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外脑,是出路还是末路?
2007-05-29王唤明
王唤明
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困境,当企业为了寻求快速的成长捷径等在发展成长过程中有问题的时候,企业就会想到“外脑”,想借助智力机构来突围,但目前中国智力行业内是“李鬼”与李逵并存,鱼龙混杂,因此,借外脑,如果是没有找对路,可能就是末路而不是出路。
“外脑”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策划、公关、咨询、培训等公司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在数量上保守估计,现在全国相关智业机构公司至少在1万家以上,从业人员达到近150万左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人群组成:一是出自媒体、记者行业的,由于长期在市场一线,拥有广泛的接触和见识,具有敏锐的洞察与思考;二是来自“海归”,在国外接触了较新的理念和模式,认为可以指导企业实际;三是一批从国内知名企业或国外大公司出来的,认为自己掌握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市场运作,可以模仿创新运用;四是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将研究成果、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五是大量的散布在社会各个阶层的个体和非职业人员。就机构来说,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有行业协会或学会、有国外公司也有国内公司,在这些智业机构中,又以策划和咨询为主,既有管理规范的西洋派,又有理论基础扎实的学院派,既有善于打知名度的飞天派,又有与之相对应的用常规方法踏实作战的落地派,还有正合奇胜的实战革命派,智业机构真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繁荣昌盛。
如何“借脑”
对于企业来说,在选择“外脑”时,应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项目团队的情况。一个整体项目的操作涉及战略、品牌、行业、推广、设计等各个层面,没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介入是无法保证作业质量的,在项目的操作中,需要来自实战派的专家和一些教授学者都给予大量的支持,这是作业质量的重要保证。不仅要发挥团队“领头羊”的作用,而且要发挥团队的力量,不仅要专业,而且要敬业,从而才能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二是“外脑”对所处行业熟悉情况。任何一个项目,如果没有对该行业的熟悉,是不可能做好的,一般来讲,作为“外脑”,作为智力机构,在接到一个项目后,首先需要时间去了解和熟悉这个行业和客户方面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和对行业的研究,利用对行业的关注和在相类似行业的多年经验,作出科学可行的策略。
三是相互信任。既然选择,就要相互信任,因为企业与“外脑”是深度合作关系,彼此的高度信任是成功合作的基础。相互信任一方面让“外脑”不必为了专业以外的事情费神(如客情关系、作品的包装等),另一方面是对“外脑”为客户提供的工作质量带来了高效率,通过在合作过程中的相互沟通与协调,赢取相互信任。
四是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作为企业在“借脑”的过程中,一定不要被外显的表象迷惑,也并非“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根据企业的实际、所在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等来寻找最适合的智业机构,另一方面,智业机构也需要对客户进行选择,也并非“有奶就是娘”,要想保证优秀作业,对客户的选择至关重要,如一些整体素质不高的客户,常常拿一些自己的非专业想法来阻碍项目的进展,让你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弄得大家都很难受,最终影响到了整体效果。
总之,企业在借“外脑”前,在选择上要弄清楚存在的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分清最重要的和最紧急的事情,根据企业的现状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制宜,寻找最合适的智业机构;在时机上最好是在企业淡季时切入,为旺季产品的销售打下基础;在方式上可以采取深度合作的形式,如外置市场部、企划部或品牌管理部门,企业方面与智业公司共同组建项目组进行作业,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合作方式的信息沟通不畅、作业效率低等问题;比如,传统上智业机构要拿出方案再包装好提交给客户看,客户有什么意见我们要回来修改再提交,折腾来折腾去,浪费的是大家的时间,而采取深度合作的形式可以快速反馈,很多东西由双方共同商讨而定,不需要在“包装”方案等形式上浪费时间。当然,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也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如决策失误、如方向错误、如执行不可行、如执行不到位等等,如果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如果是通过相互沟通与协商来进行策略制定,如果是方案能够与时与市俱进,企业借“外脑”,将一定是出路而不是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