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的“肯尼迪家族”
2007-04-29勤之
勤 之
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杰马耶勒家族的老宅,外墙全部由黑色石块砌就,已经有400年历史。2006年11月22日星期二,穿着黑色丧服的人群,排成长队走进这里,吊唁一天前刚刚被暗杀的工业部长皮埃尔·杰马耶勒。
在灵堂外面的花园里,新矗立的皮埃尔雕像的周圍,贴满了照片,全是黎巴嫩动荡政局之下,死于暗杀的基督教政党的重量级人士。前来吊唁的人从出租车上走下,就连司机都感慨万分:“在我们黎巴嫩,杰马耶勒家族的命运,像美国的肯尼迪家族一样,就是一幕接一幕的悲剧。”
家族成员随时准备面对意外
皮埃尔的遗孀、33岁的帕特里夏,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杰马耶勒”。上大学的时候,她结识了比自己高一级的皮埃尔·杰马耶勒,和皮埃尔的相爱,让帕特里夏的人生轨迹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1999年9月25日,这对情侣步入婚姻殿堂的重要日子,是在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度过。不是因为那里风光秀丽,而是皮埃尔的父亲——阿明·杰马耶勒,黎巴嫩前总统、长枪党的领袖,因为政治斗争失利被迫流亡国外,后来辗转定居塞浦路斯的缘故。有人威胁说,假如阿明胆敢踏进黎巴嫩半步,他将面临被干掉的风险。直到2000年,对阿明的人身威胁才被解除,老总统得以重返故里。
奇异的结婚地点,似乎揭示了杰马耶勒家的特殊之处:凡是以此为姓的家族成员,随时都要准备面对意外;而当意外袭来之时,必须保持一颗坚强的心——因为这种意外,不是第一次降临,更不代表就是一种终结。
在吊唁仪式上,帕特里夏双颊苍白,眼窝深陷。暗杀事件之后,这个年轻的寡妇,两个孩子的妈妈,一直试图克制悲伤,让自己在外界面前保持一副坚定而平静的状态。她心里清楚,一个姓杰马耶勒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必须时刻听从上帝的召唤”。
为自由和独立父亲准备重返战场
2006年11月23日,皮埃尔遇刺第二天,下葬的日子。
皮埃尔的父亲,年迈的阿明·杰马耶勒独自坐在家族成员长眠的地下墓室,为儿子送行。他凝视着墓室光滑的大理石四壁,上面刻满了为政治理想献身的家族成员的名字。他单调而平缓地念出一个接一个名字:侄女马娅去世时只有4岁;两年以后,马娅的爸爸巴希尔刚刚以高票当选黎巴嫩总统,还没来得及宣誓就职,就死于刺客之手;阿明·阿苏阿德和曼纽尔,是阿明·杰马耶勒的两个外甥,他们死在长年累月的内战之中。
2006年11月21日,在政府担任工业部长的皮埃尔·杰马耶勒,乘坐汽车经过贝鲁特北郊的久达伊德地区,突然遭遇不明身份的枪手袭击。尽管没有组织宣布对暗杀事件负责,但是所有分析人士的矛头,全部指向黎巴嫩国内亲近叙利亚的政治势力,真主党首当其冲。
皮埃尔遇刺的时候,黎巴嫩正处在风暴前的平静。在黎巴嫩国内,政治势力明显分成两派:亲近叙利亚的,还有反对叙利亚的。前者以真主党为代表,主张黎巴嫩全面向叙利亚靠拢;后者的代表,就是创建于1936年的长枪党,这是一个基督教马龙派的政党,创始人就是皮埃尔的爷爷,(老)皮埃尔·杰马耶勒。老皮埃尔原是贝鲁特一名普通药剂师,怀着民族独立的政治理想,一手打造了长枪党,先是反对法国的委任统治争取独立,1958年又反对埃及总统纳赛尔的干预。
然而,复杂的政治局势让黎巴嫩面临分裂的危险。由于处在中东两大强国——以色列和叙利亚的夹缝中,其间又掺杂复杂的巴勒斯坦问题,黎巴嫩独立以后,和平差不多成了一种奢望。由于叙利亚长期干预黎巴嫩局势,上世纪80年代,叙利亚差不多已经成了“黎巴嫩最大的权力经纪人”,黎巴嫩历任总统、总理和议长上台后,首先要到大马士革(叙利亚首都)面见阿萨德(叙利亚已故总统),听他面授机宜。
