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重镇“银武威”

2007-03-10

丝绸之路 2007年2期
关键词:白塔寺罗什凉州

龚 云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若提到丝绸之路,不能不说有南北合璧、文化交融、东西贯通、民族交汇特征的武威。

从兰州出发,沿312国道一路西行,在舒适的豪华大巴上首先看到的是兰州的辖县永登。之后不久,车子便驶入武威境内的世界白牦牛产地天祝县。继续西行,车速便越来越慢了。原来正在爬河西屋脊——乌鞘岭。车窗外,参与亚洲第一隧道建设的人们与各种奔跑的车辆和机械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嘈杂的场面并未影响山坡上悠闲取食的牛羊。此时,你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画卷中。很快车子下行,飞速穿越古战场古浪峡,传说此地有一块与杨家将相关的巨石,没等你回过神来,已到古浪县城。出县城,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幅渐渐开阔的景象,一片片整齐的庄稼和纵横交错的农舍、沟渠告诉我们:这就是中国旅游标志之乡一一武威。

休息片刻,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位于武威城北郊的雷台公园。这里是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雷台为前凉(301~375)国王张茂所筑,因台上建有明代道教建筑雷祖观而得名,是河西道教圣地之一。1969年,在台下汉墓中出土了国宝铜奔马,使这里闻名遐迩,为世人瞩目。铜奔马一足踏鸟,三足腾空,喷鼻跷尾,昂首嘶鸣,有风驰电掣、瞬间千里之动感,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曾赴美、英、法、日等国展出,被誉为“绝世珍宝”,名播五湖,威震四海。它和近年来投资新建的雷台汉文化一条街、汉风格大门、大型音乐喷泉、铜奔马雕塑以及凝聚汉文化精粹的巨型浮雕、牌楼、图腾柱与堪称“世界之最”的99件铜车马仪仗队,组成了具有天马艺术风采的艺术馆,吸引着千千万万各地的游客。

天色渐暮,武威步行街中段的凉州市场里灯火辉煌、人头攒动,这里有武威的各种特色小吃,有面皮、凉面、腊肉夹儿、醪糟、三套车、臊子面、沙锅面、转白刀、搓鱼子、扁豆面、糖卷儿、驴肉等。最具诱惑力的是三套车,一片片很薄的腊肉片儿,松软可口、不肥不腻,加上热气腾腾的行面,让人回味再三。行面的卤汤也很讲究,有一股扑鼻的香气,饭后喝上一口由十余种佐料熬制而成的茶,别提有多爽。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径直来到卖米汤油馓子的小摊上,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米汤,再泡上特制的油馓子,不吃都要流口水。据悉,米汤是用糜子碾成的黄米煮成的,煮时用陶土烧制的大砂锅,砂锅散火匀,煮出的粥绵细、黏稠、不泛青。粥里搁扁豆,掺少量蓬灰水炝点葱花,调点青盐,看上去黄葱葱的。舀米汤的勺也很特别,颈细长,勺头大。而油馓子是先把面剂搓成筷子粗细的圆条,盘绕七八圈,然后绷在长筷子上下油锅,炸到黄脆便可出锅。

早餐后,按照预定的线路,我们步行来到位于武威城区东南隅的文庙。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严谨、雍容典雅的古建筑群。各种年代久远的匾额,其制作精美、内容各异的文图把我们带入科举时代,这里曾走出许多进士、举人,故被称为“陇右学宫之冠”。位于文庙门前的武威西夏博物馆内陈列着闻名于世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西夏碑,晋至隋唐墓志铭及碑刻、汉简以及大批汉、唐林雕和西夏文物等。西夏碑本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是全国考古迄今惟一发现的西夏文和汉文对照文字最多的碑刻,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和社会形态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1961年,西夏碑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被誉为“天下第一碑”。

午饭后,我们坐车前往位于城东20公里处的武南镇白塔村的白塔寺。白塔是一种藏式喇嘛塔,由元代驻扎凉州的阔端太子为西藏著名的佛教领袖萨班所建。萨班在此圆寂,骨灰安置于大塔之内。1247年,西凉王阔端与作为西藏代表的萨班在凉州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凉州商谈”,至此西藏正式划入中国版图,结束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终于统一于元朝中央政权管辖之下。西藏统一于中国,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因此白塔寺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2001年,武威白塔寺修复工程被国家列入“十五”期间重点文物维修工程,目前已经完成了残塔保护工程和萨班灵骨塔及小塔修、文物陈列馆、道路、绿化等工程。参观完白塔寺后,我们来到距白塔不远的一户农家,好客的农家人为我们准备了洗漱的温水和具有武威特点的三泡台,又为我们端上武威的特色饭——转百刀和山药米拌面。转百刀是一种手工擀成、形似平行四边形的小面块,然后放入锅内煮熟,再浇上卤汤,佐以或荤或素的菜和辣椒,吃起来十分爽口。山药米拌面也叫山药米拌汤,是用凉州小米和洋芋做成的。制作时将小米淘洗干净,放入砂锅内,用旺火熬煮至八成熟时再把去皮洗净的洋芋切成方块投入,快煮好时撒少许干面粉或淀粉打成糊状兑入,用勺使劲搅匀,调盐即成。食前可炝少许清油葱花,味淡色亮,清香可口。武威当地有“山药米拌面,元宝也不换”之俗语。

我们驱车来到位于城区北大街的罗什寺,寺内有塔,称鸠摩罗什寺塔,最早建于后凉(386—403),在唐时大加扩建,以后各朝皆有修葺,明朝时为陕西凉州大寺院。鸠摩罗什是六国时期三大僧人(佛图澄、释道安、罗什)和中国四大翻译家(玄奘、罗什、真谛、不空)之一,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他所译经卷约70多部,300余卷。他的译经表达准确,文字流畅,为后人所尊崇。公元409年农历八月十二日,罗什死于长安,年70岁。武威罗什塔就是根据罗什遗嘱。埋葬他不烂之舌的地方。现在罗什寺塔八角12层,高32米,全以条形方砖砌成,从下起第三、五、八层均设门,顶部是葫芦形的铜质宝瓶。目前正在开发修建,但朝拜的人们依然络绎不绝。

我们又来到位于城北郊的海藏寺,这里是传统的佛教建筑,有大雄宝殿、三星殿、药王殿、神泉、四大天王殿等。出庙门,海藏公园里游荡的船只和孩童的嬉闹声将我们带入另一方景观,湖边树阴下,老老少少打着麻将、品着香茶,好不休闲!

“银武威”物产丰富、人杰地灵,难怪它现有人口很多,人们热爱它,它有足够的养分哺育一代代的凉州儿女,让“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在这早交融发达。

猜你喜欢

白塔寺罗什凉州
套娃为什么被叫作“玛特罗什卡”
白塔寺片区地图
白塔寺街区更新: 二十年的美好“纠结”
白塔寺胡同大杂院改造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
凉州瑞像示现之“正光说”献疑
北京白塔寺药店
漫画长廊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
敦煌P.3619卷一首有关凉州瑞像诗歌的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