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校生德育浅析

2007-04-04

消费导刊 2007年1期
关键词:技校生技校品德

左 雷

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提高实效,本文试图借助前人对个体品德心理结构成果的基础上,对技校生德育教育做一些实践性的探索。

一、品德心理结构所包含的内涵

品德和道德是不同的概念,道德是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个体现象,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品质的总和。品德的构成要素是社会内容和人的心理因素的辩证统一。品德养成问题是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在内的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

对于品德心理结构,在我国比较通行的观点是“四因素说”。即品德结构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具体地说就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种心理成分组成。因而教育过程被通俗化地描述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种说法对广大教师的德育工作实践不仅有开拓思路的作用,也有实践上的启示作用。但“四因素说”从理论上看,把品德心理看作具有人类普遍性的“跨文化”属性,用知、情、意等一般心理过程分析品德心理,容易模糊品德的历史的文化制约性;从实践上看对品德要素特别是相互联结方式的论述不够充分,使人们很难把握其中的具体联系,也就影响了操作性和应用性。“四因素说”在个体发展的初期(例如儿童阶段)比较适用。但在较高的发展阶段,例如技校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特别是个体的个性特殊特征已初步形成后,应用时就会遇到困难。在养成较高层次的品德心理时(例如健全的人格、自我实现的追求等)也会有同样的困难。

我们如果把品德作为个人人格的重要部分,把品德心理作为个性心理的一部分来加以分析,就能较好地把握品德的总体特征。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论指出:当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满足以后,就会产生诸如归属和爱的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更高级的需要,这些实际上就是维护和发展人类社会合作的心理需要。因此马斯洛主张:人的一生实际上都处在不断追求之中,追求一种合理的生活和较完满的个性人格,所以就不断有所需求,也包括道德上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作为理智的动物。他能主动地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能考虑满足这种需要的客观条件(有利还是不利),以此来确定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最根本的强烈的动机驱使,因此我们认为品德心理结构中,首先是道德个性较为完满的强烈动机,这是品德心理结构中的主导部分。其次要完成这一需要,必须有其相应的外在表现,即选择自己的行为,行为的差异同能力也有一定关系,这就是道德能力。当然每个人都还具有由遗传而来的先天素质。这样我们也许可以认为品德心理结构包含:由遗传而来的“集体无意识”、由自我个性完善需要而来的需要动机、由学习而来的道德能力。接下来本文将就后两者结合起来对技校德育工作进行讨论。

二、激励和强化技校生的道德需要

我们认为道德需要是反映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个人需要。它决定着动机、态度、理想、信念等,也决定品德的方向、性质和发展水平,它处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部位。

人的某些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先天就有的,在个体的早期就会表现出来。但是人从社会遗传中获得的只是最一般的心理需要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社会内容。人还需要经历社会化过程,每个人一出生就会面对着世代传递的丰富的人类文化和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同时每一个人又具有接受、参与和发展这种文化与社会关系的心理需要和能力。社会化过程既是对生物性需要的某种限制,又是社会性需要的弘扬。在幼儿期和童年期某些道德需要已在发展(情绪、情感等),但道德出现个性倾向,开始认真地思考生活,也向往德性的生活、高尚的生活,这样较高层次的道德需要在个性倾向的支配下,逐渐系统发展起来。这种道德需要,带动实践能力的发展,到了形成较完整的品德心理结构、成为支配自己行动的独立力量时,就进入了自律、自为的道德发展时期。

技校学生都已进入青春期,也开始了自我意识发展的新时期。他们越来越把自己本身变成意识的对象,从而使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对待的意向都发生了新变化,包括对自身人格与品德的探究,人格和品德的自我意识已初步形成。青少年不仅生活着而且指导着自己的生活。要提高职业学校的德育效果,就要适应他们自主地探索个人的发展,包括人格、品德发展的愿望,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引导他们正确地“省察”自己的生活。为此,我们应采用的基本方法是激励他们的首先需要。这不能仅仅依靠灌输,更重要还是在技校生的集体环境中培养和形成一种强烈的追求良好的品德的氛围。经常可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两个:

第一,技校生都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理解的能力,我们应把现实生活中不同道德价值观的冲突、社会道德困惑中的种种情况和问题,同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参与讨论解疑。使德育走向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在道德分析和判断中受到启发,从而把道德教育的要求不断地内化为自律的品质。这个过程就是让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变成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获得的过程。也就是激励学生道德需要并使之强化的过程,因为他们会在讨论和思考过程中体验到具有高尚道德品质情操,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从而使自己追求的生活充盈和有意义。例如雷锋和徐虎,他们帮助别人已成为自己生活的社会意义所在,自己的幸福所在。这种发自内心的道德需要往往可以形成坚定的信念。

