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贸易和美国制造业劳工
2007-05-30小夏
小 夏
毫无疑问,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是过去20年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事情。以每年20%以上的增加速度,中国产品进入了世界各个角落。尤其在发达国家里面,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中国制造”几乎已经不可能。
不算欧盟,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在贸易中出现了最大逆差的国家。根据美国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到2006年11月底,该年度美国对华出口530.358亿美元,进口额则达到2635.844亿美元,逆差高达2135.486亿。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就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但是,对进口消费品依赖到这个程度,在历史上却是第一次。与此相关的是,在进口货物的冲击之下,美国国内的制造业持续衰落。轻纺工业已经基本从地图上消失,家电产品越来越少,连美国最骄傲的汽车工业也出现了持续大规模裁员减产和天文数字的亏损。有经济学家认为,自1980年至2001年,制造业的工作减少了770万份。还有统计表明,从1990年到2004年,由于对外贸易的快速增加,美国制造业失去了330万份工作。
在美国这个代议制的国家里,所有的经贸问题都会转为政治问题。因此,对华贸易在过去这几年中间成了美国政治的一个热点,而制造业的劳工组织则成了挑战对华贸易的最大力量。
全球化对美国制造业的冲击波
对于许多美国的经济和国际问题专家来说,冷战的结束意味着美国的国际关注焦点从政治、军事转向经济、贸易。前苏联地区在经济上缺乏竞争性、美国在科学技术和重工业及电信信息业上的领先,都能够保证美国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促进世界自由贸易成为政界和工商界多数人的共识。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掀起了一轮国际自由贸易的高潮。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成为维护世界经贸秩序的机构,美国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促成作用。之后,美国又与一系列国家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些贸易机制加速了经济全球化步伐。
就在这十多年中,美国的经济同时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贸易逆差朝着天文数字发展,二是互联网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给经济带来了重大的转型。伴随着贸易逆差的,是9万亿美元或者说相当于国民经济总值64%的外债。制造业的衰落则与服务信息产业的兴起在同步进行。这种趋势在过去5年里变得更加明显。
美国经济的这些变化是如何反映到工作市场和个人收入上来的呢?这还需要引用一些枯燥无味但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
在21世纪的头5年里,美国总共只增加了17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110万在政府机构,只有不到60万在私营企业。制造业失去了300万个岗位,平均工资稍微高于16美元/小时;教育和医疗增加了220万个工作,平均工资16.16美元/小时;旅游业增加了97万个工作,平均工资8.91美元/小时。
制造业与服务业工作机会的此消彼长,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工人失去工作之后可以轻易转移到服务业去。大规模的制造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工人,多数集中在一些工业区。自二次大战之后,随着制造业工会力量的强大,他们已经习惯了工作有保障、工资与福利条件优厚、未来有退休金的职位。比如,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工人平均工资是27美元/小时,另外还有27美元包括医疗保险与退休金在内的福利。让一个四五十岁、终身在汽车或者钢铁厂里工作的工人重新到工作市场上自己完全没有受过训练的行业里竞争,的确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况且,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和新移民进入工作市场,制造业淘汰下来的工人在服务业里面很难是他们的竞争对手。
与此同时,消费者——包括制造业工人——在市场上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进口产品。“中国制造”从90年代中期以来成了轻纺家电产品中最常见的标签。市场上百分之七八十的玩具和鞋子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数量大概也有一半左右。电视、音响、数码相机、手提电脑等等,中国产品占了很大的份额。不久前,中国计划向美国出口汽车的消息更是让一些人紧张。中西部的大湖工业区,两年前曾有人发起过“一年不用中国货”的运动,却发现要做到这点非常困难。美国的消费品市场被别人夺走了——这是许多美国人得出的结论。
难怪最近十多年来,“全球化”在美国的制造业工人中间成了一个肮脏的字眼。“中国制造”更是成了美国反对全球化者的众矢之的。美国的工会组织劳联—产联多次要求国会对中国的贸易采取限制措施,以保护美国工人的工作机会。
其实,美国的制造业工人并不是简单地在反对全球化。作为消费者,他们很清楚全球化为他们带来了价廉物美的消费品,也带来了各种丰富生活的新方式。他们对全球化的反感,更多是体现了一种面对新挑战的迷茫而不知所措的态度。有一个工作了35年的老电工这样对我说:“全球化就像是一辆高速火车,我们站在月台上看着它飞快地行驶,却不知道如何能够搭到这辆车上。”这是美国制造业工人心理的真实写照。
关于对华贸易的“内战”
2006年中期大选之后,《纽约时报》著名的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写道:“大选之后,民主共和两党之内都会发生‘内战。共和党‘内战的原因是伊拉克,民主党‘内战的起因则是中国。”为什么?因为温和派和保守派的共和党人无法在伊拉克问题上达成协议,而民主党人则无法在贸易自由和国内市场保护问题上达成共识。
民主党与劳工界历来关系深厚。在历次大选中,工会都会给予民主党以关键的财政和人力支持。2004年中期选举,在宾西法尼亚、俄亥俄等重工业集中的州里面,对经济前景感到渺茫的工人给了民主党关键的支持,选出了一批倾向于贸易保护的议员。2004年总统大选的时候,笔者有同事在俄亥俄州助选,诉说了他在那里的经历。当地的社会风气保守,持枪者众多。而持枪者多支持主张持枪自由的共和党。当时助选者问一些工人说,是枪支重要还是钱包——亦即工作——重要,不少人回答说,持枪的习惯是祖传的,改变不得。结果,俄亥俄州的选民投下了关键的选票,将布什再次送入白宫。2006年他再次到该州助选,结果发现不少工厂关了门,那些原来以为工作终生有保证的持枪者不少改变了主意。结果,民主党这次在俄亥俄大胜。
当然,民主党内也有不少支持自由贸易的人。毕竟国际贸易特别是对华贸易为美国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负面影响,更何况从这一贸易中赚取了利润大头的还是美国自己的大公司。
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民主党内部才有可能会就对华贸易发生“内战”。这个“内战”的结果一定是某种程度上的妥协:一方面,对华贸易照样进行;另一方面,民主党国会一定会做出姿态,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方面给予中国更大的压力。至于是否会通过实质性的惩罚议案,则要看届时的政治形势而定。
随着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美国正在逐步完成以信息服务产业为主导的经济转型。而在经过20多年的经贸发展之后,中美经济之间已经产生了难以脱离的依存关系。这个过程中出现贸易摩擦是必然的。
回过头来看历史,1900年美国有41%的人口从事农业劳动,如今只有不到1%,但美国农业并没有消失,反而比当年的规模大出了许多倍。美国制造业目前雇用的人员只有1400万,为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点,但是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美国制造业生产的产品总价值却连年上升。不仅美国如此,世界前十名制造业大国——包括中国——在这些行业里都有雇员人数减少、制造业向服务信息业转移的现象。对于那些失去工作的制造业工人来说,这个转型过程是痛苦的。可是对于经济发展来说,这个过程看来又是很难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