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山》:看客冷漠依然
2007-05-14张江南
张江南
《盲山》显然不是一部展示被拐妇女悲惨命运、批判人贩子罪恶或买妻者法律意识淡薄的电影。导演批判矛头掉转,鲜明地直指那些所谓“看客”。
4年前,已过不惑之年的“海龟”导演李杨凭借处女作《盲井》夺得柏林影展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成绩盖过张艺谋那部与之同台竞技、制作成本却超其百倍的《英雄》。《盲井》的剧情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谋财害命的事件”,之后,聪明的冯小刚将该片故事架构连同主演王宝强一起“挖”到了《天下无贼》,只谋财不害命,结果也卖出了高票房。说这些,无非是证明李杨的电影不仅具有艺术震撼力,还有雅俗共赏的观赏性,这让他于国内影圈独树一帜,备受期待。
李杨的新作《盲山》从各方面看,都是《盲井》的有力延续。
影片开篇很简洁:年轻的女大学毕业生白雪梅跟着“药材商人”去深山“收购草药”,却被人花7000块买了做儿媳。拐卖妇女的故事乍一听难免让人感觉过时,但导演却给出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影片讲述的并非大家熟知的解救过程,正相反,大半篇幅展示的是白雪梅一次次设法逃出封闭山村却又一次次挫败的经历。类似当下流行的美剧《越狱》,在封闭的叙事结构下逐步展示人性种种以及深层社会问题,人物任务明确,叙事效率很高,不断有出逃、被抓、强奸以及频繁升级的暴力作猛料,自然不会闷。
片中,几乎所有的旁观者都和白雪梅截然对立,对她的命运漠然无视。村里干部来收税费,铁面无私,公事公办,看见一旁窗里呼救的“儿媳妇”,却只当是人家家里的私事,充耳不闻;逃到公路上的白雪梅拦了辆车,司机却要她3块钱,见她身无分文就一踩油门扬长而去;她再次逃跑时,居然要通过出卖肉体向杂货店的老板讨得四十块钱的路费……更令人意外的是:片尾,曾为打拐模范的警察前往解救时,迫于现实困境犹豫再三后仍决定收取几千块的解救费,逼得白雪梅的父亲不得不变卖家产……传统道德和价值体系在物质至上的社会里俨然已土崩瓦解。这些看似偶然的细节其实都属必然。试问,你在路上遇到女人以被拐卖为由求你施舍,你会做何反应?
为追求影片的真实感,李杨做了大量采访,对象包括公安部门、“打拐办”官员、曾被拐卖的妇女,甚至是已经洗手的人贩子,掌握到很第一手资料。他还延续了《盲井》里实景拍摄、真人现身的大胆手法:到拐卖现象严重的村子里去取景,片中除黄潞扮演的主人公外,其余被拐卖妇女的角色都由那些已经认命了的被拐卖妇女扮演。这正是李杨作为一名久居海外的海龟派导演,拍现实题材电影却能比如今国内多数导演的更贴近现实,更生活化的关键所在。当然,导演控制非职业演员的能力以及摄影师林良忠的智慧,也是不可忽略的。
《盲山》显然不是一部展示被拐卖妇女悲惨命运,并批判人贩子罪恶或买妻者法律意识淡薄的电影。盲即“亡目”,导演批判矛头掉转,鲜明地直指那些所谓“看客”。有关看客的麻木,鲁迅先生早就痛心疾首地呐喊过,但几十年后一切依然如旧。伍士贤导演的获奖短篇《车44》就展示了这种麻木:一车旅客坐看女司机被轮奸而无动于衷。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电影的戏剧性,现实不至于这么夸张。但事实上,故事原型来自1999年广东省高院刑事庭的一场审判,这还只是数以万计类似案例中的一例。
不可否认,影片有揭伤疤之嫌,但讳疾忌医无异于慢性自杀。《盲山》记录的是不和谐音,是即使被解救了也不好意思归家的尴尬,更是电影面对冷漠世态而无能为力的明证。李杨对拍摄地那些被拐卖妇女同样是无能为力的——参与拍摄的人一天管3顿饭,外带一份微薄的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