叙利亚长达20年的控制,激起黎巴嫩反叙势力强烈不满。2005年遇刺的前总理哈里里,还有现在的皮埃尔·杰马耶勒,都是反叙阵营的劲将。2005年哈里里的意外去世,叙利亚成为最受怀疑的幕后指使者,联合国要求成立国际法庭审理此案,黎巴嫩总统拉胡德(亲叙派)则强调,国内问题必须国内解决。而在政府内部,身为工业部长的皮埃尔·杰马耶勒,恰恰是支持成立国际法庭审理此案的重量级人物。2006年11月21日(皮埃尔遇刺当天),联合国安理会一致同意设立国际法庭。就在形势对亲叙派急转直下的当口,密集的枪声打破了黎巴嫩的政治平衡。叙利亚,还有黎巴嫩国内的亲叙政治势力,再一次成了大家怀疑的对象。
面对种种猜测,阿明·杰马耶勒却能坦然地置之度外,因为他此刻最关注的,不是已经无法挽回的过去,而是岌岌可危的未来。1982年弟弟巴希尔遇害以后,阿明成为黎巴嫩新的总统,直到1989年方才卸任。多年告别政治舞台,再加上今天的意外打击,没有消磨老杰马耶勒的勇气,反而激起他旺盛的斗志:“我们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自由而独立的黎巴嫩。为实现这个目标,杰马耶勒家已经流了很多鲜血,但我们准备继续下去。”有一种传闻说,在这个关键时刻,阿明·杰马耶勒有重新出山的打算。
下一个由谁登场?
在葬礼上,走来了皮埃尔的堂弟纳蒂姆·杰马耶勒。24年前父亲巴希尔遇害的时候,他和妹妹尤曼娜还是不谙时事的孩童。从巴黎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纳蒂姆在25岁成为一名律师。
堂兄的意外去世,无疑把纳蒂姆推到政治舞台的中央。作为这个家族新生代的代表,纳蒂姆没有推卸的余地。他说:“他的离去,对家族所有成员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不幸传来的时候,我马上就明白了,现在轮到自己登场了。”
还有一个人也需要“热身”。假如说皮埃尔长得像妈妈,那么他的小弟弟萨米·杰马耶勒,就完全继承了父亲(阿明·杰马耶勒)的外貌特征。和平易近人的哥哥相比,萨米性格更倔强,为人处事稍欠圆通。虽然只有25岁,他还是表现出同龄人少有的成熟。葬礼结束以后,他还要赶回巴黎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他选择的题目是:《黎巴嫩未来的政治版图》。
在这个年轻的杰马耶勒的脑海里,家族的政治信仰单纯而崇高,就是争取自由和独立,反对一切想把黎巴嫩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的强权:“我们家的人,一代接一代,都为这个政治理想奋斗,领导国家对抗强权。这就是我们家的遗产。”不过,复杂的政治局面让这个杰马耶勒的新生代人物,开始对黎巴嫩的未来催生了新的政治构想,萨米认为,也许按照宗教信仰划分版图,实现区域高度自治的联邦制管理方式,更适合黎巴嫩的现状:“为了制止不断爆发的流血冲突,我们也许可以考虑突破一下传统的束缚。现在的政治体制,无力制止流血与仇杀,哥哥就是这种体制的牺牲品。”
在嫂子帕特里夏的脑子里,现在想不了这么深远。她现在最苦恼的事,就是怎么让孩子明白爸爸一去不归的现实?她说:“一个心理医生劝我,一定要亲自告诉孩子而不是让他们从学校得知这个噩耗。可是,大儿子阿明刚刚6岁,他一刻不停地问我:‘为什么我再也见不到爸爸了?我只好说,爸爸去了天堂,他会在梦里回到你的身边,他会一直悄悄地陪着你的。”在还不懂事的孩子面前,帕特里夏只有忍住悲伤,其实在内心深处,她还有一个无法言语的担心:两个姓杰马耶勒的孩子,会不会像他们的爸爸那样,长大了仍被卷进政治的漩涡?
(编译自法国《巴黎竞赛画报》)
编辑: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