第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我们如果能按照“最近发展区”(超过但接近学生的水平)的原则慎重选择学生中适当的个案分析,来引导学生认识道德发展中的矛盾现象,并推及自身。使他们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物质主义、工具主义的局限性,甚至危害性。生活的幸福还必须有价值的追求。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励他们道德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自觉性和迫切感,促进他们掌握道德自我教育、自我探索的正确方法。这就是让生活走向德育,德育引导人追求生活的意义,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我们要充分运用毕业生和周围学生中品德发展的个例作为榜样,来刺激他们的追求。也可以让学生在产生职业和行业自豪感的同时,认同各行业对职业道德素质的具体要求,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产生道德需要,自觉地拟定发展目标,去经历、去体验、拓宽生活的视野和整个生活的内涵,使自己定位于恰当的社会角色。还要鼓励他们在产生疑问时主动求教,共同讨论,培育较强的道德需要氛围。可以说,需要产生动机,而动机则有两类,即驱力和拉力。驱力是个体内在的道德追求,主要由以上第一个方法产生,拉力则由“诱因”产生,所谓“诱因”就是成就感,个人的事业成就感和民族、国家发展的成就感以及从而产生的生活幸福感。

还应看到,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一切社会关系对个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直接交往的人际关系。对技校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又是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学校中的师生、同学等人际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既是受他人影响的客体又是影响他人的主体。这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对品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道德实践。正是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才形成和发展道德需要和相应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了品德心理,所以在重视技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组织必要的集体活动,以避免独立性的盲目表现以至道德需要的削弱和抑制。

三、努力培养技校生的道德能力

道德能力虽然在品德心理结构中相对于道德需要处于从属的地位,但缺少了它就不能把道德需要外化即有效地转化为行为,它是使个体的品德得到良好体现的必要条件。而人们对个人进行道德评价时往往重视行为。行为是要通过广义的学习形成的。对即将跨上社会的技校学生来说,道德能力的训练和培育,其重要性,怎么样高的估价也不会过分。

道德能力有如下内容:

第一,道德认知(品德智力)能力。这是人们进行道德认识活动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品德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道德认知能力有助于个体观察和记忆有关道德信息,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道德认识,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道德规范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概括、抽象、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对各种道德信息、道德现象达到理性和本质的认识。当今多变的经济政治态势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国内外的多元道德文化的观念冲击,人人都有一个不断调整道德态度的过程。这有助于他们培养独立的人格,使他们不至于在各种不良刺激下产生迷误,也是形成技校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要改进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当前技校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学过程中存在某种程度的重知识、轻品德智力的现象,在道德教材中又有重规范、轻理性分析的现象,都不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力的发展。比如象“助人”,就应该不只是把它看作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外在标识,而要从人们的主观上真正把它看作一个有道德的人美好的境界,从中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和幸福,真正感到“为乐”。

第二,道德评价能力。这是由社会道德要求的“他律”向主体“自律”转化的关键因素,这是作为个体的人在对他人或自身的品德行为进行独立自主的判断的评价中所显示的能力水准,是一种道德的价值判断。这对技校生踏上社会以后,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一些道德现象很有好处。此种能力的培养,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事例评判”式较为可行和有效,可就学校、社会与学生实践较为贴切和较为“热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判。如“朋友义气”、“有偿救人”、“合理个人主义”、“金钱万能”等。用启发学生讨论或辩论两难的道德价值观,增强辨析能力,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评价空气,引导他们追求高尚的道德价值观。

第三,道德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影响品德的行为方式和外在效果。道德实践能力强,其品德行为的方式就成熟,品德行为的外在效果也好,反之,则相反。有的学生有着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道德需要也是积极的,但道德能力未能得到适当的培养和训练,而不能将其品德以社会赞许的行为方式加以实现,甚至还会好心做坏事。我们技校众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的行为方式越来越重视,是社会向我们传达的一个确切无疑的信息。所以对技校学生从他们一入学就有计划地将行为规范的每一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有熟练的道德技能,也成了我们大家的共识。这里的关键是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应从学校的各部门能力合作和各环节的统一要求上下功夫培养各方面的良好习惯(这就是我们通常据说的全员德育观和全面德育观)。

第四,道德自我教育能力。道德需要的培育及以上能力的训练,都要通过自我教育的方法。自我教育是学生在品德修养上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所以我们认为自我教育作为一项能力还需加以培植。技校学生处于或接近于人生的体力高峰,特征行为高峰、社会需要高峰等时期,但也是超常行为的高峰期,思想情绪往往不稳定,是一生中容易发生越轨行为的时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育是要达到“慎独”的境界,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即使有行为偏差也能自我纠正,这样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出现双重人格。自我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学生明确社会对自我的道德要求,产生自我锻炼的欲望,能自觉分析自身优缺点,拟定自身发展规划和行动锻炼的计划。自我教育也是自我心理训练,使学生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既能经受挫折又能经受荣誉)、一定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力。自我教育,既是个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也是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适当的批评和赞扬可以激起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样就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达到自我约束能力的培育。

道德需要的激励、强化和道德能力的培养是辩证的统一体,不能割裂,是一个不断相互促进和提高的过程,成功的品德养成教育过程就是不断地把握好两者关系的过程。

技校生的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应该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正确的方式方法,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培养出一代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劳动技能的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左雷,男,45岁,一级实习指导教师 湖南交通高级技工学校办公室工作。

猜你喜欢

技校生技校品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让学生成为情绪的主人
免学费形势下技校生消费状况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网络购物背景下技校生消费者从众心理的分析——以淘宝双1
品德
浅议技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技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