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赢的起点

2007-04-29

海外星云 2007年6期
关键词:凯伦芬兰自学

芬兰:用家庭教育赢过世界

家庭教育责任重大

拥有世界第一竞争力的芬兰,也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

在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中,芬兰已经不只一次登上最佳学校的冠军宝座。2003年,在受调查的41个国家的中学生中,芬兰学生的阅读、逻辑、数学与自然科学能力都是一流,芬兰的教育也成了各国效仿、研究的对象。

芬兰赋予家庭相当大的教育责任。首先,芬兰的孩子7岁才入学,在这之前,家庭要负起主要的教育责任。例如,培养小孩的阅读能力、学习兴趣。芬兰的图书馆与博物馆都有为学龄前儿童设计的活动,一向安静的博物馆中也有许多父母推着娃娃车、带孩子去参观,还在襁褓中或正在学步的小孩,就已能探索世界的奥妙。

另外,芬兰教育部的报告指出,芬兰父母从小就有在家阅读、念报给孩子听的习惯,让孩子在家中种下喜欢阅读的种子。有40%的学生指出,阅读是他们最喜欢的休闲活动,这大大促进了芬兰人的阅读能力。

芬兰父母的教育观念,也相当值得学习。虽然他们从小就教孩子们读书,但却不把学业当成惟一。在寒暑假里,他们不送小孩去补习英文、数学,而是为孩子安排各种学习生活技能、户外旅游,或是游泳、滑雪、运动的夏令营等活动。

芬兰家长在与学校的沟通中,也不只在意孩子们的成绩。孩子在芬兰受教育的华人郑爱平说,她儿子班上曾有一名转学生因为语言不通,学习缓慢,导致全班的进度也变慢。结果在家长会上,所有的家长都没有异议,没有人要求那个转学生转班,也没有人将自己的孩子转走、或要求换老师。通过这个例子,这些家长让孩子们了解到,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也鼓舞了所有孩子在逆境时不要自我放弃,别人遭遇困难时,则要给他机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优越的家庭教育成果不是只存在父母有钱、或有闲的家庭。OECD报告的分析显示,芬兰学生的成绩差距与家长社经地位对成绩的影响,在所有国家中都是最低的。因为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帮助家长在家中为教育尽一份力。

政府聘父母当保姆

芬兰政府愿意花钱投资教育。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反而增加教育、研发等经费,希望借此投资未来,挽救经济。所以,小孩出生以后就能领到儿童福利金、未成年生活补助等等福利。其中有些部分还限定要用作文化、教育用途,政府把津贴转入每个人的特定账户,这个账户的金融卡只能在与政府签约的书店、美术馆等教育文化单位才能消费。

芬兰也有鼓励家长照顾孩子的制度。例如,他们发给家长照顾儿童的津贴,仿佛父母都是政府聘用的保姆。母亲的有薪产假长达4个月,父母也都能申请育婴假长达半年,同时可领到60%的薪水。儿童3岁以前的无薪儿童照顾假则可长达3年,政府会发给儿童照顾津贴。

除了有形的金钱补贴,政府也提供其它种种服务。例如,如果父母要上班,则有日问托育服务,政府会提供补助,让父母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拼事业。学童下课后,学校也有特别的地方让他们写作业或玩耍,而且还安排教师从旁协助、照顾,父母不用再费心、花钱给孩子上“兴趣班”。

图书馆服务周到

在许多关于芬兰教育的研究报告中,都提到图书馆。芬兰有1000多个图书馆,平均每25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比例之高,堪称世界之最。父母从小就能带孩子们上图书馆。让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

芬兰图书馆的服务也很周到。例如,偏远的地区如果离图书馆较远,有流动图书馆每周到农村的学校巡回送书。如果有借不到、找不到的书,图书馆也会从别的分馆调来,满足大家的求知欲。芬兰的博物馆也值得一提。芬兰境内的博物馆超过300个,18岁以下免费入场。另外,博物馆也常为儿童、青少年举办种种活动、演讲或课程,让家长们乐于带孩子去参加。

