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课文背景介绍
2006-12-30曹茂才
课文背景介绍是一个老问题,正由于此,以致许多的语文老师对课文背景介绍到了近乎麻木的地步,更谈不上对它的合理把握。在这近乎麻木的背后隐藏着两大问题:其一,他们很少去深究背景内容的复杂性;其二,他们在教学时,对背景分析往往是机械、呆板的。这两大问题导致教师对课文背景分析不准确、不能切中要害,以致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作用不明显。课文背景介绍是语文课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消除课文的时代隔阂、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等诸多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介绍课文背景,使之成为课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有必要对课文背景的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一番探究。
一、准确把握课文背景
“背景”一词在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48页中定义为“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这一含义同我们常说的课文的“时代背景”的含义是基本相符合的,我们所说的课文的“时代背景”就是指课文所写的人物或事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即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情况” 或“现实环境”)。
在实际教学中,从帮助学生消除课文的时代隔阂,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看,应以更宽广的视野去看课文背景。下面我们就从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的两个角度对课文背景进行一番探究。
(一)背景的多面性(从空间横向角度看)
我们通常所说的“课文背景”,往往局限于课文中所写的人物或事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有关的“历史情况” 或“现实环境”。但从课文的实际教学来看,课文背景的教学只限于与那个“时代”有关“历史情况” 或“现实环境”是不够的。就空间横向角度看,课文背景还应关注下面三个问题。
1.作者在那个“时代”的思想状况
课文《荷塘月色》是作者朱自清在1927年7月写的。老师在这篇课文的背景教学时,除了介绍当时的“历史情况”(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反动集团穷凶极恶地屠杀革命人民,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中国陷入了空前的黑暗中)之外,还要关注作者在那个时代的思想状况,可以说整篇散文的字里行间处处都打上了作者那时思想状况的烙印。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中,作者朱自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很明显,这两条路他都走不了,他只能“暂时躲避”,走所谓的中间道路。他不满现实,他又无力超脱现实,正是在这种思想状况下才会有:在朦胧的月光下,独自一人欣赏月色的荷塘、荷塘的月色;才会在那时那地(1927年7月的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朦胧月光下的荷塘边)有那么多的感触(“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深夜,独自一人悄悄出了门,荷塘边“树上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很是热闹,然而在作者看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回到家中,他还是独自一人,“妻已睡熟好久了”。那种迷茫和孤单贯穿全文,可以说整篇散文都浸泡在这种气氛中。如果老师在课文背景教学中忽视了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的介绍,学生对全文的感情基调将难以把握。
2.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
课文《白毛女》歌剧的原始素材是流传在河北阜平一带的叫作“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最初有人认为,根据这个原始素材,可以创作一个破除迷信的戏,告诉人们:世上是没有鬼的。后来创作人(贺敬之、丁 毅等)觉得戏的这一思想太肤浅了,于是最终把它的主旨写成:旧社会使人变成鬼,而新社会使鬼变成了人。写作意图的改变使这个戏的主题思想有了质的飞跃,戏的主题思想深刻地揭示旧社会的黑暗,新社会的光明。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解放前,穷人杨白老的女儿喜儿受尽了恶霸地主黄世仁的压迫、欺凌,逃躲到深山的洞穴,过着野人的生活,她的头发全白了,当地的人都把她误作传说中的“白头仙姑”);而新社会使“鬼”变成了人(解放后,喜儿又回到了人间,重见光明)。如果我们老师在课文《白毛女》的背景教学时,能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介绍,学生便能轻而易举地理解它的主题思想。
3.同课文所写人或事相关的人或事
在《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的背景介绍中,我们老师除了介绍诗人的写作动因(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了,人民对他无限怀念,诗人柯岩在总理逝世一周年时,为了抒发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写下了这首诗)外,更应该关注周总理的有关生平,尤其是他的重要事迹,诸如:周总理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参加了万隆会议;冷战后期,开创了中美外交的新局面等。学生只有在了解周总理的主要事迹后,才能在心灵深处产生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这样,学生才能与诗人柯岩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产生共鸣。如果未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唤起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学生就无法与诗中所抒发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样,老师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就很难取得成功。
(二)背景的多层次性(从时间纵向角度看)
从时间纵向这个角度看,在课文的背景分析时,教师同样可以从多角度进行透析。
1.课文所记写事件发生的年代
课文《记一辆纺车》中记写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是抗战时期延安的最艰苦年月(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对延安陕甘宁边区进行重重封锁,企图困死在那里的人民和人民军队。那个时期延安陕甘宁边区物质条件极为困难,为了克服这种极端的困难,毛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广大军民积极响应,自力更生,自己解决吃的、穿的,于是才会有(也只有在这种的背景下才会有的)《记一辆纺车》中所叙写的事情;才会有纺线比赛时所特有的壮观而动人的场面;才会有在艰苦的纺线劳动中洋溢出的那种特有的“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无穷”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是在劳动,同时也是在创造生活。
教师如果没有对上面所提及的课文有关背景作适当的介绍,学生就难以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难体会在那个特殊年代广大延安军民在艰苦的纺线劳动中所体现出的那种乐观主义精神。
2.作者创作作品的年代
