,她只是想让人们知道,父亲并没有跟新中国作对过,而且,差一点就起义了。”李镇宇说。
为了不让儿子受牵连,刘仙姿做得最大胆的一件事是去北京申诉。她认识当时的国家主席夫人王光美。李景熙跟王光美的哥哥王光复在空军学校时就是同窗好友,后来是并肩作战的生死之交。王光复则被人称为抗日战争第三号王牌飞行员。
1964年,李镇宇从四川外国语学院毕业。为了让儿子摘去“狗崽子”的帽子,能在毕业分配中谋个好前程,刘仙姿一个人去北京,希望能找到王光美,让她来证明自己的丈夫是为抗日而死,而不是反动军官。
可是,在北京四处摸索了半个多月,她并没有能见到王光美。儿子也并没有不受牵连。由于政治成分不好,李镇宇大学毕业后,就被直接分配到了万州农村教书。而他的同班同学则大都去了中央部委,驻外使馆。
一年多之后,刘仙姿就去世了。当年考大学时,是她坚持让儿子报考英语系的。内心深处,她也许始终觉得自己愧对儿子,让他跟着自己一起守在重庆受罪,一辈子抬不起头,“一定要读英语系,以后好出国。”她这样对儿子说。
但是,母亲最后的愿望也破灭了。李镇宇在农村教书教了20年,其中教过小学音乐、中学英语。一直到1984年,重庆工学院恢复,招聘老师,他才应聘回城,到今天,又已经做了20多年普通的英语老师,他跟大学的同学已经很少联络了,他们都已经是高官、学者、富商。
最大的抗日空军墓地
对于自己的生活,李镇宇说,他已经非常知足,儿子女儿跟其他L--样,正常读书、工作,再也不用被人歧视,被人骂。但是,对于父亲的遭遇,李镇字始终都难以平静。2005年,他终于弄清楚了父亲坟墓的位置,给父亲上坟时看到的情景,让他难以置信。
他清楚地记得,小的时候,他看到的空军坟整个面积30多亩,5个大平台,在每个墓穴上面,中间栽着万年青,周围全都是蔷薇,通往空军坟的路面还铺着石阶,两边种着松柏,还有守墓人住的房子、停尸房子等等,整片空军坟宏伟得像个宫殿一样。可现在,一切都无影无踪,只剩下一个个土坑,杂草丛生。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里可是中国最大的抗日空军实葬墓地。
2005年8月,在全世界都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时,一个旅居日本多年的中国学者,来到战时首都重庆,希望寻找一些中国抗战的影像。他的镜头里,南山周边村民们的话,道出了空军坟变迁的原因:
“我们是这里土生土长的。那时候刨坟,拿这些石头,用这些木料,棺材,这些我们知道。那可能是50年代,那时候我们还小。我们那时候盖房子的全部是这里的石头,是生产队拿石头去修了猪圈,很多人家的房子都是那石头筑的。”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些人来锹坟,把他挖出来,想盗宝的嘛,里面没准有金子银子。拿来有好货,有金子,他挖去卖的,盗宝的嘛,这里一个坟,那里一个坟,都是铲的。”
“80年代我们掏水井,还掏出—对金耳环,弄了这个水井,我们村子都在等水吃,结果挖出来一对金戒指,还有耳环,所以,就不停地有人挖。”
1949年之后随着中国政权更迭,这片掩埋着240多名民族英雄的墓地,失去了正式的名称和应有的名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在风侵雨蚀、天灾人祸中,渐渐消亡,那些为国捐躯的中国军人的亡灵落得无处安顿的下场。
“在日本,哪怕是最偏僻的农村,都会在村庄最重要的位置,建个好房子,日本人叫镇魂堂,把他们村里出去为国家打仗死去的人供奉起来。”这位学者说:“我没有想到,在8年中日战争中死去的中国军人身后事居然这么凄凉。”他把重庆的抗战遗迹,拍了40多盘带子。
2005年6月,在多方人士的呼吁下,重庆市市长王鸿举曾作出批示,要求修缮空军坟。但是,两年过去了,墓地荒芜依旧,毫无修复的迹象,只是有几个民间人士,在山路边立了块碑,写上“空军坟”字样。
我们记得谁?