这些成就都不是巧合。从芬兰的立国基础——国家、家庭、信仰中,就能理解芬兰人对家庭的重视。(杨淑娟)

新加坡:打造“亲家庭环境”

一个平常的星期四傍晚,新加坡一社区的“家庭服务中心”里,一群妈妈们正专心地上着课。她们正在参加社区举办的“家长学习小组”课程。今天的主题是“如何与你的孩子进行良好沟通”。

家庭幸福成为国家政策

400万人口的新加坡,全国设有36个这样的“家庭服务中心”,由政府提供经费,外包给专业的非营利机构营运。中心配有专业社工辅导员,随时提供社区里的家庭咨询服务。近几年来,新加坡政府投入巨资推动家庭教育,从幼儿到老年,针对生命历程不同阶段的需要,包括单身、将婚男女、新婚男女、初为父母、家有幼儿、孩子上小学、青春期子女、退休前空巢期、初为祖父母等等,提供终身学习的完整课程。

这只是新加坡全面推动家庭政策的一个小角落。2004年,新加坡政府投入8亿新加坡元,创造“亲家庭环境”,他们下定决心,要把新加坡打造成为“幸福家庭的乐园”,把家庭当成国家的优先议题处理。

新加坡政府双管齐下,从个人和企业两方面着手,打造“亲家庭环境”。例如1998年开始,政府主办每两年一次的“亲家庭企业奖”,鼓励企业提供弹性时间工作、远程工作等有利于员工平衡生活的措施。得奖的企业雇主,必须公开展示、说明其做法及效果,以供其它企业学习仿效。政府也训练了50位专业的顾问辅导员,帮助企业规划执行各种“亲家庭”人力资源措施。

家庭教育除了在企业、社区推广,也和学校合作,直接接触广大的家长和学生。全新加坡300多所学校,已经有80所签署为家庭教育联盟学校,承诺每年提供100个小时的相关课程,给老师、家长以及学生,调查显示,98%的父母觉得非常有用。

改变价值观、创造幸福家庭,可不比禁止吃口香糖容易。因为“家庭”毕竟是私人领域,结婚生子也都是个人的决定,新加坡政府知道,如果过分介入,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家庭政策和教育的推展执行,新加坡政府非常强调与民间机构、非营利组织合作。“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促进协调者,定出大方向,让最了解民间需求的组织提出执行方案,然后由我们评估,并给予预算。”(何琦瑜)

加拿大:没有养不起的孩子

凯伦是我所见过的最“幸福”的母亲。她在怀孕5个月时,公司倒闭,失业的她只好在家待产。儿子曼纽出生以后,她就留在家里带孩子。两年后,她怀了第二胎。就在怀孕后的一个星期,她丈夫工作的公司也倒闭了。

照我们的经验,双双失业的凯伦和先生可能要到处打零

工,轮流上班来维持家计。曼纽如果不是被父母带在身边做生意、摆摊子,就得整天与电视为伍,把电视当保姆。但是凯伦和曼纽过的可不是这种生活。从两个多月大开始,曼纽几乎天天去上课,婴儿按摩、音乐、听故事、健宝园运动课,样样不缺;此外,他每周上博物馆、水族馆、科学馆、美术馆,1岁半不到,就会认所有的英文字母,两岁时能分辨莫札特、贝多芬与巴哈的音乐以及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两岁半起上每小时课时费近人民币150元的小提琴课。

凯伦每天陪着曼纽上课、念书、说故事,有钱、有闲、有精神做各种家庭教育。生活这么忙碌,凯伦也不可能有时间做家务。他们不开伙,天天下馆子,她最喜欢在中高价位的“香蕉共和国”买衣服,儿子在襁褓中就穿了耐克球鞋。

