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官的标准
2007-02-11
历史上看,对于官员大致有两套评价体系:一套来自官场,另一套则来自民众。有一部分官员,官场认可,老百姓亦称道,这是真正的好官,像范仲淹;有一部分官员,老百姓极力推崇而官场却不容纳,如海瑞;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官场和民间都存在争议,像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更多的官员,在官场上被认为是好官,在百姓眼中却是十足的贪官、昏官、庸官。这是因为两套评价体系的出发点是完全相反的。官场上奉行的是“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而老百姓却看你是否给他们带来了实惠。评价体系的不同,造成了对好官认定上的差异。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齐景公时,晏婴被派去治理东阿。三年后,景公听到很多关于晏婴的坏话,就将他召了回来,决定免去他的职务。晏婴说:“我已经知道我的过失了。请再让我去治理东阿,三年过后保证你可以听到很多好话。”
景公不忍心,便又让晏婴去治理东阿。三年过后,果然听到很多关于晏婴的好话。景公很高兴,便将晏婴召来,准备给予奖赏,晏婴拒绝了:“从前我治理东阿,为民众制定各种政策,刁民们憎恶我;我提倡勤俭惩治偷盗,懒惰的人憎恶我;我办案不庇护权贵,权贵们憎恶我;大王左右的人向我索求,不合法的我一概拒绝,大王左右的人憎恶我;对大王的亲信,我不阿谀奉承,大王的亲信憎恶我。所以三年过后,这些人都讲我的坏话。后来我改了,各种政策不去执行,刁民们喜悦;不提倡勤俭,不处罚偷盗,懒惰的人喜悦;办案专门庇护权贵,权贵们喜悦;对大王左右的人我有求必应,大王左右的人喜悦;对大王的亲信,我阿谀奉承,大王的亲信喜悦。所以,三年过后,这些人都讲我的好話。本来我应该得到奖赏的,却得到处罚;本来应该得到处罚的,大王却要奖赏我。所以我不能接受大王的赏赐!”景公听了,真正认清了晏婴的贤能,让他做了齐国的国相,将国政委任于他。
还是齐国。到了齐威王的时候,他把即墨大夫召到宫里,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做官以后,我每天都能听到诋毁你的话。可是,我派人去即墨视察,却发现田野开垦得十分整齐,人民富裕,当官的没有生事的,东方很安宁。这是你没有侍奉好我的左右,没有向他们求助的缘故啊!”于是封给即墨大夫万家土地和人口。威王又把东阿的大夫召来,对他说:“自从你到东阿做官以后,我每天都能听到关于你的好话。可是我派人到东阿视察,却发现田野没人耕种,人民非常贫困。当年赵国攻打鄄的时侯,你不去援救;卫国侵略薛陵的时候,你居然不知。这都是你以厚币贿赂我的左右以邀功的缘故啊!”威王把东阿大夫和左右称誉的人都给烹了。于是群臣悚惧,没有敢饰非欺诈的,于是齐国大治。
齐威王烹了这些人,做得实在过分,但是他比景公聪明的地方在于,他认识到了两套评价体系的不同,对于官员不仅听其言、观其行,而且善于从百姓的立场来考察官员,这种觉悟是难能可贵的。
电视剧《贞观长歌》成功塑造了一个官场两面派——泽州刺史赵士达。在李靖、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上司面前,他把自己打扮得破衣烂衫,无比清廉;可是为了谋得京兆尹的位子,却可以拿二十多顷的地契送给薛国公长孙顺德,给太子送上一箱珍玩,给晋王奉献五千两黄金;被抄家时,家里只搜出三千钱二百金,可他自己供认在刺史任上共贪污八十三万多金,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了;他表面上为人忠厚,实际上男盗女娼;在落实朝廷重大举措时,他助豪强、欺百姓,不但骗得大量土地,还捞足了政绩,来了个两头赚。百姓不堪其苦,上告又告不倒他,只好联名称颂,希望朝廷提拔他为京兆尹,以摆脱他的残虐统治。这样一个大奸若忠的人物,如果不是唐太宗明谋善断,恐怕真的会越腐越升,且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实在是太可怕了!
我们当然期望官场与民间两套评价体系越接近越好,像范仲淹这样交口称赞的官员越多越好。可是从历史和制度等多方面因素来看,好官的标准仍是有很大分歧的,根本原因即在于官员的评价、考察和任用机制总是决于上而非听于下,而久居庙堂之上的人总是很难听到来自民间真正的声音。如赶上齐威王、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善于体察民情,就可以弥合两套评价体系之间的距离,遴选出真正的好官,淘汰劣官;否则,就可能出现逆淘汰现象,把晏婴、即墨大夫这样的好官淘汰掉,而选拔任用赵士达这样似忠实奸的劣官。所以,寄希望于明君只是一种侥幸,根除这一弊端的惟一途径在于还政于民,让人民在官员的评价、考察和任用上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只有这样,官员与百姓心目中的好官才不会有太大悖反,上下同心,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才会如期而至。
[原载2007年5月18日《中国社会报·谈论风生》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