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2006-12-30陈淑民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9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教学内容

随着“和谐”观念的深入人心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这些优秀的理论观念无疑是我们当前“课改”的强力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素质教育要落实与达成的目标。而学校对学生教育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的和谐与否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就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结构,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就成为当前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笔者认为,构建和谐课堂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下面几个关系。

1.师生之间情感关系的和谐美——师爱生尊

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与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老师是师生关系之基。从事教师职业,要达到的最起码要求就是爱教育事业、爱服务对象、爱学生。有一份调查表明,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自己,在对教师素质的重要性进行排位时,都将“热爱学生”放在首位。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众多教育家都提到师爱的重要性,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坚持平等的原则。师爱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教师的爱应“严慈相济”,这就要求教师态度上和蔼严肃,行动上细心关怀。学生也应热爱、尊敬、信任老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和老师密切配合、和谐共振。建立一种互敬互爱互信互尊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优化教育的需要。

2.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和谐美——平等、民主、合作

过去的课堂中,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主角,不论是在课堂时间占用上,还是对知识的掌握上,都由教师一人操纵,学生只是被动、无奈地接受。这种不平等、不民主、不合作的师生关系,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健康发展,也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以学生发展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方向的指引者。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所以有些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自己则站在讲台上,既不参与学生的讨论,也不管下面的学生是在讨论,还是在说空话,最后自己作一下总结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这不但体现不出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这样的课堂效果也是不堪设想的。

二、教学要素适合学生的教育诉求,实现教学过程的和谐性

1.教学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

生活即语文,因此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包容万象的,与生活的广阔性相链接而显其博大。首先是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通相融,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使其思想性、审美性、价值观与时代生活主导意识合拍。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补充、扩展、挖掘、迁移、再创造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追求,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再次,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营造相应的课堂氛围、心理情感氛围。如欣赏散文,营造品味感悟氛围;教学诗歌,营造朗读抒情氛围;分析议论文,营造逻辑推理思辩氛围;听说训练,营造倾听倾诉氛围;作文训练,要唤起学生的生活阅历、弹拨起心灵之弦。

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元的,教师应坚持灵活性,加强迁移性,提高趣味性,突出重点性,达到和谐性。这样,教学内容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充分利用、充分落实,真正发挥育人功能。

2.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

在以往的教学、学习中,我们往往强调的是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任务,而忽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合作学习主要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通常采用的形式是讨论交流,包括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师生讨论等各种方式。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如在教学《宝玉挨打》时,先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1.宝玉挨打的原因有哪些?2.阅读7、8自然段,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的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感知人物性格?3.读第13和第15自然段,请同学们讨论宝钗、黛玉在对宝玉用情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教师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共同解决问题,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在合作与共享中学习,这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3.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气呵成。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其中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教师应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然后依次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这三个环节来释疑。最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积极展开和文本的对话,深入地品读、玩味、体悟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到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整个教学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论、读、悟。

4.学习绩效的和谐美——成长

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情感性、生命性,使语文学习与生命成长汇聚成一条汩汩流淌的清泉。如果认识不到语文与生命成长的关系,分割了语文与生命的关系,这条清泉就会干涸,语文就会失去灵性,生命也会因此光泽暗淡。

语文学习为了生命成长,用生命学习语文。在阅读对话中修身养性,在思考中深邃思想,在作品至纯的情感熏陶中丰富情感,在想象中拓宽内心世界,在情感智慧的碰撞中丰富精神生活,在语文活动中培养说真话、诉真情、学真知、做真人的信念……语文学习成为生命活动以及生命成长的有机元素,成为为生命成长输送营养的庞大根系。

让语文进入生命,把语文学习从发展自身知识层面提升到发展生命的层面,不仅是实现知识的内化生成,也是在语文学习中体验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内涵与热能,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充实,更有力量和魅力。

语文学习是自由的、快乐的,这也是生命成长的体现。语文学习是自然而高效的,它不需要花费高昂的“成长成本”。语文的美、语文学习的美,即是生命的美、生命成长的美。

(陈淑民 山东临沂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教学内容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