《记一辆纺车》作品创作的年代是1961年。那时,我国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食品严重短缺,全国普遍出现饥荒现象,作者吴伯箫在当时写这篇文章有其特殊的用意,他希望人们能以当年的延安精神去面对、战胜他们眼下所遭遇的困难。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与课文文本的对话,也是学生与课文作者的对话。在这篇课文的背景介绍时,如果老师能对作者创作年代的背景(作品创作时的“历史状况”和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进行适当的介绍,将会打开一个读者(学生)与作者(吴伯箫)的对话窗口。现在看来,作者在当时(写作《记一辆纺车》时)的想法是多么的纯朴!作者想借助这篇文章《记一辆纺车》唤起人们以延安精神去面对、去战胜当时的困难的信念。事实上,当时人们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绝对不是仅凭着延安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可以克服的,它需要的是党的领导路线和方针的重大改变。俗言: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与作者进行对话的同时,能宽容作者,体谅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性。这样,在课文教学时才能真正达到与作者对话的目的,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才能真正上一个台阶。
老师如果对这方面的背景知识没有加以介绍,那么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就很难进入到这一较深的层次,那也无疑将会影响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上去解读这篇课文的内容。
3.学生学习作品的年代
《记一辆纺车》这篇课文,老师教学时所面对的是当代的学生。同六十多年前战争封锁下的延安,以及“六0年”(1959年-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相比,当代学生的物质条件已是十分优越,先辈们所经历过的饥寒交迫早已远离,他们不再愁吃、愁穿,他们有的是更高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尽管如此,人生路漫漫,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学生所需要的正是延安时期的那种战胜困难的乐观精神与无比的勇气。从这点上来说,当代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老师在课文教学时不能忽视这种不同时代的巨大差异,否则会影响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以致弱化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总之,不同的课文,其背景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对于比较复杂的背景,老师要能超越旧有的背景框框(那个时代的“历史状况”或是惟有“作者与作品”),要能根据具体的课文从背景的多面性与背景的多层次性去探究它,以便最终能够达到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目的。
二、合理介绍课文背景
了解课文背景的主要作用在于:消除时代隔阂,加深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针对背景知识在课文学习中的作用,对背景知识的介绍有以下三方面值得注意。
(1)对背景的介绍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一般只能用几分钟(三、五分钟)对课文的背景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以帮助学生克服在课文理解方面所遇到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介绍背景知识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务必要选取那些最能有效消除时代隔阂最能直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背景进行介绍。
《马说》这篇课文,学生理解字面内容并不难,只需老师对课文的几个主要字词加以点拨就可以,难的是讲清作者通过设喻的故事所要说明的道理。在课文的背景介绍时,老师应就与课文所讽喻的道理有关的事予以重点介绍,诸如:韩愈仕途不得志,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与武宁节度使张建土的幕下,充当幕僚这样的角色,可是根本得不到重用,这些仕途的遭遇使他郁郁不乐,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的这种感触同课文《马说》中写到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是完全吻合的。可以说课文的整个故事就是作者自身遭遇的真实写照,学生了解了作者在仕途的不幸遭遇,也就很容易理解故事所讽喻的道理“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因此,在课文的背景教学中,老师要重点抓住作者在仕途不幸遭遇这一点。
再说《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在教学中学生对诗中所写内容的理解上不会有任何困难,难的是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所产生的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产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学生对周总理的生平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其主要事迹,这样,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才能萌生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学生只有怀着这种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才能在读这首诗时,同诗人产生感情上共鸣。因而,在这首诗的背景教学中就应该选择介绍周总理生平的主要事迹作为背景教学的突破口。
(2)对背景的介绍不要千篇一律,要避免程序化
不同作家,其作品背景固然不同,同一作家其不同作品的背景也不尽相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多篇鲁迅先生的作品,《故乡》、《藤野先生》、《社戏》、《孔乙己》、《祝福》、《药》等。在介绍背景知识时,显然不能千篇一律。如果每讲一篇课文时,都是介绍作者生平和作者的主要作品,学生听起来就会觉得十分乏味,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并且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看也不会有太多的益处。所以应该区别对待,在教学《故乡》背景时,重点应介绍作品内容所发生的那个时代的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在课文中所写到的“故乡”的萧条的经济景象(“闰土”的贫困,“杨二嫂”的贪小便宜)正是那个时代农村经济萧条的一个缩影;在教学《藤野先生》背景时,重点可放在日本留学时的思想变化的介绍上,因为学生学习该课文的难点正好是理解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弃医从文”正是其思想变化的结果。退而言之,即使都是讲同一个作者的生平,但由于课文不同,对作者生平的介绍也应该有所区别,在背景教学时,要注意突现和那篇课文内容直接相关的作者生平。
(3)对背景的介绍要找准时机
课文的背景介绍不应只是放在讲读课文之前,而且往往是作为新课开讲的导入语来使用,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放在讲读课文之后,或放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在教学《琵琶行》时,先不点破作者(白居易)当时的处境(课文背景的一部分),而在学生被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艺和悲惨身世深深打动之后,再去介绍课文的背景:白居易(江州司马)自身当时的处境,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身处边远的九江郡,过着十分郁闷的生活。这种境遇使诗人触景生情,于是“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并且有了深沉的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相识”,随着感情的不断的宣泄,最后以致“江州司马青衫湿”。可以说,课文的背景放在这个时候介绍是恰到好处的,可以使之与课文的原文内容有机的融合,学生对诗人此时的复杂情感的体会就会更加深刻。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辩证地看待课文的背景问题,既要能够准确地把握比较复杂的课文背景内容,又要能够科学、合理地介绍课文的背景内容。
(曹茂才 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