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十三行:大清国的“海之门”

2007-05-26

中国中小企业 2007年5期
关键词:商人广州

刘 丰 汪 洋

“在我国清代,这一带曾是整个大清帝国的对外贸易中心,每天流动的财富动以百千万两白银计,流动的茶叶、陶瓷等货物更是难以计数,其繁华程度在当时的整个清帝国也可谓独领风骚。”

在现在的广州市西关一带,有一条窄小的马路,名叫十三行。虽然现在这条街和广州市其他普通的街道一样,然而,在我国清代,这一带曾是整个大清帝国的对外贸易中心,每天流动的财富动以百千万两白银计,流动的茶叶、陶瓷等货物更是难以计数,其繁华程度在当时的整个清帝国也可谓独领风骚。以至于当时就流传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有记载称,1822 年时,十三行一条街发生了一场大火灾,竟然有价值4000 万两白银的财物化为乌有,甚至火灾中还出现了“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的奇观。

170余年的历史发展

广州十三行实际是清朝时广州一带的一个拥有商业特权的官商团体,由多家商行、洋行组成,他们是怡和行、广利行、同文行、同兴行、天宝行、兴泰行、中和行、顺泰行、仁和行、同顺行、义成行、东昌行、安昌行。有资料显示:十三行最初萌生于明代嘉靖年间,但因为有海禁政策,因此一直未有大的发展。至17 世纪80 年代,康熙皇帝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后,取消了海禁政策,1685 年成立粤海关,垄断该地区对外贸易的十三行遂应运而生。

广州十三行较快的发展开始于18世纪初。1720 年以后,清朝廷在对外贸易中命令各地行商实行一种“保商”制度,外国商船到岸,必须找一家行商保商,保商对船的货物有优选购买的权利。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清朝廷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并关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这使得广州成为中国惟一对外通商口岸。不仅如此,清朝廷还规定所有进出口物品必须由十三行行商办理。

朝廷的这一政策和特别授权,使得十三行一下便实际垄断了中国的外贸业务。如茶叶贸易,全国的茶叶出口因此全部集中在广州,另外还有丝绸、陶瓷等。十三行因此也开始迅速地大发展起来。清乾隆至嘉庆年间是十三行的鼎盛时期。自1757 年后的85 年间,广州因成为大清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十三行也成为全国最繁华的贸易地,商行最多时达几十家。此时的十三行内外店铺林立,蟠旗飞扬,商人们熙熙攘攘,绸缎绫罗、茶叶、陶瓷堆积如山,和十三行有贸易来往的有英、法、丹麦、瑞典、荷兰、巴西、俄罗斯、葡萄牙、西班牙和东南亚数十个国家,十三行也因而获得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由于大清国对西方一直顺差较大,英国资产阶级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谋取更多的利润,向中国倾销鸦片。十三行的衰落转折点始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之后,鸦片进口的数量更加惊人,十三行也随着鸦片的大量进口迅速衰落。另外,由于官府欺压,洋商勾结官府,加上某些商行经营不善,道光二十年(1840 年),行商欠外商的银子就达几百万两。

在之后的两年,广州的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特权被取消,结束了它作为清帝国对外贸易唯一大门的历史使命,大清国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通商,之后十三行贸易情况江河日下,日渐式微。在1856 年,,愤怒的广州民众焚烧了外国商人居住的夷馆,十三行也在这场大火中化成灰烬,昔日繁华景象化作泡影,彻底结束了它长达170 多年的富甲天下的辉煌历史。

名扬全球的超级富豪

十三行的辉煌,也造就了一些富商大贾,其中以四大巨富最为著名,分别是潘启官、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他们分别经营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及义成行。而这四大家族中又以潘氏家族和伍氏家族为最。

潘启官及之后三代均以经营丝、茶为主。在数十年的时间内,潘氏家族受到这里很多的华商绅士拥戴,并连续被选为十三行首领。

据说当时潘家在珠江南岸有一豪宅,其中的古玩、珠翠琳琅满目。潘家经常在宅内大排筵席,宴请权贵和商贾,并且这里还有能容纳百人的表演剧场,以供娱乐之用。

潘启官的孙子潘正炜也是个十分有作为的商人。在1842 年,法国巴黎一家杂志社报道,潘氏家族第三代孙潘正炜的财产总额超过一亿法郎。当年,英军勒索广州当局缴纳赎城费,潘正炜捐白银64 万两。鸦片战争期间,在英军即将进入广州,面临城毁国亡的紧急关头,潘正炜带头捐资26 万两白银,并联合十三行富商,购买战舰一艘,作海上防御之用。

在十三行经营怡和行的伍秉鉴,32岁时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并使其快速崛起。伍家发迹虽稍迟于潘家,但后来居上,并取代同文行成为十三行的领袖。伍秉鉴不仅是广州首屈一指的富商,而且还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富翁之一,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更令人吃惊,据1834 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就已有2600万银元(约相当于今天的50 亿元人民币)。其建在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

在西方人眼里,伍秉鉴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首富,他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而且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美国《华尔街时报》就称他有“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是“天下第一大富翁”。而且伍秉鉴在西方商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非常高。有这么个故事:有个美国商人欠了伍秉鉴7.2 万元银票,因而滞留广州,无法回国。伍秉鉴当面把他的欠条撕碎,说账已结清,你高兴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结果,超级富豪伍秉鉴之名在美洲脍炙人口长达半个世纪,但凡是装箱后盖有怡和行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就能卖得出高价。

十三行发展与没落的反思

在后世看来,这些行商无疑是当时大清国乃至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然而广州十三行仍是不可避免地没落了。如今,人们仍然可以从广州西关的同文路、怡和大街、宝顺大街、普源街、仁安街这些由洋行名改成的街名中,寻觅到当年十三行一度辉煌的历史痕迹。

