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议“合作学习”
2006-12-30孔庆忠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学观念和实践。远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儒家大师在教育实践中就已重视合作并将之运用于教学情景中。从文字记载看,教学中合作的观念最早可追溯到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强学习效率。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32年曾提出了“小先生制”的构想,并将之付诸实践。他提出儿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印知即传人”,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给周围的同伴。这些观念和实践都带有合作学习的色彩。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杨振宁先生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时代的发展迫使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作为自己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可能存在或发生教学。因而,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新的学习共同体,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师生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行政命令、专横跋扈的方式;另一种是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方式。毫无疑问,我们必须选择后者——师生合作。在师生合作中,教师要构建合理的课堂生态,营造宽松而不失紧张、和谐而不失内心激动、融洽而不失师生各自角色的人财两空际心理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师生都在寻求知识,学生和老师都以学习自豪。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给学生以积极地评价,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尊重教师,师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在师生合作中,学生要敢于质疑,学会质问、学会反问。学得深、学得巧、学得多与问得多、问得好、问得巧是一回事。学生思考的不仅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且应当还有“可能是什么”、“估计是什么”、“可能不是什么”、“可能什么也不是”、“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是那样”……。师生合作意味着教师为学生提供思想碰撞的机会,学生则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生生合作。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其它任何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都更强有力。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21世纪首先强调的不是竞争,而是合作。如果讲竞争的话,也是竞争谁最会合作。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把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主要追求目标。如在《经济常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我把全班40位同学分成5个小组,其中每个小组中有4位同学为商品生产者,4位同学为商品消费者,让他们根据生活经验决定市场行为。当形成卖方市场即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的价格会上涨;当转为买方市场即某种商品供大于求时,商品的价格会下跌。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很容易理解“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不仅如此,而且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合作体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获得他人承认的满足感,使每个学生感到自己需要与他人合作,自己需要学习,更需要向他人学习和在他人的帮助下发展。
师师合作。与学生一样,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所教内容的互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科研、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因此,师师之间应进行教学前的合作设计、合作备课和课后合作评议等,这对于开发和利用课堂内的人力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认识的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师生之间互动,把“导”和“演”进行分离和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的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孔庆忠 山东省曲阜市教师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