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生存能力差
2007-05-14吴非
吴 非
在菜场,看到“管委会”通知豆腐店老板去开会,老板正忙着,问:“能不能过刻工夫?这刻最忙。”管委会说,叫你去你就去,啰嗦什么?一边卖水果的小贩说,不就是要钱吗?要几元钱就在这里说,开什么会?豆腐店老板知趣,说,不要作声,在这里讲,他们怕给顾客听到。小贩说,怕听到就不要做呀,年纪轻轻的,什么也不会干,就靠这种事来讹钱。再看看那“管委会”的,脸色很是难看,也确是“年纪轻轻的”。
有一回电视新闻中说到一个乡的几十名干部,人人挪用公款,个个爱赌博。洪水期间,军民严防死守,少数干部赌瘾发作,竟然通宵打牌。我听了这些事,竟然一点也不愤怒。这点问题算什么?比起摊派勒索,殴打百姓,吃拿卡要,在抗洪现场赌博算不上什么事。你以为他们不在抗洪现场打牌,百姓就会放心?堵漏的、扛麻袋的、打桩的、那些要出死力气的活,岂是端惯了酒杯,拿惯了麻将牌的手能做的?那些懒惰的手只会享受或是敲竹杠。
他们是已经丧失劳动观念的、没有劳动能力的社会集群。这些年出现了一个词,很不好,叫“包养”,经常用在“包二奶”、“包养情妇”;可是,人们也许忘了,那些没有工作能力,只会吃喝玩乐的干部群体正是被不合理的体制“包养”的。
最近有资料称,中国农民平均二十五人到二十六人养一个管他们的人,虽然是抽样调查,我看数字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前些年到某县级市,在一处机关大院,看到五六个牌子,几个局在一起办公;今年路过,看到一个小局一幢大楼。有多少编制?回答说有的局多则七八十号人,少则一二十个人。一人一间办公室实在闷得慌,上班只得串门子。这么好的办公室。里面应该坐个聪明人或是勤快人,可是往往不是这么回事。
主要问题在于他们没有劳动能力,生存能力差。如果养了他十年,忽然有一天给他一个碗,要他自己去找饭,那的确很让他犯难。农民多年亲手从黄土地刨食,自不待言,人们习以为常,好像农民天生就得这样(其实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前些年看到官员说服下岗工人自谋生路,仿佛他自己是个很能谋生路的人;可是一到精简机构,虽然待遇不变,闹得最凶的还是他们,没别的,还是因为生存能力差。他恨这个单位没给他更多的收入,可是只要一离开这个笼子,他便只有死路一条。旧体制最大的弊端,就是让人丧失了思维的同时,也失去了生存能力。
即使敢于弃官下海,此辈也很少敢和小老板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真要让他像白手起家,像靠出卖苦力挣第一桶金的小老板们那样,这些人怕是早就累死了。
[原载2007年6月21日《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