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化”不得人心
2007-04-29黄若琴
海外星云 2007年15期
黄若琴
中国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全球掀起一股“中国热”,全球有3000万人在学中文及中国文化,而中文也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语,就连台湾当红偶像团体S.H.E.也高唱“中国话”,赞美“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但偏偏民进党政府就爱唱反调,大搞“去中国化”,近期“去中国化”举动不减反增,魔爪更延伸到台湾中小学的教科书上。
台湾“教育部”半年前委托“台湾历史学会”进行“教科书不当用词检核”计划,负责检核小学、初学及高中各版本教科书,检核结果出炉时,“不当用词”竟达5000个之多。
如果真要弃掉这5000个“不当用词”,那么以后“国父孙中山”就要改称“孙中山”、“国画”要改称“中国水墨画”、李白、杜甫等伟大的古代诗人,也要改称“中国古人”、历史上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则改称为“清日甲午战争”。
以此类推,以后连传统节日也可能要加上“中国”的字眼,如“中国中秋节”、“中国端午节”、就连有名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统统都可能要加上“中国”,以区别“中国”与“台湾”的不同之处。
如此做法确实太过头了,未必会得到众人的认同,在野国民党就已强烈谴责民进党政府此举,还表示可能会在泛蓝执政的18个县市自编教科书,全面杯葛“教育部”。
本来,教科书特别是攸关到重要的中华文化的教科书,若有不当用词而要修改,并无不妥之处,但若当中掺杂了政治因素,而在众人强烈反对之下,依然要强行修改,则值得商榷。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拥有几千年的历史,至今依然传承不断、生生不息,而这个堪称世界最古老文明之一的中华文化,早已是植入包括台湾人在内的全球华人心中的根。民进党政府媚日反华,确实让人百思不解。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责任编辑:覃福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