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机会打败
2007-05-14王志仁
王志仁
附近有一家维也纳咖啡馆。店面不大,约70平方米,但很有欧洲小咖啡馆的感觉,特别是吧台上方的一小排吊灯。以及后院用透明玻璃取代雨棚,采光顿时明亮,小地方很见用心。老板是个地道的维也纳人,中年男性,豪爽健谈。来中国已11年。先前他在外企工作,被派到北京,几年后公司要再把他调到俄罗斯,这位老兄拒绝了,便辞职留在北京,并在3年前搬到上海。
他还在北京时,就有创业开店的想法,最初是想开一家有维也纳风格的餐厅,专卖家乡菜,旋即他打消这个念头。老外到北京,大抵想尝各种川、湘、鲁和京菜,西餐通常不是首选,尤其是西餐中的欧餐,对中国人而言,吃西餐更多是猎奇尝鲜,很难替代米饭。其次,北京的高档餐厅多讲求气派,与这位维也纳老兄心中的家庭气氛餐馆相去甚远。
他并没有冲动,与许多那种莫名一辈子非得要开家花店或咖啡店,最终把积蓄都赔尽才罢手的浪漫主义者不同,这位老兄虽然来自浪漫的音乐之都,做生意却很冷静,把这个念头一直保留到去上海之后。在这里,他看到万国口味的餐厅,有大有小,才放下心,但问题又来了,这里的西餐厅太多,不乏同属德语系的德国和瑞士餐厅,甚至来自奥地利同乡的也有,这位老兄再度迟疑。
最终他决定开一家咖啡馆,装潢完全克隆维也纳风格,他自己设计监工。店里最经典的巧克力口味维也纳咖啡和手工自制起司蛋糕,材料直接从维也纳进口。这家店生意很好,早上九点开门,晚上七点打烊,老板坚持要提供有品位的服务,首先自己得过有品位的生活。他不做晚上生意,也不开连锁店,在上海想喝地道的维也纳咖啡。只能到他店里。即便如此,这位老兄已在上海赚到两套房子,而且预计两年后退休,要回真的维也纳养老去。
这是一位非常不典型的创业家,用减法而非加法来思考,一项一项扣除。而不是一项一项加起来,没有被外在充斥的机会诱惑,而是静下心来专心做自己想做而能做好的事。创业家大多都聪明自信,能比别人早看到机会:问题是,他们往往看到太多机会,都想抓住,不懂取舍,加法一项一项做上去,超出负荷能力,最终被机会打败。
我刚开始当记者时,台湾有一项“盘石奖”,专门颁给表现杰出的中小企业,奖励新创公司。拿到盘石奖是很大的荣誉,有机会被媒体大幅报道,知名度瞬间打开,对做生意很有帮助。
但是,得到盘石奖的企业,在两三年后倒闭的比例很高,荣誉一夕之间成了诅咒。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花了几个月时间去了解,才找到答案。那些得奖的企业,都经过许多指标筛选,体制不错,但规模不大。正因如此,他们在经营上都小心,对应收账款管理和现金流的控制严格把关,这是小公司的生存之道。
得奖之后。由于媒体报道,许多潜在客户知道有这家公司,就来找他们做生意,订单一下暴增,老板笑得合不拢嘴。接下来,便是赶紧采购备料,扩大生产,以如期交货,但问题也接踵而至。首先,他们的安全库存得增加,以备客户紧急下单;其次,货出之后,转为应收账款,货出越多,应收账款越多,应收账款天数也拉长。其中收不回款的金额也跟着增加。新创公司不怕赚钱,就怕赔钱,一赔把本都赔掉。
原本,他们手上有一套资金在运作,当出货量增为三倍,照理说运作资金也该增为三倍,但实际上还是用原来一套资金在运作,风险骤然升高。堆放在仓库里增加的库存。要转成现金需要一段时间,已交到客户手上的货,要收回现金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是为了增加出货所增定的原料,却增加了应付账款,而且时间一到供货商会上门催讨。
这些订单暴增的企业,从账面上看都是业绩又创新高,营收和获利都很好,但实际只换来一堆库存和应收账款,银行户头里的现金全付给供货商还不够,月底该发的工资也不知到哪里筹。最终落得“黑字倒闭”(相对于赤字倒闭)。与其说他们输在财务和现金流控管不佳,不如说是被机会打败。
用减法思考,而非加法,如同英文谚语“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是创业家该时刻提醒力行的道理。
(瞿兆恒摘自《新周刊》
2006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