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阅读的创造性

2006-12-30侯燕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9期
关键词:陶渊明意义文本

从文本的角度来看。伊瑟尔将一个个文本段落之间尚未形成的联结称为空白点,这些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时空层次、表述视角等出现的断裂会引导、强迫读者自己积极的行动起来,思考和填补这些断裂,这一过程伊瑟尔称之为填空。通过填空,读者理解、解释和建构出文本的意义。伊瑟尔说:“空白点使结构处于运动状态,因为它标明了特定的开放点,而这些开放点只能由读者建立起的结构加以关闭。在这一进程中,结构获得了它的功能。”也就是说,文本不是指称一种既定的事实,而是指称一种在解释过程中展开的可能性。阅读文本就如同演奏乐谱,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会演奏出不同风格的乐章。文本的意义,是通过读者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最终建构生成的。

英加登也认为借助语言而物化的文本结构只有一种“可能”的意义,即一种“潜能”。它的真正意义尚须由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给定。也就是说,一部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读者不可能简单地把握它,和读懂一条新闻,看过一则通知不同,艺术作品的意义是读者理解、解释和建构的结果。阅读艺术文本,不仅仅要读出文中有的东西,还要读出文中没有的东西。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正如巴尔扎克所说:“阅读,也许是两个人的创作。”

然后,从阅读活动的进程来看。我们粗略的翻看一下读者阅读活动的进程。首先,文本的个人接受必然要有如下前提:本人的职业、阶层、教育程度、专业知识、世界观等,本人的生活阅历、情感经历、审美经验、思维感受能力、人格特征等,本人的阅读目的、阅读心境等等。显而易见,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阅读期待视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和文本及其作者建立起的是一个复杂的、独特的、充满个性色彩的交往关系,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关系。明代弄珠客在《金瓶梅》序言里说:“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 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不同读者面对同一文本,进行了迥异的解读,可见读者的前见决定着阅读志趣的取舍和阅读水平的高下。

进入阅读状态后,我们可以把整个阅读进程分为许多步骤。比方说我们大体分为自发感受、自觉体验和鉴赏评价三步。不同步骤之间是彼此交叉、处于活动状态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意识和潜意识、理智与情感、直觉和反思的交流碰撞,用加达默尔的话来说,这是读者的前见在文本中冒险。文本可能会使读者屈从它;也可能会使读者和它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静观它,对它采取一种思考的、开放的态度。尧斯在《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中总结描述了读者和文本主人公之间的5种关系模式:联想的、惊奇的、同情的、净化的、和反讽的。一部文学作品的特殊意义只能从具体的读者同具体的文本的交往中获得。同时,这种交往也是一种对话,读者与作者及其文本通过对话力求达到三者之间的视野融合。而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往往是不和谐的,视野融合不可能是完全的融合,只能有限度的进行沟通。正是读者和作品文本相撞击相交流,才产生了文学的审美效应。任何解读都是在读者个人的经验背景下展开,其意义的生成必然带有个人化倾向,这种个人阅读接受的独特性必然会成为阅读活动中意义创造的内在动力,推动着文学阐释的发展。

朱光潜曾经有过如下论述:

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欣赏。(《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第49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者就是作者的“上帝”。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掌握在读者的手中。只有读者的参与和创造,才会赋予作品以意义,才会有作品生命的流动。《水浒传》、《红楼梦》等优秀文本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强大艺术生命力,正是一代代读者不断解读,不断读出新意的缘故。

总之,文本的意义是读者和文本共同构建的,是读者在与文本的碰撞、交流、对话中产生的。文本在意义的展开中起着引导作用;读者的阅读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参与创造的积极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待文本,善待学生,尊重文本的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把两者尽量完美地结合起来。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的阅读不拘泥于章句,不囿于作者的原意,他强调会意、适己、求得心灵的享受。这是富有创造性的阅读,也是对人生意义的全新体验。一方面,陶渊明的见解肯定并尊重了读者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陶渊明读书的心境也是我们现代人所缺乏和向往的。这种读书的态度和境界给我们的阅读教学以新的启迪。我们不仅仅要教授学生阅读的理论、知识和技巧,也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特别是在今天素质教育挂羊头卖狗肉,全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歪风愈演愈烈,新课程改革举步维艰、步入尴尬的大背景下,我们太缺乏这种审美的、非功利的、平心静气地、听从生命召唤的阅读心态和阅读环境了。阅读是一种创造,而失落了生命的自由和灵气,也就谈不上创造,谈不上美。

(侯燕华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陶渊明意义文本
你好,陶渊明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不为五斗米折腰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