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不要抵制圣诞节?
2007-05-14
一个文明的成长就如同一个人一样,一旦拒绝从别人那里学东西,就会没落。看看世界文明史就知道,如果当时欧洲人拒斥阿拉伯文化的“入侵”,还谈什么文艺复兴?
2006年年关,又添了些新热闹。北大清华等校有10个博士出来呼吁抵制圣诞节,并发表《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文末结尾的日期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丙戌年己亥月辛巳日”。
在10博士看来,只要中国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就不纯净了,就受到生死存亡的威胁了。洋节不能过,洋历当然更不能用。圣诞节毕竟只是一天的事情,但是,洋历可是记录我们每天活动的时间表。这个洋历,就是以基督诞生为准的。大概,这也是10博士用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意义。
如果他们是有道理的话,我们就必须把他们的道理推演到底。首先,要用“丙戌年己亥月辛巳日”代替2006年12月18日,这不仅是中国的历法代替了洋历,而且是汉字代替阿拉伯数字。这不仅是中国文化抵抗西方文化的入侵,而且是中国文化抵抗阿拉伯文化的入侵。再进一步,我们的科学、经济学公式中用的各种字母,都应该取消了。大家可以想一想,真是如此,中国文化是否就复兴了呢?
如果中国文化离开了西方文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必须删除科学教科书中99%的内容,大部分大学的科系要关闭,我们要放弃电视,汽车,互联网,乃至整个工业体系。10博士中,也没有一个人能离开西方文化而在现代社会生存。
一个文明的成长就如同一个人一样,一旦拒绝从别人那里学东西,就会没落。看看世界文明史就知道,如果当时欧洲人拒斥阿拉伯文化的“入侵”,还谈什么文艺复兴?所谓西方文化的“强势”,一个核心因素就是兼容并包。他们接受了阿拉伯数字,接受了四大发明,你只要有好的东西,人家马上就拿走。再看看我们自己的历史:从明代后期开始,中国就通过传教士和西方文化有了接触。虽然当时对这种异文化有种种抵触,但是明清两代,大致对人家在天文历法上的优势还是承认并且接受的。难道中国文化今日的肚量,还不如明清?
圣诞节在中国的流行,对中国和中国文化都有诸多好处。第一,圣诞节的精神,是一种天下一家的普世之爱。美国一到圣诞节,全社会就忙着救助穷人。你并不需要当基督徒就能接受并且拥抱这种精神。我在中国社会生活了将近33年,很少能感受到中国现实的传统节日中具有这种精神。在我们这里,过节更多意味着吃喝玩乐。学学他人怎么过圣诞节,不仅有利于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反省如何在传统节日中注入新的价值,新的生命。
第二,从最实际的物质层面考虑,中国经济要保持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的优势,就需要对圣诞节等等西方文化的“实体”有真实的体会。我在《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一书中曾经指出,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是中国制造业的庞大市场。我们如果理解支撑这个市场的生活方式,就知道怎么设计新的产品,通过创意获得高附加值的利润。相反,如果不理解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就不知道怎么给这样的生活方式供货,只能依赖西方企业的设计和订单进行简单劳动。而这种简单劳动,利润率只会越来越低,且人家一旦找到更便宜的劳工,就会把你抛弃。
举个圣诞节的例子。如今在美国市场上,圣诞树的真树假树之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华尔街日报》上有特别报道。其中用人工材料制造的假树,因为价格低,花样和材料翻新快,正在急剧扩大市场。其实这些假树,多是中国制造,但根据的是美国公司的订单和设计。如果中国人对圣诞节体会深一点,知道人家想要什么,就可以自己设计,把这个日益膨胀的市场的创意权夺过来。
许多中国人到了美国后,在子女教育上是非常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具有谦虚的传统美德,家长时时提醒孩子,天外有天,多看别人好的地方,学习人家的长处。但是,10博士的表现,却失却了中国人身上传统的谦虚美德,拒绝向别人学习。喊了半天抵制圣诞节,但对圣诞节所体现的西方价值究竟有什么不好,居然一句也说不出来。
新年伊始,所有中国人不妨都问一下自己,我们应该把这新的一年叫2007呢,还是拿一个换算表把它算成天干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