他们可没有万贯家财,买房子时还是用信用贷款当自备款,自己没有从皮包掏出一毛钱。这一切,都只因为他们是加拿大人。

儿童福利优越

就从凯伦失业那天说起吧。凯伦平时只靠兼职工作,她算了算她在过去一年累积的工时,只有600多个小时,不到她居住的温哥华所规定能领到失业给付金的700个小时,但是符合请领产假与育婴假的600个小时。她一向有腰痛的毛病,所以她先请医生开证明,请领“伤病给付”15周,再接着请产假与育婴假50周。这65周内,她都能领原来55%的薪水。

另外,加拿大中央与地方政府都给予儿童福利津贴。以凯伦的家庭为例,他们居住的卑诗省有两种儿童福利金,再加上联邦政府的两种,共能领取4项福利金种。由于她的丈夫每年税后收入折合人民币近20万元,在加拿大算是中等收入,因此曼纽每个月能领相当于1000多元人民币的儿童福利金。如果他们是低收入家庭,每个月最少能领1500元以上。

另外,曼纽如果上托儿所或学前班,还会有额外的补贴。每个月补贴相当于1200元到5000元人民币不等,依家庭收入与托育时间长短而定。如果曼纽是由父母或聘人在家照顾,也可以领到“在家照顾津贴”。

至于曼纽上的种种婴幼儿潜能开发课程,多由政府免费提供给公众,就算要交学费,也多半有政府补助。

现在,凯伦怀着第二胎,丈夫面临失业窘境,但是她并不觉得压力很大。当然了,她的先生在过去一年累积的工时,让他可以领55%薪水的失业给付金长达36周。而且从事电脑相关工作的他,还可以私下接单赚外快,只要税务单位不知道,就不会影响他的失业救济金。至于老二诞生后,各种教育课程几乎都是免费的。(杨淑娟)

美国:自学兴起,家庭就是学校

在北美,越来越多的孩子早上起床后,不是背着书包上学去,而是到厨房的桌子旁坐下来,开始“上学”。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约有1.5%的学生在家自学,而且每年成长5%~15%。

教育界越来越能接受这个风潮。在美国,许多学区办公室都特别设置关于在家自学的部门,甚至为这些孩子们办毕业典礼。在斯坦福大学,在家自学学生申请被接受入学的比例,也高达27%,是所有申请入学者被接受几率的一倍。

以往大多数在家自学的人都是因为宗教因素,但《华尔街日报》指出,现在有40%以上的在家自学人口,不是出于宗教因素。这些人包括资优生,以及认为学校行政越来越不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家长们。例如,赫南德兹发现女儿4岁上学前班时,就早已熟悉、而且大幅超越所有学校教的东西,而决定把女儿带回家自学,因为她在学校的生活跟她的学习“完全脱节、不相关”。

新的经济与工作模式,也让更多人选择这种教育方式。住在西雅图的台湾华侨徐罗曼如,两个孩子都在自学。她发现,弹性工作时间和资讯科技,让越来越多人可以在家、选择不同的时间上班,助长了在家自学的趋势。

自学好处多?

在家自学的确有不少吸引人之处。首先,这种学习方式在时间上有较大弹性。学生不必每天照着课程表以及学期时间“上课”。在家自学的美国中学生克劳馥就不必理会寒暑假的时间限制,和姐姐去欧洲旅行了9个月,“那可以是语言课,也可以是社会课……如果我在上学,那就没辄了。”

在家上学,也能避开学校里不如人意的事。例如,最令家长担心的是孩子被同学或老师欺负。加拿大女孩麦洛依升上五年级后,变得胆小而且爱哭,父母细究原因后发现,她常常被老师公开辱骂。她的父母跟老师以及校长沟通后,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只好把她带回家。也有家长担心孩子在青少年叛逆时期会受行为偏差学生的影响。克劳馥在16岁选择回家自学,原因之一就是受不了同学们抽烟,搞小圈圈。

《时代》杂志指出,2000年在家自学学生的SAT平均成绩比一般学生多出约100分。许多研究和统计也显示,在家自学的学业成绩通常比较好。因为“在家自学不用呆坐半年,学一些你早就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你已经预备好要升级,你就可以直接学新的东西”,已经大三的伏克发现。