在重庆——这座抗日战争中当了8年中国首都的城市,还有多少抗战的遗迹被人们毁弃?
“很多,很多,空军坟只是一个缩影。”重庆民问学者王康说,“还有比如万人坑,比如重庆大轰炸遗址。”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他去北京大学演讲,当他问到:“中国的战时首都是哪里时,在座的50多名学生没有一个人回答得上来,这让王康非常失落。回到重庆后,他在沙坪坝的一问写字楼里,成立了一家陪都文化有限公司,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恢复这座城市抗战8年的记忆。
1937年11月20日,在七七事变不到半年后,同民政府就舍弃南京,迁都重庆。半个多月后,南京沦陷,重庆开始成为日军打击的重点,拉开了此后长达5年多的大轰炸序幕。日军共出动9000多架次飞机,投弹1.15万枚以上,使用大量燃烧弹,以居民区、繁华的商业区为主要目标,希望透过制造大量平民死伤,以瓦解中同人抵抗的士气。
但是,在这场将整座城市作为人质和对象的毁灭性轰炸里,中国平民究竟伤亡多少,历史学界却一直缺乏严谨的研究。具体人数少则称1万,多则6万多。一次中日学者参加的“重庆大轰炸”专题研讨会上,日本学者就此提出质疑,令在场的中方学者尴尬万分。
在重庆城里,那些死去的平民和这段历史一样,很快就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尸骨大都丢到郊区黑石子的荒地里,现在已经找不到什么遗址了,只是当地人有个约定俗成的叫法:万人坑。”王康说。
在渝中半岛的闹市区,残存着唯一一处关于大轰炸的记忆。1941年6月,大批日机对重庆进行野蛮轰炸,十八梯、演武厅和石灰市防空隧道发生避难者窒息践踏死亡惨案,2500余人遇难。于是后人在较场口修建了不足50平方米的狭窄惨案遗址,凭吊死难同胞。
虽然遗址简陋,面积狭窄,里边不过是陈列了12张模糊不清的照片,但更让人心寒的是,2007年3月1日重庆当地一家媒体对遗址现状的描述。
记者站在大轰炸惨案遗址门后半小时内,居然看到有10个人在遗址门前撒尿。附近卖菠萝的商贩张云成称,每天晚上11点后至凌晨,一些闲杂人员都会公然跑到遗址前大小便。大轰炸遗址早已变成了屎尿坑,工作人员不得不每天来清扫,并考虑在遗址门前安装摄像头,监控市民的不文明行为。
在重庆市中心,原本有一座最宏伟的与抗战有关的建筑——抗战胜利纪功碑,这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最早一座为纪念胜利而兴建的纪念碑。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
如今“解放碑”是解放碑中央商务区的代名词,年轻的重庆人和中国人越来越少人知道.这三个字背后代表的是那段血肉交融的抗战故事。
在这座抗战8年的中国首都,如今修缮得最精心的抗战遗迹要属史迪威博物馆。2002年,重庆市投入800多万人民币,将原本不足500平方米的史迪威故居扩建至4000多平方米,搬迁周边40余家住户和一个生产车间,修复了史迪威故居楼、故居内所有陈设、增建一个陈列馆、花园等等。
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美国人来这里“探望”这位普通的美国人,二战期间远东战区美军中将司令、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在故居门口,镌刻着美国总统罗斯福1944年5月17日写给重庆人民的致敬信:
我以美利坚合众国人民的名义致书重庆市,以表达我们对英勇的重庆市民的敬意。还在世界人民了解恐怖袭击之前,贵市人民在多次残暴的空袭面前,表现出坚毅镇定、英勇不屈的精神。这光荣地证明:决心争取自由的人民,其意志决非暴力恐怖所能摧毁。你们对自由事业的忠诚将永远鼓励子孙后代。
美国人对于平民的牺牲表达着足够的尊重。我们却只对美国的将军表示尊重,而将我们那些为战争而牺牲的士兵和平民遗忘。相比与罗斯福的信,另一位美国总统一一约翰·肯尼迪的话或许更值得我们思考。
他说: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约翰·肯尼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