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接力
2007-05-14杨传珍
杨传珍
若从人性的维度考虑,父子关系应该是人伦中最亲密的关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子关系却是貌合神离的,所谓“多年父子成兄弟”,不过是凤毛麟角的美谈。而越是有成就的父亲,与儿子的真正沟通越少,以至成功的父亲只能为儿子遮风挡雨,很少成为儿子的人师和人梯。尽管历史上有“二王”、“三苏”的佳例,但多数学者和艺术家,都没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悟性传给儿孙。这不仅是亲情关系中的缺陷,而且成为文明接力中的断层。
如果解决了这个难题,我想不仅在家庭生活中增加了温馨,而且将使非凡人物的智慧经由家族链实现接力,使人类文明的进程得以加快。
读了李瑞腾、李时雍父子的两地书《你逐渐向我靠近》,我似乎看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策略:用简单的态度处理棘手的问题。
这个简单的态度就是真诚。
难道,父子相处,还有虚假成分吗?如果我们先对一些重量级人物的成功历程进行综合考察,再留意其子对父亲的回忆,就会发现许多父亲向儿子呈现的是戴着面具的形象。这不是虚伪,而是普遍的心理状态。一个成功者,常常要把自己包装成完美的化身。如果习惯成自然,在儿子面前也这样做,就对儿子构成了误导。因为,别人对他这个成功者,羡慕、仰望之余,对他的成功原因会做综合考虑。作为儿子,因为敬畏,也就不会怀疑他的包装。如果成功的父亲为了激励儿子,在对儿子施行言教时夸大成功的难度,隐藏失误的事实,他给儿子提供的人生经验,就是虚假的,不可模仿的。生存在父亲庇荫下的儿子不知道内情,试图以父亲为榜样求得成功时,收获的只能是挫败。于是,他越来越不自信,最后可能落个精神萎缩的结局。
而一个有智慧的父亲,在儿子面临学业及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放低姿态,摘掉面具,与儿子坦诚相对,使自己的智慧成为儿子的滋养,同时,儿子的探索也激发了父亲的思考,在互动中实现了不同的提升。
现代教育在走向规范化的同时,格式化的教育理念,看似一视同仁,实际上却在无情地扼杀天才的成长。我想,教授也很难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分别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在父子互动中,作为父亲,他必须跳出平均值考量,面对个性,设身处地为“这一个”思考,从高处对他观察,平等地加以启发与引导。这样,父亲使儿子走向成熟,儿子也激发和提升了父亲的境界,让他多了一个思考学习的角度。这样,教授在获得了“幼吾幼”的体验之后,再“及人之幼”,必然表现出新的风貌,把文明的接力扩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
【原载2006年12月9日《解放日报·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