一部170 余年的十三行的历史,演绎了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大部分情景,也有着诸多商人们说不完、道不尽的酸甜苦辣,总的来说由以下原因所致。

1、闭关锁国政策

十三行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虽然这造就了十三行的绝代繁华,但整个的大清国却完全封闭了自己。其实,构筑闭关锁国的宗法专制大国是明清两代的根本国策,自明代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清两朝就基本关闭了国门。据有关资料统计,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时,中国GDP 占世界GDP 总量的32%,几乎是1/3,而包括英国、法国、普鲁士、意大利和庞大的俄国在内,其GDP 总量才占世界的17% 左右。然而到了清末,英国GDP 已占全球的18.5%,而大清国仅占6% 左右。

封闭自我,可以说正是中国在近代

走向没落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经济和商业走向没落的主要原因。

2、富民兴商需要法治与自由

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广州历来是重要的对外口岸,曾经有过众多外商聚居该地的辉煌历史。在世界迅速联成一体的17-19 世纪,十三行成为依赖官府的垄断商行后,虽然积聚了大量财富,却并没有在历史大潮中发挥出在文化上沟通中外的作用。

这也不能归罪于个人。他们中有些人为了挽救危亡的祖国,亦可谓呕心沥血。鸦片战争刚结束,他们就曾“顾觅夷匠”,仿造西式的轮船和机器,却受限于清朝不具备的人才、工业和技术基础,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能造出西式的轮船,但却因技术故障无人可修,没有人才能驾驭,只好将其放弃,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爱国情怀。

一个国家的商业能否兴旺发达,制度是决定性的。在同一时期,西方的商人成为了封建社会转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中坚力量,而为什么中国的商人不能呢?十三行的商人不能呢?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大清国的商人没有法治保障下的商业自由,也没有财产、经营的自由,而在当时的西方国家,商人们不但有这些自由,连人身的安全、行业和地方自治乃至选派国会议员的权利都能得到充分保障。

3、垄断是商业发展的绊脚石

大清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根本的指导思想是天朝无所不有,必须切断国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除藩属国对大清国的朝贡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仅有的一点对外经济交流也是在垄断的口岸进行的,十三行就是如此。它建立之初,就得到官方的授权:一切买卖必须通过行商进行,外商的行动亦受行商约束和管理,外商乃至外国官方代表也不准同官府直接打交道,有所要求必须通过行商。这样的垄断制度确实是给了十三行极大的商业贸易权力,但却也带来了三个恶果:

一是官商勾结。这是这个制度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因各种超额利润向十三行滚滚而来,而受制于地方督抚的海关看得眼红,就纵容所属官吏乱收税费,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少收税呢?十三行唯有拿钱打通官府。

二是非法经营。因为政府的垄断政策只赋予了少数人,从而就堵塞了其他人通过自由贸易改善经济状况的机遇,因此就有很多沿海一带的居民铤而走险,开展了非法经商和贩运。

再有就是缺乏竞争。在政府赋予的垄断特权之下,享有特权的行商是不可能有较好的竞争力的。因此,在五口通商之后,中国其他口岸开放,十三行的垄断地位丧失,他们就逐渐边缘化了。

4、没有打破本身的局限性

十三行的衰落和终结,固然有国家政策、政府干预、外国势力欺压等方面的原因,然而十三行本身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它依仗封建特权排斥中小商人的对外贸易,还有一些行商为了捞钱,迎合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的肮脏险恶的图谋,参与鸦片贸易等。

5、政策失误和政府无力

政策失误和政府无力也是十三行衰落的一个原因。反观清朝的对外政策,可以说其严重违背了世界潮流。庞大的大清帝国只有一个小小的理藩院,在和不是大清藩属国的国家打交道的时候,他们就交给地方官员去处理,而地方官员则往往会推卸责任。

官员不负责任,商人则承担了他们不应承担的责任:很长时间内,十三行既是外商的管理者,又是清政府和外国政府的沟通桥梁。他们的身份定位也很暧昧,不但被与外商绑在一起,也被与官府绑在一起。因此在清政府对外战争失败后,就强迫他们交出几百万巨款作为战争赔偿费。在夹缝中生存的十三行商人,他们既没有自由,其身家性命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向现代企业家转型也就无从谈起。

6、官府敲诈和强行索款

另一方面,十三行商人自身也受封建官僚的压迫,经常被敲诈勒索。由于海关直接统治十三行,海关官吏的勒索也是名目繁多,例如商人要加入十三行,甚至想退出十三行,都必须用巨款贿赂海关官吏,才能获准。另外,清政府要求行商每年进贡几十万以至上百万两银子,至于连年加派的助军钱、救灾钱更是不计其数,并迫使他们不断捐款。道光六年(1826年)时,清政府一次就向十三行抽取了60万两银子的“助军费”。

1842年,清政府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两白银的债务,让伍秉鉴一个人就拿出了110万银两。可见在那个时候,商人的地位不高,伍秉鉴虽已经是世界级富豪,却还得经常夹在官府和洋行中受气。

由此来看,在大清国实行自我封闭,商行没有国家支持,没有法制保障,再加上商行自身条件的限制,一些商业集团要想真正发展起来是非常艰难的,随着历史的演变,十三行的衰落也在情理之中。由十三行反思整个大清国商业状况,在不对外互通有无,官府不支持,不讲经济自由,并支持垄断,没有建立竞争环境的情况下,国家的经济腾飞也是不可能达到的。

猜你喜欢

商人广州
An Illustrated Timeline of Inventions and Inventors in the 1880s
言而无信的商人
2020达亿瓦秋冬时尚秀在广州举行
威尼斯商人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商人买马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
广州车展展位图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
商人求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