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中天的另一面

2007-05-14

新民周刊 2007年17期
关键词:易中天盏灯中文系

柳 珊

无论是在大学课堂里讲课,还是在电视上开讲座,都是他在真心诚意做的一件事而已。我们社会当前缺少的正是这样的人。

十多年前,我在厦门大学读书,在我并不算短的求学生涯中,易中天老师是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老师之一。我所认识并打过交道的易老师,身上不带媒体打造出来的丝毫"星光",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学校园里的那种氛围和社会文化心理,今天将他还原出来,应该还是有点别样意味的。

易老师从武汉大学来厦大的时候,我是中文系文艺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可奇怪的是,他没到中文系做教授,而是进了艺术系。当时我们开设了一门名为"康德美学"的课程,好像易老师的硕士论文研究的就是康德美学,所以我的导师请他来给大家讲康德。康德那时在文艺学专业的学生眼里无异于天人,他的理论本来就不好理解,再加上大家(那时大学尚未扩招,一共5个研究生)都抱着读《圣经》的态度去读康德,因此几乎人人都被康师傅折磨得痛苦不堪,反而入不了门。应该说,所幸我们遇到了易中天老师,这扇门才被打开。

我们听课的地点在中文系资料室旁边的教室,是陈嘉庚时代的老式建筑,房子很高很深,楼上就是鲁迅先生在厦大时期的住所,窗外绿树成阴,不时有蝉声入耳,可是又给人非常宁静的感觉。易中天老师无疑是十分钦佩甚至崇拜康德的,正因为如此,他下的结论---康德是人而不是神,应该从人的角度去把握康德才为我们衷心接受。他说康德为人类提供了审美的救赎途径,正是通过审美,人类获得了从此岸到达彼岸的桥梁。所以他说康德是一盏充满了人性光辉的灯,人们看得见看不见这盏灯并不重要(即能否读懂康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朝着这盏灯指示的方向努力前行。有了这盏灯,人生不再是黑暗与寒冷,而是充满了温暖与希望。他说这番话的时候,脸上洋溢着一股传教士般的庄重神情,给我们以精神震撼力。

今天回味他的这番话,或许这也只是易老师心中的康德,与真实的康德存在距离。但是,我相信,心中曾经有过这样的康德的人无论如何是难以与"学术超男"或"麻辣教授"这样的称呼画等号的。现在看到易老师在媒体上多次强调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目的,也是学术研究的目的,讲得唇干舌燥,可惜听者藐藐。我想他所指的幸福,恐怕不仅与世俗相关,更与超越世俗相关。易老师在《百家讲坛》上的讲课,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幽默与生动。可实事求是地说,当年我们听过易老师的课后,最为感叹的却是他表述的逻辑性与高度概括性。他总是能用简单的言语将复杂深奥的知识系统化、清晰化,给人以拨云见雾的感觉。

除了超越性的一面,易中天老师当时给我们的世俗感也很强。可是他把这两方面结合得十分自然得体,不带任何虚伪做作之态,颇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遗风。譬如他喜欢给全校学生开讲座,但从来不以康德为主题,最多引用一两句康先生的名言,所讲内容实用性很强(好像是人际交往或面试秘籍之类),并且讲得底下的听众乐不可支,掌声不断。因此,每逢他的讲座,场面十分火爆,教室内外都挤满了人,可谓是当年的"易粉"。此外,易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也与众不同,那么深刻细腻,那么兴致盎然,于我的印象中,只有民国时期的张爱玲可比。才来厦门几天,他对厦门的理解体会就超过了在这里住了好几年的人。看得出,他是喜欢厦门的生活的,仅厦门街头的小吃,我就听他讲了两个多钟头,均是我以前不以为然但听他说过后又觉得妙不可言的。

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无论是谈学术还是聊生活,始终不变的是他那平易近人的真诚态度与慢条斯理的说话风格。今天的媒体,展现出来的只有后者,却没能显示前者。其中的原因有可能是易老师自身变化了,但也有可能是现代传媒不适合表现一个人的真诚。私以为,后一个原因的可能性更大。有一次,几个同学一起谈到易老师,大家都觉得他那么聪明睿智而又有仁者之风的人,怎么会年近五十尚未成名。只是,当时大家想的是学术圈里的名望地位,而不是今天大众媒体追捧的明星。当然,前者未必就伟大崇高,后者也未必渺小卑微,以我所认识的易中天老师而言尤其如此。因为无论是在大学课堂里讲课,还是在电视上开讲座,都是他在真心诚意做的一件事而已。我们社会当前缺少的正是这样的人。

猜你喜欢

易中天盏灯中文系
中文系何为?
娘的那盏灯
读中文系的人
长治学院中文系简介
易中天的“育女经” :无为而治
黄振东作品
朋友当如是
朋友当如是
选择一盏灯
选择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