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生从医终身奉献

2007-03-31

少年科学 2007年2期
关键词:学医教授医生

通常去医院的人都是去看病的,而我们一批健康活泼的小记者来到中山医院是采访著名的医学专家、中山医院前院长杨秉辉教授。

采访地点在5号大楼。这是一幢漂亮的高楼,一尘不染的地板,一扇扇明亮的窗户,安静的环境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电梯门缓缓开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穿着白大褂的老者,鼻梁上架了一副金丝边眼镜,很有学者风度。原来是杨教授亲自在电梯门口迎接我们的到来。

什么是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也就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灶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介入疗法的多数项目都是在血管内进行的,它不用开刀,只需一个不到米粒大的小口子,把细管子插入血管内即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肿瘤、血管瘤、各种出血、脑血管畸形等。

我是一名医生

杨教授带我们来到整洁、宽敞的会议室,安排我们入座。

他的开场白十分平实:“我是一名医生,要给人看病,还要进行科研活动。我又是一名教师,要教书,要带研究生,教年轻的医生,传授自己的经验。看肝癌是我的特长。肝癌的某些症状和肝炎差不多,比如,人瘦了,脸黄了。现在的检查技术有了进步,可以开刀治疗,还可以通过介入治疗。所谓介入治疗,就是通过病人的大腿部血管把药物输入体内,对肝脏的病变部位发挥治疗作用,效果比传统的治疗要好。得癌症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早发现,在发病初期,治疗效果一般比较理想。”

正当小记者被教授平和、亲切的话语所吸引,埋头记笔记的时候,杨秉辉教授微笑地问我们:“各位小记者,你们看我有多大年纪?”

“50多岁!”

“60岁吧?”

“还很年轻呢。”

回答五花八门,不过杨教授笑得非常开心:“我今年68岁。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工作了40多年。做过中山医院副院长、院长,一做就是19年。管理一个医院,平时工作很忙,又要做医生又要做老师。我在各种各样的岗位上担任过不同的职务,但始终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医生。”

做医生要终身学习

“为什么您要当医生呢?”

杨教授娓娓道来,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家中有人得了重病,结果被某个医生治好了,于是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向往;或者家人重病不治,就发誓要成为一名优秀医生,以免别人尝到同样的痛苦滋味。也有的人由于家中长辈也是医生,受了影响……大家是在不同的动力驱使下,为了共同的理想穿上了白大褂的。

我在中学时期生过一场大病,得了肺结核。当时这种病是很可怕的,相当于现在的癌症。我命不该绝,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那时刚被引入我国,我有幸成了第一批受益者。之后我就走上了学医、从医的道路。

学医是很辛苦的,一般的大学生四年就可以毕业,我们学医的最少要五年,也有七年的。成为医生后,随着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我渐渐发现当一名好医生并不容易。面对病人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得具备爱心、耐心和细心。病人的身体条件千差万别,同一种药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效果是不一样的,细心和耐心不可缺少。爱心更重要,来医院的人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那里长了东西,有的还大小便失禁。总之,病人是非常痛苦的。对我们医生来说,没有发自内心的爱是做不好工作的。

医生要为病人服务,提供最好的技术服务,需要不断地学习。医院会提供学习的条件,自己自我学习也必不可少。因为医学在不断进步,社会也在发展。当年,我的老师也不知道怎样治疗癌症,也不知道什么叫B超、CT、激光治疗仪等。

因此,做医生要终身学习。

做医生要循序渐进

讲到这里,杨秉辉教授稍作停顿,亲切地望着我们。他似乎看透了我们的心思,没等小记者发问又继续谈起了“学习”的话题:学医光靠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努力。刚进大学学医的青年人,老师会对其进行适应性训练。先看一根骨头,让学生熟悉其形状,适应了再告知这是一根人的大腿骨。再给你看下巴骨,再看头颅,渐渐地了解人全身的构造,再进行解剖。医生是一步步积累才成长起来的,胆子大了,再跟着老医生学经验,攀登新的科研高峰。

“杨教授,大家去医院看病还是喜欢找老医生,宁可排队也要等,对这种现象您有什么看法?”

杨教授微微一笑:医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其他的行业不一样。无论是青壮年成人、老人还是儿童来看病,部希望老医生给自己治疗。老医生确实是经验丰富,有许多临床经验。不过,老医生也是从小医生过来的,不是生来就是老医生。因此一定要给小医生看病的机会,让他们尽快地成为“老”医生。

这是最有意义的工作

杨教授走上领导岗位后,仍然身体力行地查病房,指导业务,继续为医疗、科研、教学投入大量的精力,为培养未来一流人才勤奋工作。

那么,当了院长以话有没有时间为病人看病呢?

杨教授坦言,虽然在领导岗位上有不少的行政工作,但和当一名好医生的理想没有根本的矛盾。作为管理者,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让更多的医生为病人服务比一个人行医的意义大得多。在管理和做医生的同时,杨秉辉教授最大的乐趣是发现病患的细微要求,并想尽办法来满足这些要求:“为病人的康复而工作一定是最有意义的工作。”听到这句话,小记者都鼓起了掌。

健康生活最重要

杨教授最让小记者感动的不仅仅在于他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知名的医学家,更在于他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市民收入的提高,各种不良生活嗜好有蔓延的趋势:抽烟、喝酒过量、偏食挑食等。这会引起什么问题呢?杨秉辉教授语重心长地说道:抽烟多了肺部会有毛病,喝酒过量容易肝硬化,盐吃得太多容易得高血压。那么,现代人应具有怎样的健康生活方式呢?

宣传健康从我做起

“保护人的健康是第一位的,你们小记者也要成为一名宣传者!”

为了宣传这个全新的理念,杨教授成了中国第一批兼职电台主持人的专家。他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一讲就是20多年,为全国各地的市民大量地讲解健康的重要性,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杨教授认为,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具有根除效果的特效药诞生之前对民众进行健康教育尤为必要。他说,人有心理健康的需求,因为人是社会动物,是高级动物,是万物之灵,人和社会要和谐当然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杨教授公布了自己的健康秘诀:平时从不抽烟喝酒,即使当了院长有很多应酬,他也坚守这条原则。重视运动,坚持游泳,每天都在家中的跑步机上坚持锻炼。不挑食,以清淡食品为主。多喝牛奶,多吃水果!

杨教授的十六字箴言:

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

要培养健康的业余爱好

“杨教授,我听说您还是一位大画家呢。”

“谈不上,谈不上,只是业余爱好而已。”

“我们知道您还开过画展呢。”

“其实,培养点业余爱好很有必要。”杨教授话锋一转,给我们讲起了他与绘画的故事。医生的工作压力很大,精神上特别压抑,因此,绘画可以调剂生活,绘画可以练习人的观察能力,训练人的决断力,对做好医生工作也大有帮助。科学与艺术是可以互相促进的。

“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培养点健康的业余爱好。”

听了杨教授这番话,大家都微笑地点了点头。

采访时间过得真快。大家发现,杨秉辉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健康学家、艺术家,更是一位亲切和蔼的智者。今天真是不虚此行。

当小记者和杨教授合完影,走出中山医院大门时,发现来来往往的病人渐渐多了起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无论什么季节,天气冷暖如何,平衡饮食,加强锻炼吧!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有灿烂的明天!

猜你喜欢

学医教授医生
最美医生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许愿
华佗学医
狄仁杰幼学医 针术成谜
华佗学医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