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掖的《西游记》故事

2007-03-10张志纯刘红燕

丝绸之路 2007年2期
关键词:高老庄通天河流沙河

张志纯 刘红燕

甘肃张掖是历代高僧到“西天”(印度)取经路过的地方,史志明确记载的有两次:第一次是东晋隆安三年(399)四月,法显和尚与他的同学慧景、慧应、慧嵬与道整等,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经。他们经过青海,翻越祁连山,走出扁都口,直到张掖。张掖当时是北凉国的都城,国王段业听到著名高僧来此,便邀请他们留住下来。期间,法显与张掖的和尚智严、慧简、僧绍、僧景、宝云等人结为同志,共磋佛事。夏坐三月后,于秋初西行取经。第二次是唐朝贞观三年(629),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天水、兰州、张掖,出玉门关,逾葱岭去印度取经。至贞观十九年,东经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回到长安,历时17年。

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小说《西游记》,主要记叙的是唐玄奘(亦称“唐三藏”)西行取经的故事。书中西行游历的具体路线与地点虽然不太明确,但各地都有绘声绘色的说法,都有各执一说的唐僧经过之地和西游取经的故事。张掖也是唐僧取经经过的地方,一些地名恰与《西游记》中的地名一致。西夏修建的甘州大佛寺壁画形象生动地绘制着《西游记》故事;甘州区靖安乡牛魔王庙墙壁上也画着唐僧西天取经的场面;元宵节彩灯上绘有《西游记》人物;春节社火扮演《西游记》师徒人物;农村冬闲时,群众宣念自编的《西游记》宝卷……在民间,唐僧取经路过张掖几个地方的故事广为流传。

高老庄

《西游记》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行者降魔”中所说的“高老庄”,在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草沟井之西5公里处。此庄原为魏晋时期的古城堡,民间传说是高老庄,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传说唐僧一行来到此庄,闻悉高太公的女儿被妖精猪八戒霸娶三年,悟空降妖救出小姐,唐僧将八戒收为徒弟,陪同取经。

流沙河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中所说的“流沙河”,发源于青海祁连山,流经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地区,注入内蒙古大漠居延海的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黑河又称“弱水”、“黑水河”,由南向北流至临泽县境内,又称流沙河(亦称“大沙河”或“沙河”),正是东西陆路必涉之河。两岸芦苇丛生,野鸭栖息。原在河岸矗立一大石碑,碑而以篆书镌刻“流沙河”三字,碑背用楷书端正地刻着一首诗:“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沉底。”唐僧偕徒西行至流沙河,被滔滔大河挡住了去路,正在犹豫之际,从河里钻出一个水怪,张牙舞爪,猪八戒不由分说,上前挥耙就打,几个来回,难分胜负。后由观音菩萨指派木叉行者降服了水怪,此怪原来是卷帘大将沙悟净。沙悟净拜认唐僧为师,跟随同去西方取经。

平顶山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言,莲花洞木母逢灾”里描写平顶山“巍巍峻岭,削削尖峰。湾环深涧下,孤峻陡崖边”,其峰、其岭、其顶、其涧、其崖酷似张掖市甘州区龙渠乡的平顶山。

黑河

《西游记》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龙子捉鼍回”中写道:“层层浓浪翻乌潦,迭迭浑波卷黑油。近观不照人身影,远望难对树木形。滚滚一地墨,滔滔千里灰。岸上芦苇知节令,滩头花草斗青奇。人生皆有相逢处,谁见西方黑水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张掖的黑河。

火焰山

《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的火焰山,据说是临泽、高台县北部的合黎山。山上土石赤黑带红,寸草不生,传说是太古火山熄灭的遗迹,亦说是唐僧取经路过河西走廊到火焰山(合黎山)前孙悟空用芭蕉扇扇灭的。

牛魔王洞

《西游记》第六十回“牛魔王罢战赴华筵,孙行者二调芭蕉扇”中写有“牛魔王洞”,而在甘州区靖安乡和临泽县板桥镇(明沙堡附近)以北的山里也有个牛魔王洞。传说此洞就是《西游记》中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住过的洞。洞旁原筑有庙宇,称“牛魔王庙”,明朝万历年间整修,清朝乾隆年间续修,庙墙上画有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庙内塑有如来佛像。

通天河

《西游记》记载的“通天河”临泽县也有。据说若干年前在黑河东岸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通天河”三个篆书大字;下面左、右刻着两行小字,右为“径过八百里”,左为“亘古少人行”。唐僧一行来到通天河前,只见水势汹涌,难以渡过。正在为难时,从河里出来一条大金龟,点头示意坐其背上,驮他们渡河。当渡到河心时,金龟突然说起人话来:“请高师到西天见到如来佛时,说我已静修1300多年,何时才能脱离龟身,成为人身。”渡河后,唐僧师徒谢过金龟,继续西行。

晾经合

高台县城西15里有个台子寺,又名“西极寺”、“晾经台”。传说这就是唐僧从西天取经东返时的晾经台。起因是,观音菩萨知道唐僧此次取经,历经千辛万苦,要度九九八十一难,当时已度八十难,尚差一难。当师徒四人兴高采烈地带着佛经走到今高台之地,在过羊褡子河时,浪高水急,白龙马一失前蹄,驮的经卷全翻进河里。这时悟空施展法力,把掉进河里的经卷全部打捞上来,但都被河水淹湿了。他们找到一处高台地,翻晒晾干了经卷。当地百姓就称其为“晾经台”,后来在晾经台上修建了庙宇,遂称为“台子寺”。县名亦由此而来。地方文人赋题楹联一幅,上联是“台虽不高,县名由此而定”,下联是“寺本甚大,圣经赖以保存”。

猜你喜欢

高老庄通天河流沙河
口腔上火,如何降火?
通天河自然密码
通天河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职业读书人”流沙河
流沙河甘付两倍的钱
《生命之源》《流沙河》
神秘的垂云通天河
玉树通天河流域凹穴岩画的发现
猪八戒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