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收集者和他的平凡故事

2007-05-30齐快鸽

译林 2007年5期
关键词:舒尔茨统一德国

近些年来,德国文学新秀在国际上引起了人们对德国文学的广泛关注。自两德统一以来,德语文坛呈现了年轻化的趋势。柏林墙倒塌之后,文学界突然踊跃出众多年轻的作家,他们以全新的题材和写作方式走到德语文坛的前列,读者的欣赏使得他们的作品迅速成为畅销之作。到目前为止,这种趋势仍在持续之中。现年四十五岁的英戈·舒尔茨(Ingo Schulze)就是新生代作家行列中的一个标志性人物。舒尔茨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文学生涯开始于1989年后,因此被称为“89后知名当代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获得过许多奖项,被翻译成了二十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2007年3月23日,在一年一届的莱比锡国际图书展览会上,备受关注的德国图书奖揭开了谜底:舒尔茨以其小说集《手机——十三个老式故事》(柏林出版社)获得了最佳纯文学奖。其他获奖者包括:以色列籍历史学家绍·弗里德伦德尔的《毁灭的年代——第三帝国和1939—1945年的犹太人》获得最佳非虚构类作品奖,重译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原乌克兰籍翻译家斯维特拉娜·盖尔获得最佳翻译奖。

英戈·舒尔茨,1962年柏林墙建造之时生于前民主德国的德累斯顿,父亲是物理学家,母亲是医生,他出生后不久,父母离婚。1983年至1988年舒尔茨在耶拿大学攻读古典哲学,毕业后在阿尔腾堡州立剧院担任了两年戏剧顾问,并在当地成功地创办了《阿尔腾堡周报》。为拓展报纸业务,1993年他前往彼得堡,在那里以自由记者工作生活了六个月,彼得堡的经历促使他创作了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三十三个幸福瞬间——一个德国人在彼得堡的旅游札记》。这部集子1995年发表后,迅速走红,不仅很快高居畅销书榜,并且深受批评界褒奖。三十三岁的舒尔茨一举成名,凭借着这部作品,开始登上了德语文坛。

《三十三个幸福瞬间——一个德国人在彼得堡的旅游札记》里面是三十三个或滑稽或苍白忧郁的故事,都是以前苏联的轰然倒塌为主题展开故事。舒尔茨在书中以讽刺的口吻杜撰了一个出版人“I.S.”,一位名叫豪夫曼的德国人在俄罗斯的旅行札记手稿在火车上被意外发现以后,正是经由这位出版人得以与世人见面。在这部札记里,豪夫曼写下了他在俄罗斯、特别是彼得堡的旅行所见。书名虽叫《三十三个幸福瞬间》,其实里面的故事与读者脑海中的“幸福”概念相去甚远。这些奇特、怪诞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这座雄伟辉煌却又陈腐甚至病态的彼得堡,展现了当代俄国人在前苏联解体后混乱的处境和困顿的生活。故事中的人物就是生活在这座涅瓦河边城市的居民,他们显得怪异,却质朴可爱,他们从昏暗的酒吧走出来,他们相爱、有过欢乐,也经受着痛苦的折磨,他们中有谋杀犯,也有妓女,而对每个人来说,内心强烈的生存渴望——在这个被改变了的、崭新的西方世界里生存——驱使他们把生活进行下去。《三十三个幸福瞬间》里的小说充满了俄罗斯因素的异国情调,读者能深深感受到彼得堡的文化气息和精神。而这个民族存在和生存之谜,就隐藏在作者所刻意描绘的那些自然和人文景观中。这也是小说集吸引了许多德国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对这个遥远的东欧国家一直都怀着浓厚的好奇心。当然,展现异国情调,并不是舒尔茨创作的根本意图,从集子的副标题《一个德国人在彼得堡的旅游札记》可以看出,作家意在实录国家分裂以后俄国社会和民众心态,分析德国人和俄国人的关系——历史上两国之间的关系一向错综复杂、纠缠不清,展现两国人民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和生活观念。小说借此要表达的是,无论国家分裂还是统一,生活在其中的人民面临的是相同的处境和问题。

1993年完成这部处女作后,舒尔茨重新返回到所谓文明进步、统一不久的新德国,这时迷惘、躁乱的情绪正撕裂着这个国家的灵魂。就是从这时起,舒尔茨放弃了报社的工作,在柏林开始以自由作家身份从事创作。描述、反映两德统一以来的德国社会现实,展现原来东西德人,特别是东德人在统一以后面临的矛盾和困惑以及在新现实面前艰难而痛苦的适应过程,成为了他此后作品的主要内容。他后来发表的两部长篇小说《简单故事》(1998年)和《新生》(2005年)因此成为德国统一后“转折文学”的重要代表作,而舒尔茨本人也毋庸置疑地成为新德语文学的标志。

