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情境 品悟语文

2006-12-30史红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9期
关键词:极光建构情境

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1]这一学习理论颠覆了以往认为知识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的传统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相应地,教师在课堂上也应从“权威”的高位上下来,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目前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已开发出一种相对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

[2]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3]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这一教学模式即是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体会各种不同的感受,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与语文学科实践性、人文性的特点是契合的。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自2000年“大变脸”后,文学色彩变浓了(文学作品占了近60%),其中不乏许多文质兼美、传诵不衰的佳作,但实际上我们发现,尽管老师们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分析得头头是道,可学生听起来还是云里雾里,兴味索然。其中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师没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涵泳其中,咀嚼品味,欣然心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想方设法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情境体验,使文章中的“情”与教师、学生的“情”融为一体。通过情境创设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融合,让学生走进语文,走进生活,品味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

笔者在摸索和尝试之后总结了如下几条情境教学的途径,求教于大方之家,以期抛砖引玉。

一、音乐。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课堂上渗入音乐,能发掘学生兴奋点,促使其思维活跃,反应敏捷。音乐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想像力,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理解课文、体味意境。

乐曲伴读。白居易长诗《琵琶行》的背诵总让学生叫苦不迭,笔者尝试着在分析诗歌的同时配以古琵琶曲《西江月》,顿时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吟唱音乐配制的诗句,两节课下来,学生们兴趣十足,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刻进脑子,有位学生说:“有音乐,我觉得课堂上充满了浪漫的气氛,让我特别专注。”再如学习《孔雀东南飞》,让学生听《梁山伯与祝英台》:“碧草青青花盛开……”在优美的乐曲中学生会由梁祝的爱情故事联想到焦刘的“举手常劳劳,两情常依依”,由梁祝的“化蝶”联想到焦刘的“化鸟”……

自编自唱。高中语文第四册中有古代戏曲单元,选收了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孔尚任《桃花扇》等优秀的古典戏曲片段,这些文段语词优美、意境悠远,遗憾的是古代没有录音设备,现在我们很难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唱腔,加上学生们平常很少接触戏曲,在人物唱词的理解上也有一定困难,很难体会戏曲艺术独特的韵味。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通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领悟重新为唱词谱曲并演唱,演唱之后教师或其他学生适当点评,在全班范围内评选出“最到位谱曲奖”、“最佳演唱奖”等来鼓励学生。这种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验,一方面是语文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是平素积累的音乐修养。可以说,在语文教育中适当渗入审美活动,既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们用自己的音乐、自己的心重新诠释了经典的戏曲意韵。

配曲结课 。优秀的结课不仅能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的作用,而且还能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课已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音乐结课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学习《我与地坛》时,随着课的深入,学生们逐渐被史铁生厚重豁达的人生品格和母亲坚强隐忍的爱子之情所感染,临近下课,播放满文军的《懂你》结课,课文与音乐、文情与乐境水乳交融,下课铃响起,几位学生还噙着眼泪,教学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二、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朗读是一种“诵读”、“美读”,它要求朗读者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投入自己的热情,准确生动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起或爱或憎的强烈情感。正如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在诗歌教学上特别适用,因为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音调有高有低,音节有长有短,更适合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如《雨巷》: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雨巷》选段中“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虽然分行,却是一句,那么,押韵的是2、4、5句。本诗为人称道的地方不少,音节的优美就是其一。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大约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使一个音节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应该说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直到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发展语言能力的目的。

三、角色扮演。高中语文第四册入选了《雷雨》、《茶馆》等现当代戏剧,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如果光靠音乐、朗读、教师讲解等恐怕不能达到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让学生来“演”。学生将课本当作戏剧剧本,自行分配角色,简单布置道具,通过对白、动作,使教育教学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无论是扮演教材中的角色、理想中的角色,还是扮演童话角色、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这里有审美的、道德的、艺术的活动,也有理智的、科学的活动。角色转换产生的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学生在角色意识的趋动下,全面地活动起来,甚至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体,就会由此辐射开去,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电教媒体。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神奇的极光》这篇科技说明文虽然语言生动准确,但极光是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的自然现象,仅靠文字讲解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借助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极光冕、极光弧、极光带、极光片、极光幔、极光芒等彩色照片展示给学生,那么这种直观感性的认识自然会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了。电教媒体还可以为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大系统,课堂教学艺术是这个大系统里一个举足轻重的支系统,探究课堂教学艺术、提升语文教学品位,我们任重而道远。

(史红梅 山东省莱州市第十三中学)

猜你喜欢

极光建构情境
基于U-net的紫外极光观测极光卵形态提取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极光之上的来客
建构游戏玩不够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神奇的极光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