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信平台(八则)

2007-05-14

杂文选刊 2007年16期
关键词:伤者塑料博物馆

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着长寿的话题,德国的短寿博物馆用短寿来唤醒挥霍生命者,这是个好主意。那些醉生梦死的人、游戏人间的人、透支健康的人、糟踏青春的人,会不会有心灵的触动?

这样的博物馆,在中国,也应该存在。

(读2007年7月(下)《走进德国短寿博物馆》)

——李树青(广东)

再大型号的x光机、再先进的数码B超、再昂贵的进口CT、功能再齐备的核磁共振,也只能测看到人体的骨骼、血管、神经纤维和出现在它们中间的小小异变,却无法看清人的品质、素养和善恶,要看清这些东西,只有听其言观其行了。

(读2007年7月[下]《我的眼睛有了特异功能》)

——瀚瀛(河南)

我们长大了,我们成熟了,我们做事知道瞻前顾后生怕留下把柄,说话知道左思右想惟恐闹出笑话。我们学来的知识越多,创新的勇气越小;我们走过的路越长,越是不敢过独木桥。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长成了大牛,为什么反而怕猫了呢?

(读2007年7月[下]《我们吓坏了自己》)

——郑俊甫(河南)

害怕死亡的人没有真正懂得生活,对生活有过真实体味的人却渴望死亡。这是永远的逻辑谬误但是一个沧桑的真理。

马克·吐温在文章中先后让一个人选择了欢乐、爱情、名望、财富。其实,这不就是现实中人们梦里追求的东西吗?但是当以失去自我为代价而真正得到以后,却想以一个渴望死亡的方式来解脱。谁之过?

(读2007年7月[下]《生命的五种恩赐》)

——楚九(湖北)

对于公交车上的语音提示,我已经习以为常了,似乎应该理解为这是人家善意的提醒,却从未想过不经意间所流露出的隐性的、潜在的贬低。“女”字当头,初衷是彰显女人的地位提升,“农民”做缀,想表达的是赞扬他们奋发图强的精神,但是这样的“好心”,反映的却是“歧视”。

(读2007年7月[下]《潜歧视》)

——刘昱非(辽宁)

儿童乐园有一种游戏:小朋友们拿着鱼竿,坐在船上“太公钓鱼”。只不过那些鱼,不是长鳔的鱼、有肉的鱼,而是塑料鱼、仿真鱼。当然,这并非我们的“专利”,国外也有类似的“发明”,让孩子们玩塑料蜻蜓、塑料蚱蜢……记得我们这代人,从小在河里摸鱼虾,在田间捉虫子。而今,不过几十年光景,童年记忆就开始裂变——人们无法亲近那些活生生的花鸟虫鱼,只好亲近花鸟虫鱼的“替身”。但愿那只是临时的“替身”,不是永久的“标本”。

(读2007年7月[下]《仲夏之夜。我们的星空哪儿去了》)

——潘德东(重庆)

老人以为敲门的警察是劫匪,警察以为老人遗落的闹钟是炸弹。生活中,你救了一个素昧平生的伤者,伤者的家人却怀疑你是肇事者;你电话问候一下久未谋面的朋友,朋友会以为你心有所图。“你是谁?你想干什么?”这个问题每天都要在我们脑子里回响,答案是:“我不是谁,我是社会公信力下降后诞生的一对双胞胎,名字叫猜忌和冷漠。”

(读2007年7月[下]《你是谁》)

——美丽羔羊(河南)

朱先生对死的达观态度,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生死哲学”。在我们的现实中,往往是重死不重生,一个人可以浑浑噩噩地活,而一旦死了,就特别“认真”,特别“在意”,特别地要把活人“折腾一番”,活没活出个样子,死了却要死得很“隆重”。这是一种可悲的生死哲学。我所希望的生死应该是:活应该好好活,认真地活,努力地活,活得精彩,活得无愧;死呢,不劳烦“母体”,还可以“化做春泥更护花”。

(读2007年6月[下]《如果我死……》)

——刘诚龙(湖南)

猜你喜欢

伤者塑料博物馆
博物馆
腹部创伤并发症,腹部创伤会引发什么疾病
塑料也高级
露天博物馆
伤者的儿子
塑料的自白书
塑料
博物馆
车祸伤亡者35%可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