德国统一后,许多作家力图从各个不同视角来描述和反映历史的大转折,“转折文学”由此应运产生。它们以历史转折为主题和内容,不仅是指产生于1989年至1990年转折阶段的文学,还包括反映这个历史巨变的文学。德国的统一不是简单的政治上的统一,1990年10月3日德国分裂的结束,也绝不是国家统一结束的标志。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人民接受过不同的教育,持有不同的价值观,他们曾经被不同的社会制度隔离开,曾经被同样的语言分隔开——尽管这听上去很奇怪。要逾越这些巨大的鸿沟,使东西德人达到感情、心灵上的统一,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无论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统一涉及到了包括原西德人在内的所有德国人。舒尔茨的这两部小说均以“转折”即德国统一为主题,以原东德人的视角为切入点,主要人物都是东德人,迂回地表达出融合过程中的难以言述的精神文化内核。

《简单故事》共二十九章,没有连贯情节,每章讲述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看上去都很平常,都发生在小城阿尔滕堡。舒尔茨巧妙的构思在于,叙述看似随意,每个故事看似独立,同时又与其他故事相互关联,于是这些众多像拼图块般的故事组合成一个整体画面:它的大背景是一个处于过渡阶段的社会。在新的消费社会里,阿尔滕堡的居民不断遇到他们不理解的事情,他们一直生活的地方陷入了混乱,成为了一个破碎的村落。这个村落曾经围有厚厚的城墙,那时人们还能将就地接受这一现状。但是,现在一切都似乎都变了样,不是变得更好,只是变得不一样了。《简单故事》将统一后小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如失业、右翼青年、民众社会地位下降等一一娓娓道来。读者如通过特写镜头一般,观察到不同人物日常生活的偶然场景。这里没有心理描写,没有延续的情节描写,正是由于看似略过了很多东西,行文反而慢慢地聚集起了一种隐晦的紧张情绪。小说通过不间断的、平行的蒙太奇组成了一个时代的全景图,反映出东部德国在剧烈的社会转型各个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舒尔茨通过这些故事,描述了这里的居民在国家统一后一时还难以适应新情况,未能很快融入剧变中的社会现实。故事中的人物在生活中一错再错,摸不到头绪,几乎都处于生活的重压之下,总在为找工作而奔忙,或为找到一套能租得起的新住宅而伤透脑筋。他们失去了旧的社会制度,失去了原来的精神支柱而无所依傍,有的甚至失去了从前的良知……通过这些众多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简单故事》真实地勾画了德国东部城乡转折以后的社会现实和人们躁动不安的心态。

本书在出版后,无论是《明镜周刊》和《时代周报》,还是文艺界其他权威批评家,都对《简单故事》赞不绝口,反应十分亢奋,将它视为一部人们热切期待以久的、优秀的德国“转折小说”。原先创作这部小说时,舒尔茨以为,它只会引起东德读者的兴趣。出乎意料的是,它成为畅销书的同时,不仅受到东德读者的欢迎,在德国西部,也同样受到读者的青睐。因为书中所讲述的事情是两边民众在统一后共同关注的事,而舒尔茨作为一个细心的观察者,通过许多具体的故事,把东部德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完整地展示了出来。

2005年秋季,舒尔茨的长篇书信体小说《新生》出版后,一如既往地在文艺评论界赢得一片赞誉,舒尔茨甚至因为它被《时代周报》誉为“当代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这部小说他断断续续写了近七年,在后来的统稿上又倾注很多心血。《新生》长达七百五十页,出版后好几个月名列畅销书榜,它被视为舒尔茨又一部典型的“转折小说”,而且是至今德语文坛最好的一部“转折小说”。小说中所体现的文化精神,甚至被一些批评家称为一部当代的“新浮士德”。

书中主人公的许多经历取自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两德统一期间身有残疾的文人“浮士德”恩里科·蒂尔默的困惑、迷惘、彷徨和追求。蒂尔默写给妹妹薇拉、青年时代的朋友约翰和后来的情人尼克莱塔的信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在信中,蒂尔默讲述了他在前民主德国的生活和统一后他个人生活的转折,他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学生时代以及后来在军队服役的经历,讲述了自己在柏林墙倒塌之后,独立经营企业(创办报社)的经历。和舒尔茨一样,蒂尔默出生在1962年柏林墙建造之时的原东德,也曾在剧院里做过戏剧顾问,私下里也悄悄从事写作。后来他放弃了剧院的工作,先是在一家报社做记者。最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魔鬼梅菲斯特”——企业顾问克莱门斯·巴里斯塔——的引导下,多年来一直苦苦追求艺术理想和精神满足的蒂尔默,产生了强烈的追求物质发展的欲望。他开始自己创办了一家报社,并在生意场上迅速获得了成功。当然,蒂尔默这么做不是为追求理性理想,纯粹为了赚取金钱。而就在他发现了资本主义能为自己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完全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蒂尔默的信都写于1990年的上半年,截至到当年7月。1990年7月正是两德货币统一之时,舒尔茨选择这个时间为止,可谓用心良苦,其中特殊寓意自是留给读者慢慢琢磨体会。

