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提交伊朗核问题报告
2007-03-22
2月2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向该机构理事会和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有关伊朗履行安理会1737号决议情况的报告。
报告认定伊朗未能在安理会规定的60天限期内停止其有争议的铀浓缩活动。报告说,伊朗继续在纳坦兹核设施从事核燃料浓缩设备的安装工作和扩大研究能力,使之能够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
报告还认为,由于缺少伊朗方面的合作,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人员迄今仍不能在核查伊朗核计划方面取得进展。巴拉迪要求伊朗提供更多的合作和更大的透明度,否则,国际原子能机构就无法证明伊朗核计划的和平性质。
国际社会对此表示忧虑,美英等国表示,希望寻求对伊朗实施进一步的制裁。
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汤姆·凯西当天称,巴拉迪的报告表明“伊朗政府和人民错过了一次机会”。凯西表示,美国的立场是,安理会应当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正在德国访问的美国国务卿赖斯当天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采访时表示,美国无意与伊朗发生军事冲突。
赖斯强调,如果伊朗能够首先中止该国的铀浓缩计划,她愿意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伊朗方面举行会谈。
美国白宫此前也曾表示,美国没有对伊朗发动战争的计划。但是,美国总统布什1月宣布美国将在中东地区部署“爱国者”导弹系统,并下令向海湾地区增派一艘航空母舰。
英国外交大臣贝克特暗示,希望安理会能够继续制裁伊朗。
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萨布利耶也说,巴拉迪的报告应该能够帮助说服安理会理事国相信,有必要再通过一项制裁伊朗的决议。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则表达了与美英等国不同的态度,认为国际社会的目标不是出台一份制裁伊朗的决议,而是继续争取通过政治途径解决伊朗核问题。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伊朗未能在安理会规定的期限内停止铀浓缩活动深表忧虑,呼吁伊朗政府遵从安理会决议的要求并与国际社会恢复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分歧。
2月23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表示,伊朗将继续进行其核计划,决不放弃。
内贾德在伊朗北部一城市向群众演讲时表示,“伊朗人民抵挡住了外来压力,并将誓死捍卫伊朗的正当权利。”伊朗国家电视台对内贾德的讲话进行了转播。
2月25日,伊朗国家电视台报道称,伊朗日前成功向太空发射了第一枚携带研究材料的火箭,但是该电视台并没有透露这枚火箭的射程等细节。
伊朗宇航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此次发射的火箭由伊朗科技部及国防部共同制造,并且搭载了一些研究用的材料。目前尚不清楚火箭上搭载了哪些材料。
有分析人士指出,伊朗向太空发射火箭可能是伊朗发展商业卫星计划的一部分。伊朗政府曾表示,伊朗将在2010年前发射更多的卫星以支持其电信网络和互联网建设。值得关注的是,伊朗此次宣布发射火箭成功,恰值伊朗与西方国家关系因核问题而日益紧张。
当天,内贾德在德黑兰发表讲话,把伊朗的核开发活动比做“没有刹车装置的火车”,称伊朗不会因西方压力而后退。伊朗副外长穆罕默迪也在同一天表示,面对主要“对手”美国,伊朗已经为对话和可能的战争做好了两手准备。
美国国务卿赖斯近日一再表示,如果伊朗同意首先中止铀浓缩活动,那么她愿意和伊朗外长就核问题举行会谈。美国副总统切尼24日表示,美国和其盟友愿意劝说伊朗放弃核计划,但为了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美国保留“所有选择”。
2月26日,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代表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会议,寻求应对伊朗未能遵守安理会决议要求的方案。
英国外交部当天发表声明说,正在伦敦举行的伊朗核问题六国(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德国)会谈同意就解决伊朗核问题草拟一份新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
负责主持这次会谈的英国谈判代表约翰·塞维尔斯在声明中说,本次会谈富有成果,但谈判各方仍须在本周就决议草案进一步磋商。他说:“我们已经开始在1737号决议的基础上,再起草一份新的决议草案。在起草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如何才能最好的让伊朗参与其中。我们都希望能找到一个为各方所接受的决议。”
2月27日,我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他指出,制裁不是目的,安理会无论采取什么样的举措都应该有助于通过谈判和平妥善地解决伊朗核问题。
3月1日就伊朗核问题进行电话会议的英、美、法、德、中、俄六国外交部高级官员已就“安理会下一步骤达成了一致意见”,基本同意在联合国安理会就伊朗核问题通过一项新决议。法国外长杜斯特—布拉齐说,六方高官1日还就安理会新决议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讨论。法国认为新决议应遵循安理会1737号决议的精神,加强该决议的作用和影响,比如增加制裁目标并采取补充制裁措施等。
3月2日,安理会轮值主席国南非驻联合国大使库马洛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宣布,安理会将在下周讨论有关伊朗核问题的新决议草案。
库马洛表示,这次伊核问题决议草案的讨论将有别于去年讨论时的做法。决议草案将一开始就向全体安理会成员国开放,非常任理事国可以对草案提出补充意见。
(据2月24、26-28日和3月4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