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中语文教学的美育

2006-12-30樊海英马宗东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9期
关键词:美育形式美的

樊海英 马宗东

正确先进的语文教学思想必须包含明确的美育思想,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的完美人格,形成人的自由而富有创造力精神品质。任何有违于这一点的思想都不是美育思想。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美的举止的第—个规律是保障别人的自由”。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学校的所有教育都应体现这一精神,而新课改中的语文课,以其自身美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应该起到特别的作用,语文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五彩缤纷的世界,汉字、成语、诗词歌赋,以及优美的散文诗,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文学名著中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和情操美,则更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者应有明确的美育思想。

(—)激发情感,引导学生发现美。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审美系统。在教师、学生、教材组成的审美三元 中,审美主体、客体、中介是不足的,这就使得和谐法则尤为重要。要达到三元 之间的和谐统一,首先要善于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要使师生之间距离渐进消除。教师在明确的美育思想下,使学生的人格个性“自由”得以充分张扬。让学生从教材,生活实际中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以美陶冶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净化学生的灵魂,从而激发他们追求美的欲望,引导他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美的创新,在知识和技能不断增长的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出和感觉到美。”美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而学生认知世界的突出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段和道具(包括自身)营造出适宜的情境,进而达到三者合一。如钱梦龙老师教《死海不死》,先准备一只烧杯,一根玻璃棒,一柄汤匙,一碟食盐,一只鸡蛋,让学生想办法如何使蛋在水中浮起来。于漪老师教《最后一次演讲》,用《闻一多传》那幅有特色的封面诉诸于学生的视觉创设一种特定的审美情绪;一块大理石的底座,上面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红烛,烛油沿着烛身不息地往下淌——于老师先动情地朗诵着闻—多《红烛》的序诗,接着说:“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他以红烛自喻。烧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执教新课程三年中,我也深有同感,如在教授《斑羚飞渡》一文之前,我以“藏羚羊跪拜”的感人故事深情地导入课文,就隐隐约约地听到一些细小的抽泣声,于是,我抓住时机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们再一次去亲眼目睹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时,你又会有何感想呢?请同学们动情地朗读课文《斑羚飞渡》,读完后,自由畅谈心中所感。”结果,同学们读完课文后,都积极发言,把自己内心感受最深的东西说了出来,甚至,还有些同学表达了决心:“由这两个感人的故事,我深刻地了解到自己母亲的伟大,我一定不辜负母亲的一片苦心,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去报答 她……”置身于这样的课堂,什么样的学生能不被“熔化”在这美的教学情境中呢?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材,达到了高度融洽和谐的地步。这,就是美的语文 教学:这,就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的美育。

(二)情境体验,形象地去展现美。

要营造出如此和谐的教学氛围,使三元达到高度融合,教者首先要人情入境,进入教材,进入角色,然后使自己的内在体验外化,从而触发教学情境的形成,使学生披情入文。

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不仅来自情境的营造,还来自教师恰到好处的激趣和引 思。仅仅有了合适的氛围,教学活动还不能向深层展开,审美活动也仅停留于感 受阶段,学生的审美参与还未能充分调动起来,审美创造更无法企及。教师及时的激趣和引思可使教学活动与审美活动同时深入展开。刘国正先生在《说“话”》一文中说:“教师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老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刘先生描述的正是课堂教学和谐的至高境界。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引用了康德的“自然的美是一个美的事物,艺术的美 是一个事物美的表现”以后说:“理想美是一个美的事物的美的表现。”怎样才 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美的事物的美的表现呢?”

陈建翔先生在《为教育索“美能”者》一文中说:“真正的美育的标准, 并不在于是否在教育中借用了艺术作为内容,而在于教育自身是舌具有美的精神和 形式。”美学家宗白华说:“艺术能够感动人,不但靠新内容,也要靠新形式。 他们都揭示了美育中形式之于内容的需要,毫无疑问,语文课堂必须注重形式的选择。

新课改中的语文学科教学常用的方法手段为语文教学美育形式的多样统一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就常见方法手段而言,有读、写、说、讲、唱、画及电化教学等。而读又有“茫读、领读、皆名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配乐读、颂读、默读”等多种方法,影视等电教手段进入课堂更是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美育的形式。只要选取适当的形式并使之协调组合,就不难收到理想的美育效果。比如,我在教授《云南的歌会》一文时,首先用电影《阿诗玛>)片断导入,让学生们对云南的民歌先有个美的感知,在讲授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我先配乐范读课文,我先用多媒体展示祖国的壮阔山河的画面,同时配乐范读课文,这就把学生引入一种激情的氛围,让他们形象地感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从而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为祖国建功立业的决心。因此,通过多媒体的引用,让学生们在感知人物命运的过程中引起共鸣,净化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感受美、欣赏美 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当然,在选择运用多种形式时,不仅 要使:各种形式之间形成统一关系,还要强调它们与目的的统一。我们常常见到,同样的手段与形式,不同老师运用在不同的课堂中,效果截然不同,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手段、形式与目的的统一与否。这也是许多老师学习名家的成功经验而难得其法的—-个主要原因。对于这个问题,徐振维老师曾有过—个精彩的比喻:“目的好比轮轴,步骤好比轮辐,根据轮辐都围绕轮轴转动的原则,个个教学步骤都要紧扣目的,体现着教学目的落在实处的和谐美。”

在我们选择教学手段和形式的时候,要注意教学节奏的安排与把握。关于美学节奏原则在语文课堂美育中的运用,已多有论述。课堂教学节奏是课堂美育的 重要形式之—。节奏首先应指教学行程的进行,即教学结构的展开,开头——发 展——高潮——结尾之间有起伏错落的鲜明层次,并和学生大脑兴奋状态的曲线 变化保持一致,使课堂教学本身成为美的展示。它同时还包含教师的语言节奏因素互相统一并与其他美育手段相统—,是我们语文课堂美育形式的最高目标。

总之,语文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载体,是美育的一片沃土,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把美育渗透到语文课改的各个环节,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进而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同样,设有美育的语文课堂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天性,窒息了学生的情感,萎缩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让我们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用“水”的载歌载舞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臻于完美的鹅卵石。

(樊海英 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中学;马宗东山东省曲阜市小雪镇小学)

猜你喜欢

美育形式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好美的雾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