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龙是一种莫须有的形象工程
2007-05-14长平
长 平
龙是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能不能作为中国的形象标志?如果有人要做一个学术考证,当然没有问题,是他的选择自由和研究权利;如果只是一般性的争论,那是无聊的口舌之争,争不出什么结论来;如果政府花钱来组织专家论证,准备换一个新的标志,那就不只是无聊了,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财,搞一种莫须有的形象工程,类似童话中的裁缝做一套皇帝的新装,比搞一个实体的形象工程还要糟糕:
大家看一下这个新闻属于哪一种情况: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吴教授说,龙这个形象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些西方人看来充满霸气,让他们产生不好的联想,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歪曲,所以要重新构建一利,新的形象,来作为国家的形象品牌。报道最后说,这个课题完成后,新的形象标志,很可能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
对于华夏民族来说,龙的形象源远流长,生动而独特,而且被赋予了威严、蓄势、振奋、吉祥等寓意。历史上曾经也有过別的标志,比如仰韶文化的标志就是一枝玫瑰花,但是龙被广泛地接受并传承下来,这是一利,文化选择,值得尊重和敬畏。但是,我并不因此认为,这个标志就是神圣不可冒犯的,正如仰韶的玫瑰花也会凋谢一样,龙也有可能被别的东西取代。问题的关键是,假如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它应该怎样发生,又将会怎样发生?
有传说认为,龙作为部落标志是黄帝的选择。其实这是很可疑的,很可能是后来帝王思想深入人心之后人们的附会,我宁愿相信它是原始的部落图腾,是人们源自大自然的想像,所以它以马的鬃毛、躐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非常符合民间创造的规律,而且有一个不断修正和补充的过程——考古发现早期的龙形象是无角无须的,后来才逐渐变化成现在的样子。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要取代龙的话,那么它也只能遵循这样的路径,由民间自然创造,由时间逐渐接受,而不是组织一群专家、申请一笔经费、搞几回调查、作一番论证,就能塑造出一个更加完美的形象来取而代之的。
龙当然有它的局限性,其寓意也被古代专制的帝王过多地诠释为霸气,被现代势利的人们暧昧地用来比喻崛起,但是一个本来就是凭空想像的东西,它能有什么错呢?那不都是人们的解释吗?再说,世界仁有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十全十美,不会让人产生一点误解甚至无法让别有用心的人歪曲呢?
总是有一些人,心里时刻都想着所谓国家形象,却不明白真正的国家形象是什么,也不明白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怎么得来的。至少有一点,他们应该明白:真正的国家形象,肯定不是靠搞形象工程树立的,那样只能毁了国家的形象。一个国家的形象,首先是国民的形象,是人的解放,是普通民众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提升,那样的话,真有可能出现一个比龙更好的形象来。
我看到一个政协委员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就像可口可乐一样,它是美国文化的一个清晰的符号。中国文化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准确定位,先把产品弄出来,然后定品牌。这是个大一工程,只能以政府为主导,组织专家学者班子来参与。”这位先生竟然不知道他的说法多么自相矛盾:可口可乐这个清晰的文化符号,到底是怎样来的?真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组织专家学者班子来参与”的课题研究小组搞出来的吗?他居然还说“只能”!那明明是民间智慧的创造,并经由市场选择的结果。
我们现在都说可口可乐和奥斯卡是美国的标志,却忘了美国政府也曾经规定过国家的标志,那就是国徽上画的那个白头秃鹰。据说,1776年,当时的美国最高权力机关任命了一个委员会去设计这个标志,先后经过六年三个委员会,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最后的定夺者综合了各方意见,让秃鹰一手拿利箭,一手拿橄榄枝,加上其他复杂的符号,堪称完美(当然也很容易被人误解和歪曲了),结果怎么样呢?在我们眼里还是让位给可口可乐和奥斯卡了。
【原载2006年12月5日《南方都市报·时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