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剧作品教学摭谈

2006-12-30南凌云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9期
关键词:祥林嫂悲剧板书

曾听一位老师讲《祝福》,当讲到祥林嫂对阿毛的故事喋喋不休絮叨时,有很多学生在强忍着笑。本来令人潸然泪下的镜头在学生心目中却变得滑稽可笑。还记得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时,老师在讲解这声声哀怒,字字血泪的作品时,学生的表情与这一次也是惊人的相似:哄笑。造成这种审美失距和偏向的原因很多,当然,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教师在悲剧作品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移情性、高度的艺术性,这不能不说是悲剧作品教学的“悲剧”。

勿庸讳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塑造健康人格是各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感悟、积极熏陶、培养语感,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性,形成健全人格。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怜悯、哀苦等情绪,并以此净化心灵,促其上进,因此适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悲剧作品和悲剧形象,有助于增强其理性思辩和价值评制的能力,使其更好地走上身心健康的道路。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它应该使学生拔云见日,茅塞顿开,激发学生晶莹的情感,点燃缤纷的智慧火花,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通过一系列感性载体,从审美角度把握教学过程,创造语文教学美,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追求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像《祝福》、《药》、《孔雀东南飞》、《窦娥冤》、《项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雷雨》、《红楼梦》等悲剧作品的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契机”。它们在这方面的作用无疑是其他一些篇章如说明文、议论文所不能比拟的。从表层上说,“感人心者先乎情”,有什么作品能像“悲剧”那样以至真、至诚、至深、至烈的情感叩击读者的心灵呢?因此,悲剧作品教学的成败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教学乃至德育工作的成效。类似文首所提到的这种现象就属于未能发挥其撼人心、育人性的功能,应是“悲剧”作品教学中的失衡。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尤其是悲剧作品教学中,将情感、审美和思想教育完美结合起来,唤起人们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呢?笔者就平日教学的体会和经验进行摭谈。

首先,应注重悲剧作品的内容美,突出情感教育。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忽视了“情”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更多的在字、词、句、章、语法、修辞、逻辑上下功夫,无视文章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无视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无视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但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深入解剖作品,努力把作者创作时的激情释放出来,才能使学生对潜在的字词句篇的领悟尽在其中,乐在其中。但是就有限的课堂时间而言,应避免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应抓住其中最能浓缩悲剧情感的情节烛照全文。如《孔雀东南飞》,教师可以重视往往被人们忽视的刘兰芝被婆婆休掉,临行前着意修饰,浓妆艳抹一节,并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悲”。它照应开头,说明她的心灵手巧;内心悲愤难遇,但外在却如此从容,追求完美,显示出她不卑不亢的性格。如此聪明贤慧,才貌品三全的女子却遭休弃,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怎不令人发指。

当然,教师只有先“动情于己”,而后才会辞发,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将自我融入教材之中,“要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细心体味,探索感受,提炼美的因素,巧妙地启发诱导学生,激活学生的美感,使学生在悲剧气氛中,去感受那正面形象的无私崇高和反面角色的卑鄙。在抓这些情节时,教师还可适当地表达课文蕴藏的情感,适时地把作品内在思想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其受到感染,情感也得到同化、陶冶。

其次,通过多种形式达到教学目的。

美国教育学家克伯莱说:“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位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的活动,犹如琴师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情感上的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可把语言、仪态、板书、音乐等手段寓于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感受,进入审美境界,受到感染和熏陶。

(一)寓美读于教学

虽然现在许多语文老师意识到朗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但应试还是令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分析与讲解中,以自己的声音代替学生的声音。在教学中,语文老师往往只讲解作者、背景、中心和写作特点,学生“读”的方式也以默读、齐读和背诵为多,很少听到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这种不注意理解、不重视以声传情的机械重复无疑降低了学生朗诵的积极性,也无法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感受中提高对悲剧的理解。反之,如果辅以眼神、手势、身姿,有感情地朗读,再配上一段音乐,做到清楚悦耳,强弱适度,抑扬顿挫,就能带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对文章涵蕴的品味妙然心悟。所以教师在美读方面可以进行一些尝试,如以影视作品示范朗读,像《雷雨》第二幕的人物对话极富个性化,在必要的讲解、示范、引导和点拔下,让学生看经典的电影对白,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有条件的话可编排课本剧),不仅缩短了同学与剧本中人物的距离,而且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对人物形象及悲剧意义有更深刻地理解把握。另外,还可以用音乐作品配合朗诵,音乐是一种诉之于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它能激奋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确实不可多得。

(二)在论辨中求真,关注学生的体验

事物常常以表面状态存在于人们的视野,越辨越明。辨论作为一种语文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而且对学生人格培养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如讲解《项链》时,可让学生换个角度去辨论、探究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一人物,让他们去讨论“玛蒂尔德的追求合情合理吗”这一问题,在论辩中帮助学生确立是与非,美与丑,善于恶的判断标准。再如在讲《雷雨》时,设计这样三个问题:①周朴园怎样对待“死去”的鲁诗萍?②周朴园怎样对待“活着”的鲁诗萍?③周朴园怎样对待“眼前”的鲁诗萍?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周朴园这个道学家的伪善面目,的确可以“ 牵 一发而动全身”。再如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很多学生对杜十娘怀宝投江的做法不理解,所以教师如在这里加以引导让学生去辨析,去解读人物的心理,这既是学生的兴趣点,同时也是把人物性格的探究引向深入的关键点,这点突破了,就可以走进人物的内心,准确把握形象,“悲剧探源”环节就由此带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鉴赏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三)意味深长的板书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概括化、图表化,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括书写、绘画等,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好的板书设计不仅具有内容的完善美,构图的结构美,还要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如《阿Q正传》可采用这样的板书:

这个板书形象地说明了未庄的土地主和洋地主犹如压在未庄贫苦农民身上的两座大山,他们本不相融,这时却联合起来,代表着封建势力的勾结,他们长期对未庄贫民实行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精神毒害和人格侮辱,使贫民成了一个个的“阿Q”,习以为常,板书形象而深刻地显示了“阿Q”悲剧的社会原因,既能让学生掌握课文重点,又从中获得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再如总结《祝福》时,可用以下板书勾勒祥林嫂的一生。

这个板书运用简单的线条,紧扣小说要素,以波浪线形象地显示了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再现了祥林嫂的主要经历,简明清晰,给学生以深刻印象,加深了学生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理解。

(四)适当地运用多媒体

悲剧作品中有些人物形象,单纯靠老师的讲解,学生的理解是模糊的、抽象的。适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扩大了教学的时空领域,并且加速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展开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作用。印象较深的是吴静宜老师在《祝福》一课中,首先是成功地播放了电影《祝福》,并把祥林嫂定格在屏幕上。祥林嫂的出场,给人心灵的震撼,产生一股浓浓的悲楚。图中除了对祥林嫂细致传神的脸部肖刻画外,还有对破竹碗、裂竿的特定“镜头”,碗是破的空的,竿比人还长,且“下端开了裂”。图上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但在视觉上收到突出强烈艺术效果的同时,又怎能不让读者发出悲伤的怜悯和不平的感叹。

像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手法,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其匠心独具、寓意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投入,教师授课时,若能利用情感这一工具,通过多种方式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于无疑处激疑,于无趣处引趣,于揣摩中获知,于比较中鉴赏,于辨析中识误,于发散中扩思,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南凌云浙江省乐清市虹桥中学)

猜你喜欢

祥林嫂悲剧板书
伟大的悲剧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