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成长中的心灵
2007-02-11高深
高 深
孩子完全凭感性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童年是理智的睡眠期。不论他们说什么、做什么、追求什么,多是在一种不自觉状态下,参照习惯、时尚或他人言行等非理性的实践,也就是说,他们的行为往往由于别人这样说过,或别人这样做过而模仿之。
据媒体报道,某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时彼此留言,在“兴趣爱好”一栏中,有同学写道:“看靓女”,“睡懒觉”。在“祝福语”一栏中,有的同学赠言:“将来腰缠万贯时,别忘了多泡几个‘小蜜,包个‘二奶。”“将来做大官,赚钞票,娶老婆,一个不能少。”记者问几个学生为什么会写这类赠言?孩子无所谓地回答说,比酷呀!如果哪个同学写“愿你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类的话,就会被扣上“假正经”的帽子被排斥。
针对这个现象,人们有理由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小学生理想、信念和前途教育缺失,但是仅这么说说是很不够的,也容易陷入片面。对孩子产生思想影响、道德影响和文化影响的,一般來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家庭,第二是学校,第三是社会。此外当代信息传媒无疆界,影视和其他文学艺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不容低估。而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往往会不同程度地抵消学校的教育,如留言中的那些“小蜜”、“二奶”、“做大官”、“娶老婆”一类,不可能是老师或课本传授的,肯定是家庭和社会(包括影视及其他文学艺术作品)等校外的渠道传播的。未成年人缺乏理性思维,对世间的是是非非都处于懵懂状态,其爱憎好恶有较大的盲目性,或凭一时的心血来潮,或受某些时尚、世俗的驱动。他们容易受影响,却不大接受说教。有时数十遍标语化、教条化的“正经”教育,却抵不上一两次不落痕迹的实际影响给孩子们留下的烙印更深刻。
《人生与伴侣》上介绍:加拿大有一个叫瑞恩·希理杰克的六岁男孩,在电视上看到非洲有成千上万的儿童没有水喝,“七十元钱就可以挖一口井”。六岁的瑞恩向父母要七十元钱,去帮助非洲的小朋友挖一口井。瑞恩的父亲说,你要帮助非洲的小朋友,得自己去赚钱,比如为家里打扫房间,清理垃圾。瑞恩同意了。半年过去了,瑞恩愈干愈卖力气。他每天睡觉前都郑重地祈祷: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喝上干净的水。
加拿大六岁男孩瑞恩的梦想,同某校六年级学生的毕业留言相比较,反差之大,不啻天壤之别。一个是尚未受过学校教育的稚童,另一些是受了六年教育的小学毕业生,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不在于教育的场所、形式,而在于教育的内容及其感染力。试想一下,如果瑞恩压根儿就看不到“非洲缺水、儿童饥渴”的电视,而看的尽是些“白领阶层的言情剧”,或者是些酒吧戏、享乐戏,瑞恩的梦想又该是什么?另外,瑞恩的父亲教育儿子不能靠拿父母的钱帮助别人,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扶困济贫,这就使六岁的瑞恩懂得了人不仅要有善心善举,而且要自食其力,要靠自己的劳动实现梦想。
这两桩事很典型,值得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深省和反思:瑞恩还不曾接受正规的系统教育,他的善良、正义感、同情心,主要来自周围人的影响与熏染,父母言行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影视传媒润物无声的陶冶。人的美德或恶行,头脑里充塞的真理或谬误,养成的可褒可贬的习惯,获得的各种品质或才能,其来源都应从教育和社会影响中去寻找,如孩子们所仰慕的榜样、经常接触的人、听到的话语、灌输的观念、养成的习惯等。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德法俄三国科学院院士霍尔巴赫说:“如果人们很注意,从来不在幼年时期欺骗我们,只给予我们一些真实的观念,我们就会得到理性的指导,就会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就会是道德的。”孩子的可塑性极强,能被环境熏染成多种多样的习惯,从而发展成多种多样的品格。我们必须慎之又慎,净化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不能让他们遭受本来可以避免的精神创伤与污染。
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全封闭,也不能全开放,要适度、有选择。如进行性知识教育,好比某种有副作用的药品,严禁使用是愚蠢的,而滥用则很危险。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选择上,往往不是“一刀切”,就是“一边倒”,说“禁”就视如洪水猛兽,说“放”就四门大开,不留余地,爱走极端。
孩子们终会有一天从“理智睡眠期”醒过来,那时他们将理智地审视家庭、学校、社会曾经给予他们的教育与影响。高尔基说:“今天的儿童将是明天生活的建设者。明天,他们将要检验父辈的工作,将会无情揭露他们的全部错误,揭露他们的口是心非、懦怯、贪婪和懒隋。”孩子们长大以后,如果发现自身沾染上什么劣习、坏毛病,会追溯自己善良的本性,是在怎样的环境、因了怎样的人、怎样的事被诱人歧途的。但愿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别成为污染孩子们心灵的“被告”。
[原载2007年5月(上)《四川文学》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