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山作证

2007-01-12杨盛民

关键词:锦屏县老石花桥

杨盛民

九月的云贵高原艳阳高照。极目远眺,高低错落着的一些由红黄蓝绿构成的景致,把高原装扮得分外妖娆,使人很容易感慨起高原秋色的壮美。在高原的峰峦叠嶂中,隐没着许多用石头垒起来的小山村,这些用石头做成的房子,低矮而又潮湿地散落在山麓下。而接下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些石头房子里,发生在苗乡侗寨中……

故事的中心在锦屏县,这是一个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小县城。锦屏县在黔东南一带很有名,而这些“名气”用一个字即可概括,那就是“穷”。锦屏县穷的原因正是这些看上去既秀美又巍峨的青山作的祟,这些天然的屏障在肆意释放着雄浑之气时,也彻底将山寨的一切横亘在了山谷中。

而住在这里的人是敦实的,他们被太阳印红的脸庞和胸膛、他们的手、他们的声调,是那么的不同。真正青铜色的皮肤,真正黑白分明的眼睛,还有眼神中欲穿越山峦的希望的目光。

有时希望来得很突然,也很宁静。当远程教育像一阵清风拂过这座县城时,本来粗砺而又空旷的、单调而又沉闷的山乡,仿佛突然听到了山那边的回响,那些有着青铜肤色的人们脸上充满了愉悦的神情,不过他们中的很多人内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滋味。

石顺荣清楚这种滋味,有点涩,有点苦的味道。在这次远教工程离他们村越来越近的时候,他一直在对自己说,这一回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把站点建起来。与其说这是他的决心,还不如说这是老石的一种决绝。为什么?还是那个字——“穷”。

石顺荣是铜鼓镇花桥村的村支书,在这次远程教育站点建设的计划中,他们的花桥村与毗邻的嫩寨村,由于共建了一所村完小,所以也共建一个站点。村小学在嫩寨村,因此远程教育接收站自然被放到了“嫩寨”,“花桥”则列为远程教育播放点。石顺荣知道,村民们早就盼着这一天了,为了殷切的村民,也为了彻底摘掉“穷帽子”,老石决定从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希望以此多争取到一些接收站的设备。但花桥村属于空壳村,站点建设所需的费用从何而来?老石为此夜不能眠,经常是躺在床上唉声叹气。

久病在床的妻子知道了这事儿后,也一直在鼓励他一定要争取到接收站的设备,为群众办成这件富民兴村的好事。“我还不知道这是好事,可这建站的钱咋弄?”每次石顺荣都是这种无奈的回答。

是啊!钱!两口子沉默了。有一回,妻子忽然满脸笑容地对他说:“有法的,女儿前几天不是刚寄来一千多元钱吗?你就先拿去搞建设呗!”“那咋成,”老石立刻说,“这些钱是女儿寄给你治病的,我拿走了,你病咋整?”“那有啥,国家的事还不比咱自家的事大?你先拿吧,站点要是建晚了,争取不到设备,那损失不更大。再说,我的病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老石拉住妻子的手,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妻子对自己的理解和那份无私让他哽咽得说不出一句话。

相对于建站所需的费用,老石垫付的这千把块钱可能算不得啥,但这事儿却感动了村里的所有人,全村人为这一件事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一心。村两委的班子成员及村里的积极分子听说后,更是有钱的凑钱,没钱的出工出力。很快,花桥村的远程教育接收室就拔地而起了。只是最后留下了一个遗憾——接收室建成后,给村里配的电脑还没搬进这间新房子里时,老石的妻子却因为痼疾加剧而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石顺荣的故事很快就在锦屏县城里传开了。县委县政府在了解情况后,一致通过将花桥村原计划的播放点升级为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并将花桥村定为县级示范点。为什么?为的就是褒奖那些为村里远教站点建设付出汗水乃至生命的人;为的就是让花桥人对远教的那份执著和奋斗精神得以弘扬。事实上,在花桥村的影响下,周边的几个“两无”村(无村完小、无村办公楼)大同乡锦所村、偶里乡寨霞村等也都在网点建设过程中很好地发扬了“花桥精神”。

如今的花桥村通过远教已为很多村民找到了挣钱的路子。青山之上,65个科技种植户、28家特种养殖户,还有2000多亩的山核桃园都成了花桥村为远教付出艰辛的最好见证。当然,还有这些数字背后那一个个令人感动的记忆。

(作者单位为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委组织部电教科)

猜你喜欢

锦屏县老石花桥
美美的花桥港
花桥邂逅
锦屏县林区养羊配套生产技术的应用效果
夜半巨响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称呼
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和管理措施
花桥 古树流水
老实人不是好欺负的
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