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命咋像草一样
2007-05-14杨静林
杨静林
我看到这对夫妇是在他们入院第三天上午。是时,他们正在号啕大哭,他们女儿的心脏已经跳成一条直线,尽管医生正在奋力起搏,试图拉住那丝越来越远的呼吸。令人揪心的抢救没有任何成效,博导医生面无表情地叫上伤心欲绝的父亲来到办公室。衣衫褴褛满脸泪水的父亲坐在博导面前,咕哝着医院让孩子做了那么多检查,没有查出病因,更没能医治好他的女儿。博导说:“你为什么不早点来我们医院?你的亲人去世,要埋怨,我们不怪你,但是是你们自己害死女儿的,你要清楚这个事实。”
妈妈接着也冲进办公室,哭喊着:“娃娃啊,你就这样走了,你连好衣服都没穿一件……老二啊,姐姐再也不能和我们一起回家了……我好命苦啊……”围观的病人无不唏嘘。博导开起了玩笑:“你还命苦?你有儿子还命苦?我比你还苦,我只有一个女儿,想要儿子都没要成。”博导用自以为幽默的方式来安慰失去女儿的夫妇,他不知道,这夫妇俩为给女儿治病已花了几万块,现在连回去的车费都成问题了。来医院,是托上全部身家和性命。
夫妇俩的哭泣还在继续,床上那小小的身体越来越凉,妈妈怀中小儿的哭声越来越惊恐。对于医生来说,一切已经尘埃落定。打扫的,消毒的,送太平间的……所有工作有条不紊在进行,至于安慰死者家属,那确实不是医院的事情。父母没钱火化女儿,没钱带女儿回家就更不是医院的事了。当然,也有那些好管闲事的人,比如萍水相逢的病人以及他们的家属。一百、二百、五百、一千……塞进夫妇手中的钱不一样多,但是心是一样的。一个四十来岁的男子给钱的时候说:“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你们,我只能以这种最没用的办法来帮帮你们。”一个婆婆买来奶粉递给那母亲:“你儿子都一岁多了,还那么瘦小,千万要带好啊。”还有陪父亲办理出院手续的,帮助妈妈收拾行李的。“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中国最通俗的语言正被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诉说着,死神也被人们最普通的关怀暂时屏蔽。夫妇俩最终一步一哭离开了病室,抱着儿子,拎着行李,和来时几乎没有区别。只是,少了女儿牵着爸爸妈妈的小手,多了爸爸妈妈撕心裂肺的哭声。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常态,谁都没有错。医院没有,医生也没有。我们不能要求医院因为病人的贫穷就办成慈善机构,也不能要求医生因为家属的悲痛就成为爱心大使。我也不敢揣测博导们是否因为病人身份卑微而不努力救治,因为该医院刚刚去世的一位老教授义诊数载的事迹还墨迹未于。我只是心痛,老百姓的性命咋就这么像草呢?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他们几乎还在靠天活着。天要折草易如反掌,而在这个熙熙攘攘的闹市,谁有耐心听野草呼救的声音?想起老家的那些农民,很多人最大的愿望不是儿女考上大学,而是不生病。大学考上了也读不起,不生病却是等于给自己买了一份人寿保险。又想起有一家金卡医院,办理金卡的最低费用是十万元。有幸曾经进去瞻仰过,豪华与体贴服务比肩五星酒店。同样是医院,里面难见愁容悲痛,更多的是温柔的絮语与惬意的微笑,人文关怀的光辉洒向每一个病人。但一墙之隔的这边,阳光却照不进来。
十一岁的山区女孩今年读四年级,她已经走了,我知道;我还知道,我的一个学生刚满九岁,下学期该读四年级,也要走了,去美国读书。
[原载2007年7月19日《都市文化报·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