在处女作《三十三个幸福瞬间》里,舒尔茨曾经杜撰了一个出版人“I.S.”,在《新生》里,他把这个技巧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新生》里杜撰的出版人不单收集了男主人公的信件,把它们分类并最终出版。他还进行评论,在蒂尔默的信中,出版人不时加入或批评或解释的注脚。正是借助这种叙述技巧,作家剖析了主人公原本属于个人的静谧的内心世界,道出了他的内心冲突和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不懈追求,有关他的内心意绪被一层层剥示了出来,而且丝丝入扣。与《简单故事》一样,《新生》里故事也是发生在阿尔腾堡。舒尔茨对这座小城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曾说,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中一些重要的年头。在一次访谈中,他谈起了创作《新生》的初衷,作为一个原东德人,他说这部书探讨的中心问题就是:“西方是怎样进入我的头脑的。”他说,“人们在谈论东方时,不能不谈西方。”而这部小说所展现的是,统一以后西方的道德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是如何浸透、冲击东部德国,而致使那里的知识分子阶层发生精神裂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生》可谓是东部德国社会的道德与精神状态的深刻写照。

出版《新生》后,舒尔茨的创作开始由长篇小说转入短篇创作。2007年,柏林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手机——十三个老式故事》。集子里十三个短篇小说娓娓道来的依旧是一些日常平凡故事,它们从叙述人的视角描绘了生活的各种可能性,从中读者看到的是总是在路途上奔波的普通人和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事件和时刻”,而且他们的名字都叫英戈·舒尔茨。故事发生在过去十年里,发生在德累斯顿、彼得堡、开罗或者布达佩斯,发生在厨房桌子边、酒馆吧台、幻灯之夜、烧烤聚会上或者和一通夜间长途电话有关。比如在短篇小说《除夕夜的迷惘》里,主人公弗兰克·赖歇特原来是东德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后来逃到西德发展。而在千禧年1999除夕之夜的庆祝会上,他遇到了过去的恋人尤利娅。实际上,自1989年秋季他们分开以后,弗兰克尽管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功,身边也不乏女人,但是他一直对生活毫无挚爱激情可言,尤利娅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内心忧郁的他似乎一直在渴望另一种生活,似乎生活永远的在别处。于是,上一世纪的结束,对弗兰克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和弗兰克一样,集子里其他短篇小说里的人物也总是游走在分别和开始之间,有时仅仅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能彻底改变某种看似热情似火的爱情、邻里的关系和惬意的度假,无论在曼哈顿的理发店,还是柏林周边的乡间别墅,总是笼罩着一种紧张的情绪。小说里的人物在现实中不断地被阻遏,遭到失败,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根本、自己的心灵,有时还失去了自己的“藏身之所”。他们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不能主动地去了解、把握这个世界,总是被动地、默默地承受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和事态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手机——十三个老式故事》真实深刻地展现了统一以后东部德国民众心理和精神上经受的冲击和裂变。

我们说,小说并不是对生活的复制,因为小说家除了在叙事中建立必需的说服力(即真实感)之外,他的核心意图是要展示作家发现的各种可能性的生活。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手机——十三个老式故事》在2007年莱比锡国际图书展览会上,获得“德国图书奖”最佳纯文学奖。评委会认为,舒尔茨“以精湛的技巧丰富了把握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的传统形式”,其作品以讲述看似极为平凡的日常故事,展现了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生存状态,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四壁嵌满镜子、既虚幻又真实的陈列室,在这个陈列室里文学似乎为生活提供了一个榜样。

德国统一的历史,是德国历史的一部分,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是人类共有的珍贵记忆。在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期,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道德和伦理的矛盾都会展现出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作家应该有新的体验、新的发现。可以说,英戈·舒尔茨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他的敏感点正是来自两种社会体制的德国人的融合,他的着眼点是东部德国民众与西部民众及其战后西方生活方式所发生的碰撞。舒尔茨创作的主题是东方和西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往复轮回。他讲述日常琐碎的生活故事,从大的整体事件上切裁下细节,从人物的人生经历中节选出片断,以日常化的语言,简约的风格,精确地勾画出他所参与的时代变动和社会生活。舒尔茨是一个平凡故事的收集者,他在日常琐碎的生活叙述中演绎出了令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正是这一点,形成了他作品自始至终独特的风格。阅读舒尔茨的作品,我们或许会感到意外和震惊,同时也能欣喜地看到,终于有一位作家不仅能够深入到被强行掷于一处的生活的本质,而且还潜入到了两种文明互相冲撞的深层。

(齐快鸽:东南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德语文学博士 邮编:210018)

猜你喜欢

舒尔茨统一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A Lost Ball
I ’m a Dog Lover
德国豹2号
Tricks or Treats
My New Teacher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统一数量再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