更用心安排活动

为免孩子离群索居、缺乏朋友,有许多在家自学组织都举办露营、旅游或是社团活动,提供自学学生们相处的经验,也让父母有交流的网络。加拿大的魏尔许,就带着在家自学的女儿罗拉参加了两个社团。这些社团为家长们办许多座谈会,内容甚至包括如何为这些孩子准备申请大学,孩子们则参加田径、游泳等团队活动。

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平均每名在家自学的学生共参加8项课外活动,比一般学生还多。结果,在家自学的学生反而因此提早接触到更多不同年龄、背景的人,更善于与人沟通。

要把家庭当学校、父母当老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赫南德兹强调,一定要孩子们也愿意这么做,才会事半功倍。(杨淑娟)

德国:重修父母学分

质疑过自己身为父母的能力吗?曾经立志要当最好的父母,要给孩子全部的爱、最好的教育,并且饱读教育书籍,随时更新各种教育资讯;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经常不按剧本演出的孩子,却依旧冲动地用强迫和责骂等老方法来管教,事后又后悔万分。

你一点也不孤独。越来越多的德国父母承认,教育子女一点也不简单,他们为此精疲力竭。让他们无所适从的,是教育模式在两个极端间摆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教育在德国也代表听话和服从,“只要你在我的餐桌上吃饭,你就得听我的。”毕勒费大学社会化及健康研究系数授克劳斯·胡尔曼分析,但今天,德国父母的最大问题,反而变成不知道如何管教子女。

“给予孩子适度的行为规

范”于是成为全德国家庭教育最重要且最一致的问题。各地举办的父母座谈,不论何种主题,都拥进上千名参加者;各家庭教育咨询站所设的“父母热线”,总有数万人打电话来要求匿名协助。

德国最大私人电视台之一RTL播出的“实用教育性”节目《超级保姆》,记录两位经验丰富的超级保姆,进驻亲子关系陷入危机的家庭,和他们一起生活,并在冲突发生时直接介入,在摄影机前,指导神经即将崩溃的父母,以平静的语调要求子女完成应该做的事。这个节目争议性极高,每周却仍有300万到500万人收看。

对父母课程趋之若鹜

一个更蓬勃发展的市场,是针对家有0~12岁子女所设计的“父母课程”。

每天晚上8点,全德1000多个各种父母课程的据点,就聚集了来自各种社会阶层、职业的父母。他们分成小组,通过阅读、观看、讨论录影带,以及角色演练、技巧练习、回家实地试验、检讨等综合阶段,希望学到如何用适当的声调语气和孩子进行交流,解决冲突。

目前,最具公信力、最受欢迎的父母课程有三种:来自美国的《有效父母系统训练》,来自芬兰的《坚强的父母一坚强的孩子》,及来自澳洲的《积极当父母课程》。每种课程的上课时间从4周到12周不等,花费不菲,平均约300欧元,但德国父母仍趋之若鹜。

当然,选择去上课的德国父母知道,自己不是机器人,教育也不是按照操作手册就可以完成。4到12次课程,既不会彻底改变一个人,自然也无法解决所有的家庭教育问题。但是他们发现,上课以后。自己面对子女时,的确比较冷静、比较有耐性,而且责骂的比例也降低了。

不仅父母认定父母课程的价值,连学术界、媒体也罕见地一致肯定父母课程的正面意义。社会学家胡尔曼分析,在父母课程里,的确可以学到有助于克服家庭日常生活压力和冲突的方法,“就像企业中人力资源或管理课程一样。”

波兰籍医生暨教育家亚努赐·科札克在20世纪初就已经提醒全天下父母,“在你企图教育孩子之前,先认识你自己。在开始替孩子标识权利和义务之前,先想清楚你自己的能力。”

天下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教育子女是一种甜蜜重担,也是一趟好玩的发现之旅。(实静荪)(责任编辑/胡文婕)

猜你喜欢

凯伦芬兰自学
Space- starved SingaporeWill End 180 YearsOf horse Racing To MakeWay For Housing
完形填空题汇编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阅读理解题汇编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