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屏思絮
2007-01-17肖群章
1998年,我进入湖南省娄底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在刚来的一年时间里,我像牛一样地埋头苦干。
我是个爱观察和思考的人,总是爱琢磨点事情,很多想法,就是一边观察着一边琢磨着想出来的。在电教中心工作没多久,我开始有了点想法:我和我的同事们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本以为,娄底的电教工作,一定会在我们的辛勤耕耘下突飞猛进。可实际上,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们的工作仍旧是老牛破车。水泼石头,也得有个音儿,我们的努力却没有一点动静。当时十分苦恼,不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到位。
在苦思千遍而没有头绪时,我结识了《党员电化教育》(即《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杂志。在这本杂志上,我看到了全国各地电教同仁们就电教工作机制的革新和制度的健全展开的热烈探讨,这对处于茫然和困惑中的我来说,正是“如饥得食,如渴得浆”。我的荧屏思旅,从此展开了……
我开始意识到,我们的努力,有一部分成了无用功。而无用功的产生,和处于发展中的党员电教工作的深层机制的不完备有关。为此,我撰写了我的第一篇论文——《借鉴传统教学方法,规范党员电化教育》。文章认为当时的电教工作太注重“电化”的手段,其实“这项工作的本质是属于教育的范畴,因此要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除了教材(电教片)之外,还必须具备一整套完备的教育运作方式和辅助教学手段”。
文章写好后,没有多想,就寄给了《党员电化教育》。随即感到了恐慌:入行刚一年的“学徒”,有资格、有能力去质疑一个运行了十多年的体系吗?会不会是我这个当“学徒”的弄错了呢?我的心里十分紧张,天天等,夜夜盼,想等来个结果。当时我这样想:“采不采用,好歹给个准信,也能让我明白自己想的东西是否有道理。”1999年8月,在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终于等来了好消息——文章在杂志上发表了,捧在手里还散发着油墨香。其后,《党员电化教育》杂志的张全老师来娄底开会,见到我时,亲切地打招呼说:“你就是肖群章?你的文章很有想法。”文章的发表和张老师的肯定,对我来说,真是比什么都来得重要。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建立了对自己的信心。
在接下来的近八年间,我先后共发表了23篇党员电教和远程教育探索文章。针对开设党建电视栏目认识上的误区问题,我写了《党建电视栏目刍议》;针对当时制片工作跟不上形势、制片整体观念落后的问题,我写了《制片是目前党员电教工作成败的关键》、《构筑党员电教科学的教材体系》等;针对观摩评比活动,我写了《关于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活动的思考与建议》、《甘当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改革马前卒》等;针对站点建设,写了《“农村党员电教中心户”出现的意义及注意事项》等。
随着思考范围的扩大,研讨的深入,我的论文越写越长,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多少个夜晚,窗外夜色阑珊,邻街卡拉OK的声音清晰可闻。我一个人在办公室里,长达几十分钟地踱步思考。灵感在踱步中闪现,思路在踱步中明晰,文章在踱步中成型。我母亲重病住院,每天晚上由我负责陪侍,没事时我就在床边写写改改,有些论文就是我在娄底市中心医院病房的灯光下、在弥漫着的来苏水味中最后成稿的。而在这漫步思旅中,我的思想也在不断成长,延深,直到最后,写出了诸如《试析党员电化教育的历史地位、作用及其局限性》、12000字的长文《论党员电教十大关系》等对我个人来说是突破性的文章。
从发表第一篇文章《借鉴传统教学方法,规范党员电化教育》,直至我在远程教育岗位上发表的最近一篇文章《既要工具更新,也要理念进步》,其间经过了八年的时光。八年过去,我也从毛头小伙,成长为理智中年。但回想起来,还是当初那个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杂志社的消息的小青年,更加让我怀念,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也许你会问:“枪打出头鸟,你为什么发文章上瘾呢?”我一定会这样告诉你:“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我喜欢这样,我喜欢这样的思考与写作,如同我喜欢生命本身。而且我知道,我比古往今来的很多热衷思考的人都要幸运,不必孤独地漫步和沉思,在这世上,有很多人和我同时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在我的思想还较幼稚的时候,我曾经与当时中组部党员电教中心的李森主任、《党员电化教育》杂志的博泽军老师等人通信,通电话,探讨交流,尽情体会思考的快乐,也充分地体会到了他们思想的深刻。
如今调离了远教岗位,像以前那样针对党员电教和远程教育工作深入思考的机会不再多矣。不过,奇怪的是,我从没觉得,我的荧屏思旅会就这样结束。我已经爱上了思考的快乐。说起来,我想向大家透露一个秘密,是我的一个梦想,我期待有朝一日,能够把自己关于党员电教和远程教育的论文整理一下,出版一本个人党员电教论文集。梦想是如此美好,我的思考不会结束。
(作者为湖南省娄底市委组织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