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忽然想到

2007-05-14陈四益

杂文选刊 2007年23期
关键词:廉租房廉价买房

陈四益

经济学家几年前讲的话,记得的人似乎不多,偏巧我还记得一点儿,但也不真切了。那大意是说,什么是小康?就是一个人有两套住房。这标准从何而来?两套房子派什么用场?我没弄清。模模糊糊觉得大概一套自己住,一套可以出租吧。但如果人人都有了两套,又租给谁呢?

老百姓的购房欲虽不能说是经济学家忽悠起来的,但也不无干系。可是,两套住房的梦还没圆,经济学家又改口了,说中国私人住房拥有率已经超过了哪些发达国家。不但两套住房不行,连一套好像也是不现实的。你看,许多人成了“房奴”,怪谁?不自量力嘛。

没有人再出来对先前的两套住房小康论表示坚持或是放弃。在中国,当某种经济学家同当某种政治家一样容易,因为说什么都无需负责,也无人问责。而且中国人也健忘,谁允诺过什么,谁鼓吹过什么,不大会去记它。这可能同过去一百年间各种思潮、各种政党、各种口号都是来得快、去得快,潮起潮落,没有一样认真实行过有关系。若问我们到底始终坚持过什么?谁能说得清楚?

中国私人住房拥有率,不知怎么计算。在城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私有住房拥有率几乎是零,因为差不多所有私房都以种种方式“改造”成了公房。但是,上个世纪末的一次房改,又把几乎所有公有住房都变成了私房。这样“提高”的私有住房拥有率,不知在经济学上的价值怎样?

因为房价高得吓人,所以经济学家改口说,不一定要买房,租房可能更合算。但是,中国住房的租金也同房价一样在飙升。买不起,就租得起?如果租金和房贷的利息所差无几,干吗要租呢?买房好歹最后还落下一套房呢——老百姓的经济学,不知专家以为如何?

中央政府要控制房价,这当然是替老百姓着想,也是为社会的安定着想。但是不是上下左右都这么想呢?

开发商赚钱不会嫌多;炒房的人自然也恨不得房价直线飙升;地方政府当然要听中央政府的,所以控制房价的姿态不会不做;楼市兴旺,银行大赚;楼市出问题,最倒霉的恐怕也是银行。从银行的利益出发,它真希望楼市走低吗?

最希望房价降下来的是想买房住的老百姓。但老百姓是最没有手段控制房价的,除非实在受不了,大家罢手不买,但真要到那一步,娄子可就捅大了,恐怕是几败俱伤。这个话利益诸方现在都是听不进的。

现在都在观望。因为去年的调控在涨幅短期略降后无疾而终。今年怎样?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喊的人多,看的人多,顶的人多(当然是软顶居多),讨价还价的人也多。到底能执行到什么程度,收到多少效果,多数人还是在看。

建廉租房或廉价房,得要政府动手,开发商靠不住。廉租房或廉价房必得达到一个相当的量才能影响整个房市。少量“样板工程”,供宣传可以,要解决实际问题,怕是无效,更何况,谁有手段不让廉租房或廉价房落到有“本事”的炒房者手中,成为他们廉价的炒资?“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的愿望至今好像仍然是个问题。

各种限制措施有效,但也有限。开发商、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利益冲动,会寻找机会冲决束缚自己的条条,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已是多年的积习。调控部门真要调控,就要准备长期奋斗,要防患在前,不要灭火在后。

房地产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同房地产相关的产业甚多。调控力度甚难掌握。力度不够,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力度过头,殃及池鱼,授人以柄。这样,今年的调控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政府执政能力的象征了。

【原载2007年9月30日《中国社会报》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廉租房廉价买房
买房,要的就是性价比
机会和成长
廉租房出现漏水,如果维修谁出钱?答案在这里!
廉价药岂能靠“换马甲”来翻身
廉价月饼
买房前后
买房买车记(外三则)
为什么廉租房应该低标准
以惩罚穷人的方式防止富人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